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形折流式膜生物流化床内填料浓度及液相流场特性研究
本文选题:粒子图像测速(PIV) + 生物流化床 ; 参考:《环境科学学报》2017年11期
【摘要】:针对研究开发的四边形折流式膜生物流化床,构建了气、固、液三相流可视化平台,应用取样法和激光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剖析了不同进水流量和曝气强度组合对流化床内的填料浓度及液相流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折流板上部形成的曝气死区,提高了升流区的填料浓度;折流板和导流锥形成的进水角度使流场冲击反应器底部的填料,提高了在低曝气强度下流化床的填料浓度,在实际运行过程可降低曝气能耗;四边形折流式膜生物流化床的结构特点导致填料与膜组件相互碰撞的概率增大,强化了膜污染的控制.曝气强度和进水流量的变化改变了液相的轴向返混强度和剪切力,进而改变了填料浓度,使气、固、液三相冲刷膜组件的作用增大,最终影响膜面传质系数和浓差极化边界层厚度,降低了膜污染.通过流化床结构的改变提高填料浓度和改善流场特性,为高浓度有机废水好氧生物的处理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
[Abstract]:A visualization platform of gas, solid and liquid three-phase flow was constructed for the developed quadrilateral baffled membrane biological fluidized b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influent flow rate and aeration intensity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filler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quid phase flow field in fluidized bed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sampling method and laser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ad aeration zone formed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baffle increases the packing concentration in the upflow zone, and the inlet angle formed by the baffle and the diversion cone causes the flow field to impact the pack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reactor and increases the packing concentration of the fluidized bed under the low aeration intensity.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aeration can be reduced during the actual operation, and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uadrilateral baffled membrane biological fluidized bed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collision between the packing and the membrane assembly, and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membrane fouling. The change of aeration intensity and influent flow rate changed the axial backmixing strength and shear force of liquid phase, and then changed the concentration of filler, which increased the function of gas, solid and liquid three-phase scour membrane assembly. Finally, the film surface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boundary layer thickness are affected, and the membrane fouling is reduced. By changing the structure of fluidized bed, the concentration of filler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ow field are improved, which provides a research direction for aerobic treatment of high concentration organic wastewater.
【作者单位】: 四川理工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o.2014GZ0132) 自贡市科技局重点项目(No.2013X12,2016SF02) 四川理工学院创新基金项目(No.y2016011)~~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苗苗,孔令炜;生物流化床处理废水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新疆环境保护;2005年02期
2 韩苗苗,孔令炜;生物流化床处理废水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下水;2005年05期
3 刘涛,邱廷省;废水生物流化床处理技术现状[J];能源环境保护;2005年01期
4 乔树森;;浅谈三相生物流化床的发展与应用[J];青海科技;2011年04期
5 廖延广;陈英文;呼晓明;邱玉;祝社民;沈树宝;;生物流化床的动力学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03期
6 吴宗文;生物流化床处理污水技术及其应用[J];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7 潘涛,邬扬善,王绍堂;基于床层膨胀特性的生物流化床设计方法[J];中国给水排水;2000年06期
8 李春华,张洪林,邱峰,蒋林时;生物流化床的类型及特点[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2年06期
9 李春华,张洪林;生物流化床法处理废水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环境技术;2002年04期
10 黄廷林,孙昕;生物流化床降解水中腐殖酸的动力学研究[J];环境工程;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献玲;潘磊;王繁华;张建成;闻建平;;生物流化床处理炼厂废水[A];第六届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展览暨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周敬红;赵庆祥;;白腐菌生物流化床处理PCP废水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PS型溶气式生物流化床污水处理设备[A];中国水污染防治技术装备论文集(第八期)[C];2002年
4 刁春鹏;韦朝海;;生物流化床工艺处理焦化废水过程中水相苯系物分析[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5 徐成斌;黄斐;;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含酚废水[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于哲;韦朝海;邓留杰;;微电流条件下金属离子对A/O生物流化床脱氮效果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7 水春雨;;曝气生物流化床处理集便器粪便污水特性研究[A];“十一五”环保成果汇编及新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石晓;生物流化床技术也能处理炼油废水[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陈忠权;生物流化床技术变废水为景观用水[N];中国环境报;2006年
3 石化;炼油废水生物流化床技术投入应用[N];中国化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徐功娣;序批式双外循环生物流化床特性及应用研究[D];上海大学;2006年
2 王冰;四级三相式生物流化床分段进水工艺脱氮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杨平;聚合物载体流化床反应器生物颗粒特性及焦化废水流化床系统生物脱氮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林君;厌氧/好氧生物流化床降解活性蓝13的反应器结构参数优化及降解动力学[D];浙江大学;2013年
5 柳瑶;生物流化床养殖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高艳玲;悬浮载体生物流化床反应器脱氮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吴忠;曝气生物流化床对印刷电路板废水深度处理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2 骆金;印染工业园废水处理工艺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3 谯华;生物流化床处理药厂废水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1年
4 于波;新型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4年
5 韩苗苗;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处理N、P废水的试验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6 金仁村;新型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气液传质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胡方明;以焦末为载体的生物流化床水力特性及废水处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8 张振鹏;三相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刘勇;农药废水活性炭生物流化床处理实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10 江锦前;三相双循环一体生物流化床实验装置设计及结构优化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66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866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