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特困区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关系空间分布研究
本文选题:武陵山地区 + 空间主成分分析 ; 参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6期
【摘要】:研究贫困地区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的耦合关系是统筹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前提.以典型特困连片区——武陵山特困连片区为例,从地区生态问题出发,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剔除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生态建设—扶贫开发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了两者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研究区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耦合协调程度较低,国家级贫困县多为扶贫开发落后型,非国家级贫困县以生态建设落后型居多.研究得出了在扶贫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的结论.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overty in poor areas is the basic prerequisite for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aking the typical special poverty area of Wuling Mountain as an example, using spati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pati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to elimin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dex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vulnerability of the study area was evaluated as a whole. On this basis,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betwee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established,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the two is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ee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research area is low. The poor counties in the national level are mostly backward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while the poor counties in the non-national level are mostly in the backward type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 conclusion is th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南宁市勘察测绘地理信息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71430;41631177)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2013FY110900)
【分类号】:F323.8;X1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介勇,赵庚星,王祥峰,王丽华,刘世美,刘涛;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评估[J];山东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2 罗传秀;潘安定;千怀遂;;气候变化下的新疆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J];干旱环境监测;2006年01期
3 黄黎;沈连峰;吴明作;孟伟;赵海山;;河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分析[J];河南科学;2006年04期
4 章远钰;李远华;;遥感与GIS技术在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中的作用[J];世界地质;2009年02期
5 靖娟利,陈植华,胡成,王中美;中国西南部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J];地质科技情报;2003年03期
6 姚建,艾南山,丁晶;中国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评价研究进展[J];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覃小群,蒋忠诚;广西岩溶县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J];地球与环境;2005年02期
8 陶和平;高攀;钟祥浩;;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以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为例[J];山地学报;2006年06期
9 李荣彪;吕红梅;金光华;吴开慧;王攀;;基于“3S”技术的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以都匀市为例[J];贵州环保科技;2006年04期
10 石青;陆兆华;刘志梅;杨爱荣;;生态环境脆弱性灰色模糊评估模型(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克伟;张天义;;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河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欧朝蓉;孙永玉;;GIS和RS技术支持下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换届及第五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郑文武;;湘西北喀斯特山区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定量评价——以张家界永定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姚建;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分析及评价[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璨;海南省五指山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郭亚淑;福州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3 王静;沽源县农用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及其生态适应性方略[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邵秋芳;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5 肖欢;基于ANN模型的四川省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莫定源;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模型与应用[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7年
7 程英;瓜州县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动态评价[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吉;长治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9 万高娃;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华;多源数据支持下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定量遥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27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827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