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PM2.5凝并与测试系统的研制

发布时间:2018-05-18 08:36

  本文选题:PM2.5 + 电场 ; 参考:《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近几年,中国的雾霾情况日益严重,可吸入细颗粒物PM2.5的超标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对于雾霾的治理,传统的除尘方式是利用电除尘器进行除尘,电除尘器对于粒径较大的颗粒物除尘效率很高,但对于粒径小于10μm,尤其是2.5μm以下的细颗粒物,清除效率却很不理想,因此,提高除尘器对细颗粒物的除尘效率非常重要。本论文对电除尘器的除尘原理和不同的凝并机理进行研究,研制PM2.5凝并与测试系统。根据多依奇公式可知,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主要由荷电粒子向收尘极板运动的速度ω决定,而提高ω的主要方法是提高粒子的荷电量。根据对粒子荷电的研究可知,当粒子粒径大于1μm时,增大粒径即可增大粒子的总荷电量,进而提高ω。因此,在电除尘器前增设凝并装置使细颗粒物通过凝并的方式增大粒径,可以提高电除尘器对细颗粒物的除尘效率PM2.5凝并与测试系统的设计目的是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观察凝并效果。其结构主要包含发尘系统,凝并系统以及采样与检测系统。发尘系统可生成与大气中细颗粒物浓度相似的飞灰气溶胶;凝并系统包含电磁凝并通道和荷电凝并通道,飞灰气溶胶通过两通道可分别完成电磁凝并实验或荷电凝并实验,其中荷电凝并实验包括异极性荷电的库伦凝并,同极性荷电在交变电场中的凝并和异极性荷电在交变电场中的凝并。采样与检测系统可采集凝并实验前后的气溶胶样品,对气溶胶样品进行定比稀释以满足粒子计数仪的检测要求。检测不同粒径的细颗粒物粒子数变化,对比实验前后粒子数,可分析实验结果是否理想。在进行了多组实验后,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细颗粒物在磁场的作用下会发生电磁凝并,粒径越大的细颗粒物电磁凝并效果越好,增大电磁铁的磁感应强度,可以提高细颗粒物的电磁凝并效果,粒径越小的粒子提高的效果越明显。对于0.3μm的粒子,增大浓度对于电磁凝并效果的影响不大。随着粒径增大,0.5μm和1μm的粒子在浓度增大的条件下电磁凝并后粒子数减少的比例明显提高,而粒径增大至3μm以上时,则浓度增大会使粒子数减少的比例下降。在荷电凝并实验中,荷电电源电压为-15KV时和-20KV时的凝并效果的变化不大,将凝并电源的交变电压设置为20KV时的凝并效果远好于关闭凝并电源。
[Abstract]:The dust removal efficiency of electric precipitator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dust removal efficiency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When the particle size increases , the particle number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particle size .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13;X70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志光;赵丽;温鹏飞;;双极荷电和静电凝并装置的总体设计研究[J];广东化工;2011年12期

2 冯涛;许镭;;凝并区放电类型对电凝并装置去除亚微米粉尘效果的影响[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3 向晓东,陈宝智,张国权;荷电粉尘在交变电场中的凝并与收集[J];东北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4 向晓东,陈旺生,幸福堂,李传贵,刘功智;烟尘在交变电场中的电凝并收集[J];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5 潘伯良;雒晓卫;于溯源;;颗粒凝并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6 冯涛;魏家红;;电凝并装置收集亚微米粉尘的实验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陈旺生,向晓东,幸福堂;交变电场频率对电凝并影响的理论及实验研究[J];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8 陈旺生,向晓东,幸福堂;交变电场中偶极荷电粒子电凝并的理论研究[J];工业安全与防尘;2001年02期

9 陈旺生;董伟;郭俊一;向晓东;;微细颗粒物电凝并技术研究的新进展[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05期

10 凡凤仙;袁竹林;赵兵;姚刚;;驻波声场中细微颗粒凝并的数值模拟[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满银;韩光;刘忠;高香林;;超细粉尘凝并装置中流场的数值模拟[A];第十五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雒晓卫;于溯源;李金铃;;双峰分布颗粒的凝并[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3 赵海波;郑楚光;;颗粒凝并过程群平衡模拟的统一随机方法[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罗果萍;郭卓团;张学锋;;亚微米尘粒电凝并的分形研究[A];2004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4年

5 唐敏康;周跃;;电除尘器中粉尘粒子的凝并[A];第十二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杨曼丽;卢志明;;雾霾多组分凝并过程中的相似行为[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朱继保;张德轩;孔春林;任燕;;高气流速下细颗粒的预荷电凝并[A];第十四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何剑;刘道清;徐国胜;;新型微细粉尘电凝并方法的试验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郦祝海;刘含笑;郭峰;余顺利;;促进PM_(2.5)凝并技术及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何剑;徐国胜;刘道清;郑孔敏;李妮妮;;微细粉尘双极荷电凝并电场极配优化[A];第十五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飞;脉冲放电电凝并结合碱液吸收烟气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赵海波;颗粒群平衡模拟的随机模型与燃煤可吸入颗粒物高效脱除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王鹏;燃煤电厂可吸入颗粒物排放及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文;PM2.5凝并与测试系统的研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赵爽;电凝并脱除可吸入颗粒物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韩光;超细粉尘凝并装置中产涡段优化布置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4 王玉明;微小颗粒碰撞与凝并模型的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2年

5 冯涛;异极性荷电粉尘在电场中的凝并与收集[D];天津大学;2007年

6 吴君周;基于磁电分级凝并的粉尘除尘建模及仿真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7 曹辰雨;火电厂燃煤粉尘在交流电场中凝并与脱除的实验研究[D];上海电力学院;2014年

8 卢涛;气固两相流中粒子双极荷电凝并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9 孙晓荣;放电环境与尘粒电凝并效应分析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10 毛程奇;交变电场粒子荷电凝并实验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051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9051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3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