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春季旗山福建柏林内外空气颗粒物变化特征

发布时间:2018-04-25 00:08

  本文选题:春季 + 福建柏 ; 参考:《环境科学与技术》2017年10期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对森林生态保健功能的研究也越来越关注,而林分内外空气颗粒物浓度的高低是评价其好坏的标准之一。该文以福州旗山森林公园福建柏为例,采用英国生产的Dustmate粉尘监测仪,对春季其林内和林缘空气颗粒物进行了30 d的观测,旨在为福建柏游憩林的选择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林内和林缘4种粒径颗粒物浓度整体日变化相似,白天呈"W"型,夜间呈"N"型。林内外在13:00-15:00、19:00-21:00和3:00-5:00时间段出现高峰期;低谷期出现在7:00-9:00、15:00-17:00和1:00-3:00。林内颗粒物以细颗粒为主,而林缘则以粗颗粒物为主。(2)对于福建柏林内和林缘,4种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日变化趋势大体相似,夜间平均质量浓度高于白天,TSP与PM10高峰期浓度值是低谷期浓度值的1.4倍和1.6倍;PM2.5与PM1.0高峰期浓度值分别是低谷期浓度值的1.6倍和1.9倍。(3)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与小气候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湿度、光照均与其呈正相关,而温度、风速呈负相关,且林缘的颗粒物质量浓度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春季福建柏林内外空气质量良好,有利于生态保健功能的开发和利用。
[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enhanc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study of forest ecological health care function,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in and out of stand is one of the criteria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forest ecological health care. Taking Fokienia hodginsii in Qishan Forest Park of Fuzhou as an example, the air particulate matter in forest and forest edge of Fokienia hodginsii forest in spring were observed for 30 days by using Dustmate dust monitor made in Englan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el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creational forest of Fokienia hodginsi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four kinds of particulate matter in the forest and the edge of the forest was similar, which was "W" in daytime and "N" at night. In and out of the forest there were peaks at 13: 00-15: 00 at 19: 00-21: 00 and at 3: 00-5: 00; low at 7: 00-9: 00 at 15: 00-17: 00 and at 1: 00-3: 00. The trend of diurnal variation of four kinds of air particulate matter with different diameter in Berlin and forest edge in Fujian Province was similar. Nocturnal mean mass concentration was 1.4 times and 1.6 times higher than peak concentration of tsp and PM10 in daytime and 1.6 times of peak concentration of PM1.0 and 1.6 times of peak concentration of PM1.0. Climat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humidity,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ight intensity, temperature and wind speed,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ass concentra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and wind speed in forest edge.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was made accord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Air quality Standard (GB3095-201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ir quality in and out of Berlin was good in spring, which was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ecological health care function.
【作者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培育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基金】: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课题:增强森林滞留PM2.5等颗粒物的能力调控技术研究(201304301-05)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城镇景观防护林体系构建技术研究(2011BAD38B03)
【分类号】:X5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帅杰,朱坦;城市空气颗粒物开放源理论与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2 王帅杰;贺君;;城市空气颗粒物开放源基础理论初探[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S1期

3 赵天骄,宋彩军,仝青,冯沈迎,杨芳,阮玉英;呼和浩特市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中汞的分布规律[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3年03期

4 任启文;王成;郄光发;杨颖;;城市绿地空气颗粒物及其与空气微生物的关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年05期

5 邢小茹;吴国平;胡伟;王春利;魏复盛;陈宇新;;人体对空气颗粒物中硼吸收率的初步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6期

6 俞顺章;宋伟民;;空气颗粒物等污染与健康[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8年07期

7 杨音声;陈娜;;太原市城区空气颗粒物开放源起尘量的估算[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S2期

8 彭林;崔昊;张建强;任照芳;牟玲;;山西省四城市空气颗粒物中碳的组成特征[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9 王夫美;陈丽;焦姣;张雷波;姬亚芹;白志鹏;张利文;孙增荣;张星梅;;冬季天津家庭室内空气颗粒物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研究[J];环境科学;2012年05期

10 梁超轲;;城市空气颗粒物的遗传毒性:空气颗粒物诱变性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彭林;牟玲;任照芳;陈娜;施瑞良;;长治市城区空气颗粒物中总碳的同位素组成[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2 何剑;徐国胜;武明智;;公路隧道空气颗粒物净化试验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齐飞艳;赵勇;樊巍;朱延峰;;三种植物配置净化空气颗粒物能力的比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4 刘光辉;杜世勇;王在峰;范国兰;张厚勇;李海滨;;济南市环境空气颗粒物中多氯联苯污染特征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蒋楠;王华;杨乃旺;史沁蔚;;城市区域环境空气颗粒物污染控制的量化考核研究探讨[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6 刘迎云;熊佩;韩丹凤;彭莹;刘嘉林;;南方某尾矿库区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及重金属污染特征[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六章)[C];2014年

7 彭林;李剑;白志鹏;朱坦;徐永昌;冯银厂;;郑州城区空气颗粒物中PAHs分子的碳同位素特征及其来源解析[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李晓林;杨永兴;朱燕;高松;李玉兰;徐崎;谈明光;李燕;;城市铂族金属污染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化学和气溶胶科技创新基地、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 白志鹏 韩斌 郭光焕 天津医科大学 汤乃军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宝庆;空气颗粒物基准研究亟待加快[N];中国环境报;2013年

2 牛香;可解树木吸附PM2.5量化分析难题[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3 记者 熊志宏;中国首次进行PM2.5空气颗粒物研究[N];中国环境报;2000年

4 记者 陈玺撼;去年AQI优良率66%[N];解放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周迎久 通讯员 翟恒伟;有的放矢靶心何在?[N];中国环境报;2014年

6 记者 蒋聪;所有施工企业必须做到“五个百分百”[N];兰州日报;2013年

7 早报记者 李伟;“治理雾霾现在没法出方案”[N];东方早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杨万东;与雾霾对抗的日子[N];河南日报;2013年

9 记者 陈玺撼 李蕾;弱气压笼罩是近期重污染首因[N];解放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维康;北京市主要树种滞纳空气颗粒物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张建强;基于稳定碳同位素质量平衡模型的空气颗粒物(PM_(10))源解析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3 陈玉平;不同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水平及其对肺功能的影响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姬亚芹;城市空气颗粒物源解析土壤风沙尘成分谱研究[D];南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冬梅;太原市空气颗粒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和来源解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2 姚欢;超声提取和离子色谱新方法在空气颗粒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3 贾益豪;夏季城市主干道林带对空气颗粒物扩散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4 王卓;能量色散X荧光仪在空气颗粒物成分分析中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5 任小波;林分垂直梯度气象要素对空气颗粒物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6 崔昊;晋城市采暖季空气颗粒物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7 葛璇;济南市环境空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0年

8 于丽胖;城市道路绿化配置对空气颗粒物和CO扩散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9 吴志萍;城市不同类型绿地空气颗粒物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10 路新燕;郑州市空气颗粒物污染状况调查及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988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7988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7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