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农户对秸秆还田的认知态度

发布时间:2018-04-26 03:21

  本文选题:覆盖还田 + 机械粉碎还田 ; 参考:《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年05期


【摘要】:为了了解我国秸秆利用现状,实施了全国性问卷调查,并结合国家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我国9种主要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高粱、马铃薯、油菜、向日葵、棉花和甘蔗)的秸秆总产量为778 Mt,其中焚烧27%、还田38%、燃料17%、饲料14%、其他用途4%;山东、河北和河南的还田量之和占全国的一半;还田方式主要是机械粉碎还田,还田量占全国全部还田量的67%。农户支持还田的原因是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作物产量,反对原因是机械成本增加、病虫害加重和影响下季作物种植。因此,应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和还田方式,加强技术研发、宣传培训和政策扶持等。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raw utilization in China, a national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with national statistical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2011, 9 main crops (rice, wheat, corn, sorghum, potato, rape) in China, The total straw output of sunflower, cotton and sugarcane) is 778 Mt, of which 27 are burned, 38 are returned to the field, 17 are fuel, 14 are fodder, and 4 are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Shandong, Hebei and Henan together account for half of the total amount of straw returned in the country; and the way of returning farmland is mainly mechanical crushing and returning to the field. Returning farmland accounts for 67% of the total amount returne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e reasons for farmers' support for returning to the field are to improve soil quality and increase crop yield, while the opposition is due to the increase of machinery cost, the increase of diseases and pests and the influence of crop planting in the next seas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different utilization modes and return methods of straw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strengthe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paganda and training, policy support, and so on.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济南市环境研究院;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项目(STS计划);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资助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61091)~~
【分类号】:X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跃生;;禁止秸秆焚烧需科技支持和政府推动[J];农机市场;2008年07期

2 毕于运;王亚静;高春雨;;我国秸秆焚烧的现状危害与禁烧管理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7期

3 赵红旗;;秸秆焚烧及其对策思考(上)——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原因及危害[J];乡村科技;2011年11期

4 肖瑶;;四川省秸秆焚烧与利用分析[J];绿色科技;2012年11期

5 ;国家将加速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J];内江科技;1999年01期

6 卢梅真;;周口市秸秆焚烧污染现状和对策[J];金田;2013年04期

7 黄厚宽,郑圣年;焚烧秸秆的负面效应及禁烧措施[J];安徽农业;2000年08期

8 张承斌,廉明;熄灭“狼烟”应有时——关于秸秆焚烧原因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环境;2000年03期

9 汪家铭;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潜力巨大[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0年03期

10 韩林军,邢小勇,姜永诰;秸秆综合利用效益分析与建议[J];中国环境管理;2002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英;;关于制止焚烧秸秆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的调查[A];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上)[C];2007年

2 李茂松;汪亚峰;;近20年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动态及现状[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与综合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于爱华;;对秸秆进行物质与能量梯级利用的方法、效益及政策建议[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4 徐庆元;宋宝增;王华锋;李洪;;秸秆汽化技术及其利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5 张晓波;王克楠;王天贵;;农作物秸秆制生物质型煤[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袁梅;;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秸秆综合利用技术[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7 王奇;张祯;万敬华;;农村秸秆焚烧带来的危害及如何综合利用[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8 张树誉;李登科;景毅刚;;3S技术在关中地区秸秆焚烧遥感监测中的应用[A];2004年全省气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之纯;禁烧秸秆,宜变行政强制为科学疏导[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2 程颖;我市为秸秆堆放定“规矩”[N];平顶山日报;2008年

3 宗欣;秸秆焚烧有令难禁[N];镇江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薛秀泓;面对“禁烧令” 部分地区秸秆焚烧仍屡禁不止[N];中国改革报;2008年

5 杨怀周 李凤之 滕宏山;疏堵结合 今夏全面禁烧秸秆[N];连云港日报;2008年

6 记者 王庭君;提高认识立即行动强化措施 确保不再出现秸秆焚烧现象[N];泰州日报;2008年

7 本报评论员;应科学疏导秸秆焚烧行为[N];江苏科技报;2008年

8 新华社记者 蔡玉高 陈刚;管住秸秆焚烧要看政府决心[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9 本报记者 薛秀泓;层层“防火墙”怎防不住秸秆这把火[N];中国改革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胡会军 通讯员 洪家敏;秸秆重生[N];中国建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晓先;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工程发展方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国成;小麦秸秆焚烧对土壤环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文新;县域秸秆焚烧遥感监测[D];北华航天工业学院;2015年

3 孙千然;黑龙江省气象条件与秸秆焚烧对霾的影响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4 朱靓;我国农作物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原因探究及对策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范东福;基于AOD数据的秸秆焚烧监测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6 杨小丽;秸秆降解菌的选育及复配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7 姜荣鹏;秸秆禁烧与秸秆处理处置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陈蒙蒙;秸秆焚烧的法律规制[D];苏州大学;2014年

9 肖伟;奉贤区农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张为兵;基于环境一号卫星数据的小麦秸秆焚烧点提取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042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8042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a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