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华北平原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通量贡献区

发布时间:2018-05-05 01:40

  本文选题: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 + 涡度相关系统 ; 参考:《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11期


【摘要】:利用2013—2014年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华北平原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通量数据,结合通量贡献区模型FSAM,分析华北平原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通量贡献区的时空分布特点,对比研究不同大气稳定层结条件和生长期内通量贡献区的分布差异.结果表明:在主风风向上,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大气稳定条件下的通量贡献区范围大于不稳定条件下的贡献区范围.在0°~90°主风风向上,生长初期稳定条件下通量贡献区范围比不稳定条件下大17.8 m左右,生长末期稳定条件下的通量贡献区范围比不稳定条件下大11 m左右.生长初期的通量贡献最大值点位置比生长末期距观测点位置远15 m(大气稳定条件)和12.4 m(大气不稳定条件);通量贡献最大值点在稳定条件下比不稳定条件下距观测点位置远5 m(生长初期)和2.4 m(生长末期).在非主风风向上,当风向为90°~180°时,生长初期和生长末期不同大气条件下的最大通量值分别位于距观测点的67.8、53.4和47.0、30.8 m.当风向为270°~360°时,生长初期和生长末期不同大气条件下的最大通量值位于距观测点的58.8、42和41.1、33.1 m.在整个生育期尺度上,观测塔的通量信息主要来自东北、西南和东南方向,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5.4%、32.5%和19.4%.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内通量贡献区的主要变化发生在观测点东北方向16.0~173.8 m和西南方向14.7~209 m,通量信息全部来源于农田生态系统.两个典型日期的通量贡献区日变化特征明显,通量贡献区范围随大气稳定条件和风向改变而发生变化.夜晚通量信息全部来源于农田生态系统,白天少部分通量信息来源于居民区和果园.本文的定量化结果可为农田生态系统通量贡献区的研究提供依据.
[Abstract]:Based on the flux data of winter wheat farmland ecosystem observed in North China Plain from 2013 to 2014,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lux-contributing region of winter wheat farmland ecosystem in North China Plain were analyzed by using flux contribution region model (FSAM). The distribution of fluxes in different stable stratification conditions and growing periods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nge of fluxes contribution under stable atmospheric conditions was larger than that under unstable conditions during the whole growing period of winter wheat. At 0 掳~ 90 掳main wind, the range of flux contribution region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growth is 17.8 m larger than that under unstable condition, and the range of flux contribution region under stable condition at the end of growth is about 11 m larger than that under unstable condition. The maximum point of flux contribu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growth is 15 m (atmospheric stability condition) and 12.4 m (atmospheric instability condition) from the end of growth, and the maximum point of flux contribution is more distant than that under unstable condition. The location of the measuring point is 5 m (early growth) and 2.4 m (late growth). When the wind direction is 90 掳~ 180 掳, the maximum fluxes of different atmospheric conditions are located at 67.8 ~ 53.4 and 47.0 ~ 30.8 m, respectively, in the non-main wind direction of 90 掳~ 180 掳. When the wind direction is 270 掳~ 360 掳, the maximum flux values under different atmospheric conditions are located at 58.842 and 41.1 ~ 33.1 m from the observation point. On the scale of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the flux information of the observation tower mainly comes from northeast, southwest and southeast, the proportion of which is 32.5% and 19.4%, respectively. The main changes of flux-contributing region in winter wheat during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occurred at 16.0 ~ 173.8 m northeast of the observation point and 14.7209m southwest of the observation point. The flux information was derived from the farmland ecosystem.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flux-contribution region in two typical dates is obvious, and the range of flux-contribution region varies with the change of atmospheric stability conditions and wind direction. The flux information of night comes from farmland ecosystem and a little from residential areas and orchards during the day. The quantitative results of this paper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fluxes contribution area of farmland ecosystem.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404401)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161RTSTHN012) 河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项目(HDZHS-201403);河南大学新兴交叉及特色学科培育项目(XXJC20140003)资助~~
【分类号】:S181;S51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日,吴春胜,牟金明,徐克章;农田生态系统内生化他感效应及其应用[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2 夏伦旺;农田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特性[J];生物学通报;2000年03期

3 叶旭君,王兆骞;浙江省德清县农田生态系统能量投入的优化[J];生态学报;2001年12期

4 林匡飞,徐小清,项雅玲,金霞,邵志慧;湖北江汉平原农田生态系统铜的循环与平衡[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1期

5 黄爱民,赵荣钦,秦明周,杨浩;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增汇/减排影响因素与技术的初步探讨[J];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6 孙新章;周海林;谢高地;;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经济价值[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7 赵荣钦;刘英;丁明磊;焦士兴;;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8 苏本营;张璐;陈圣宾;王冰雪;蒋高明;;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09期

9 万大娟;杨仁斌;苏文幸;;国内外城市农田生态系统建设经验探索[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年05期

10 叶延琼;章家恩;秦钟;李逸勉;李韵;;佛山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损益[J];生态学报;2012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有飞;何雨红;;我国紫外辐射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郭中伟;甘雅玲;;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A];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曾任森;骆世明;苏贻娟;李均;宋圆圆;叶茂;;农田生态系统中化感物质介导的种间关系研究[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梁文举;闻大中;;试论农田生态系统健康与农产品安全生产[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5 王淑彬;刘彬彬;黄国勤;;几种常见农田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A];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李永华;孙宏飞;杨林生;;湘西汞矿区农田生态系统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盛婧;陈留根;朱普平;;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8 梁文举;武志杰;闻大中;;试论农田生态系统健康与农产品安全生产[A];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叶清;祝必琴;李金华;孔萍;郭晓丽;焦鸿渤;肖金香;;农田生态系统的热通量变化和农田小气候分析[A];2007农业环境科学峰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丁洪;林勇;;农田生态系统中氮肥硝化反硝化损失及对N_2O排放的影响[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志新;北京郊区农田生态系统正负效应价值的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6年

2 付静尘;丹江口库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及影响因素的情景模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夏体渊;滇池流域集约化农田生态系统氮素格局与作物功能性状响应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正华;紫外辐射增强对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王迎春;华北平原典型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平衡动态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6 王凯荣;农田生态系统镉污染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洙林;长沙市农田生态系统战略调整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2 曹兴进;农田生态系统多功能价值评估[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高耸耸;徐州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高永生;不同经营模式下淠河生态经济带农田生态系统能值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6年

5 王静;山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问题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6 尹涛;农田生态系统弹尾虫多样性及其环境指示作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张京京;河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时空变化及其效益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2年

8 杨雪梅;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张建莉;辽宁省农田生态系统及河岸带氮素负荷特征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10 刘芬芬;吉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45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845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6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