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微滤—超低压纳滤成套技术综合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5 02:17

  本文选题:膜生物反应器 + 超低压纳滤 ; 参考:《长安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由于气候变化和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引起的人口激增,加速了对水的需求;而常规的活性污泥处理工艺难以满足愈来愈高的水质的要求。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由于具有生物量高、出水水质好、占地面积小、污泥产量低的优点,常被用于污水的处理过程中,而纳滤用于去除MBR出水中残留的病毒、无机物、溶解性有机物、痕量有机物。然而膜的污染问题是制约微滤和纳滤广泛应用的因素之一,同时,MBR产生的剩余污泥和纳滤产生的浓水亦不能直接排入环境中。而目前以零排泥方式运行MBR中试,对于污泥混合液的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SMP)的研究,以及超低压纳滤(Ultra low pressure selective nanofiltration,DF)深度处理常规二级出水的中试研究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A~2/O-MBR与DF联合系统处理城市污水,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以传统活性污泥处理工艺(CAS系统)为对比,控制A~2/O-MBR(厌氧-缺氧-好氧-MBR,MBR系统)以零排泥方式运行。MBR系统对COD、氨氮的去除效果更好,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92.54±4.86%和97.73±5.99%,对总氮和总磷(T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75.04±11.47%和46.39±16.01%,其中MBR系统运行更稳定且耐冲击能力较强。两个系统内EPS和SMP在稳定运行的前期积累,在中期、后期逐渐被降解利用。污泥混合液逐级回流和长污泥龄的设置,有利于EPS和SMP总量的削减,从而缓解微滤膜的污染;而污泥龄的减小和污泥流失等会促使微生物释放EPS和SMP以对抗环境的变化。EEM分析表明,类蛋白物质的含量较高、易于被生物降解且能被微滤膜所截留,对膜污染贡献相对较大,类腐殖酸物质由于性质较为稳定、较难被生物降解,且能穿过微滤膜,对膜污染的贡献相对较小。(2)DF系统在以较低的操作压力(0.32 MPa)稳定运行过程,可高效截留污染物,同时对高价离子有较高的截留效率,对单价离子截留效果相对较低。DF膜通量和脱盐率与运行时间和进水的含盐量(以总溶解性固体和电导率计)呈极显著相关;通过增大浓水回流比例可加快浓差极化,使膜组件快速被污染。清洗后的洗脱液分析表明,DF系统的污染层主要由钙盐、镁盐、铝盐和铁盐等组成。(3)以DF浓水零排放的方式联合运行MBR-DF系统,其中,MBR系统对总进水中COD和氨氮的去除贡献率很高(88%和97%),经过DF截留后,最终出水COD小于10mg/L,氨氮小于0.1 mg/L;通过化学除磷强化MBR系统除磷效果,削弱DF系统对磷酸盐的截留,进而延缓DF膜污染。(4)城市污水溶解性有机物中,携带荧光特性的主要组分为类蛋白物质。经不同系统处理后,出水DOM的最大荧光峰强度呈现显著的差异,表明各个系统降解有机物的途径存在差异;而不同系统的联合可相互弥补不足之处,使去除能力提高。针对CAS系统出水中丰度较高的内分泌干扰物——17-β雌二醇(E2),CAS系统仅能去除70.8%,而MBR系统和DF系统能高效去除E2(99.98%)。MBR-DF处理可显著提高出水水质,并有效降低出水在回用的过程中存在的健康隐患与生态威胁,实现MBR系统源头式污泥减量化以及DF系统浓水零排放的高效循环利用。
[Abstract]:Membrane bioreactor ( MBR )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biomass , good effluent quality , small floor area and low sludge output .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 1 ) The removal rate of MBR system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activated sludge treatment process ( CAS system )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COD and ammonia nitrogen in the wastewater is very high ( 88 % and 97 % ) .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玉军,孙本惠;纳滤膜的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1996年03期

2 罗敏,王占生,候立安;纳滤膜污染的分析与机理研究[J];水处理技术;1998年06期

3 俞三传,张建飞,蔡惠如;纳滤[J];膜科学与技术;1999年02期

4 万金保;纳滤膜处理酸洗废液新工艺[J];膜科学与技术;2000年03期

5 吴舜泽,王宝贞;荷电纳滤膜对有机物的分离(一)[J];水处理技术;2000年05期

6 叶蕾,蒲通;纳滤膜技术及其应用[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0年02期

7 俞三传,陈小良,潘巧明,金可勇,高从土皆;多糖纳滤浓缩初步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1年01期

8 宫慧慧,高群玉,陈惠音;纳滤膜技术在食品和发酵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02年10期

9 刘玉荣,陈一鸣,陈东升;纳滤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化工装备技术;2002年04期

10 姚国英;纳滤膜材料及其应用[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景雯;;纳滤膜技术及其应用[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孙凯;邢锴;;纳滤膜对双组分无机盐溶液离子脱除模型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3 张守海;蹇锡高;杨大令;;新型耐高温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性能[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4 谢景源;杜启云;王薇;;有机纳滤膜的制备技术[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7)[C];2007年

5 赵理;于坤;许振良;胡登;;新型纳滤膜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侯立安;左莉;张少军;刘晓敏;;纳滤膜的污染成因及防止技术研究[A];膜分离技术在石油和化工行业中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彦彦;袁其朋;杨晓进;;Desal-DK膜在有机溶剂中的纳滤性能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8 杜海波;冉祥军;;纳滤膜污染原因分析及运行管理[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9 阮振刚;张国俊;纪树兰;刘忠洲;;多层自组装纳滤膜及其稳定性能[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下)[C];2009年

10 许建东;杜启云;王薇;;辐照法制备纳滤膜的性能研究[A];第三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英;吉林高新区国家专利产品京城亮相获好评[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2 吴启东;纳滤膜装置在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中示范应用[N];科技日报;2006年

3 苏红玫 刘庆东 邹蕴 张继伟;企业自主创新:我研发 我收获[N];吉林日报;2009年

4 马敬勇;鲁抗医药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N];医药经济报;2006年

5 记者 许凌 通讯员 王准;金赛科技攻克高效纳滤膜技术[N];经济日报;2006年

6 记者 苏红玫 李静;神奇一滤 污水变清[N];吉林日报;2012年

7 张轩;“绿色”与“科技”的完美结合[N];中国矿业报;2008年

8 陈璞;“绿色创想”助力北京奥运[N];大众科技报;2008年

9 记者 尤志卉;“科学家老板”扎堆园区创业[N];苏州日报;2010年

10 张莫;“绿色”与“科技”的完美结合[N];经济参考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文洁;苜蓿中华根瘤菌胞外聚合物吸附铜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余智勇;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污泥消化和膜污染特性[D];清华大学;2015年

3 张姣;电场耦合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控制和强化除磷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4 王玲玲;微生物胞外聚合物的光散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丁一;AnMBR+FOMBR组合系统处理城市污水膜污染特性及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李文涛;基于溶解性有机物光谱表征的在线水质监测技术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7 苗瑞;溶解性有机物对超滤膜污染的微观作用力测试与机制解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8 孙剑宇;膜生物反应器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优化运行与节能降耗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9 张颖;膜生物反应器中延缓膜污染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罗文连;电场膜生物反应器耦合处理工业园区综合废水试验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宇华;微滤—超低压纳滤成套技术综合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2 古丽米拉·艾克拜尔;HTCC-Ag/PES纳滤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于山山;聚苯并咪唑耐溶剂纳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4 姜雯丽;国产纳滤膜淡化高砷苦咸水及膜污染清洗方法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徐子潇;磁性阴离子交换树脂脱附液的处置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6 董蕾茜;基于原位植入法的纳米材料改性超滤膜和纳滤膜制备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7 吴桐;纳滤海水软化中试工艺优化及结垢趋势预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陈智文;丝胶复合纳滤膜的制备与分离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9 马碧荣;低压大通量纳滤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宁波大学;2013年

10 张涛;荷电纳滤膜改性及其脱盐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993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7993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b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