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京津冀区域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及减排潜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9 22:02

  本文选题:京津冀城市 + 二氧化碳 ; 参考:《资源科学》2017年05期


【摘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本文选择京津冀区域的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各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及减排潜力,以期为通过城市间协同减排完成碳排放达峰目标提供借鉴。首先,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京津冀13个城市2005-2014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然后,通过运用基于公平性和效率性原则的减排潜力指数,对各城市的减排潜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将其划分为"较公平高效型"、"较公平低效型"、"欠公平高效型"和"欠公平低效型"四种类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京津冀城市整体碳排放效率出现下降的趋势,只有北京、秦皇岛两个城市排放效率相对有效;各城市减排潜力指数虽然存在差异但也表现为相对稳定的态势,其中北京减排潜力最低而唐山减排潜力最高。各城市应根据城市类型划分结果,明确未来减排工作重点,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Beijing-Tianjin-Hebei cooperation, 13 citie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CO2 emission efficiency and emission reduction potential of each city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peak goal through coordinated emission reduction between cities. Firstly, the SBM model is used to measure th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efficiency of 13 cities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from 2005 to 2014, and then the emission reduction potential index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is applied. The emission reduction potential of each city is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and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fair and efficient", "less fair and efficient" and "less fair and ineffici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of Beijing-Tianjin-Hebei cities decreased during the period of study, only two cities, Beijing and Qinhuangdao, were relatively effective. 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emission reduction potential index of different cities, the emission reduction potential of Beijing is the lowest and Tangshan is the highes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urban classification, cities should make clear the key points of emission reduction in the future, strictly contro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realiz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redu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理工大学循环经济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5JZD0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GL211) 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资助(TD12-5013)
【分类号】:X3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彦随;严镔;周扬;;中国城镇化水平、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面板协整和因果分析(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6年02期

2 王娟;赵涛;张啸虎;;2006-2012年中国工业行业能源和环境综合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资源科学;2016年02期

3 朱婧;刘学敏;初钊鹏;;低碳城市能源需求与碳排放情景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07期

4 孙爱军;房静涛;王群伟;;2000-2012年中国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率时空演变[J];资源科学;2015年06期

5 柴麒敏;徐华清;;基于IAMC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目标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06期

6 周德群;王梅;张钦;;基于熵的区域碳排放总量企业间分配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7 杨翱;刘纪显;吴兴弈;;基于DSGE模型的碳减排目标和碳排放政策效应研究[J];资源科学;2014年07期

8 魏楚;;中国城市CO_2边际减排成本及其影响因素[J];世界经济;2014年07期

9 高杨;李健;;考虑成本效率的碳减排政策工具最优选择[J];系统工程;2014年06期

10 丛建辉;刘学敏;赵雪如;;城市碳排放核算的边界界定及其测度方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云鹏;王泳璇;王帆;丁哲;赵文晋;;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影响分析与动态模拟预测[J];生态经济;2017年06期

2 冯冬;李健;;京津冀区域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及减排潜力研究[J];资源科学;2017年05期

3 吴凡;;经济转型和低碳双约束下的中国能源消费情景预测[J];经济与管理;2017年03期

4 杨海平;;经济增长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的动态效应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08期

5 程春育;宋伟;赵树良;;巴黎气候大会“碳减排”对我国能源政策的启示[J];上海管理科学;2017年02期

6 武晓利;;环保政策、治污努力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基于三部门DSGE模型的数值分析[J];财经论丛;2017年04期

7 赵桂梅;陈丽珍;孙华平;赵桂芹;;基于异质性收敛的中国碳排放强度脱钩效应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7年04期

8 周叶;杨洁;;碳税政策下政府碳监管对物流企业碳减排效率的影响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9 王长建;汪菲;张小雷;张虹鸥;;基于IO-SDA模型的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机理分析(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7年03期

10 陈彬;杨维思;;产业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柴麒敏;;中国2030年碳排放峰值意味着什么[J];中国改革;2014年12期

2 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徐新良;秦元伟;宁佳;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颜长珍;吴世新;史学正;江南;于东升;潘贤章;迟文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4年02期

3 胡秋阳;;回弹效应与能源效率政策的重点产业选择[J];经济研究;2014年02期

4 陈明星;黄永斌;唐志鹏;陆大道;刘慧;马丽;;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省际格局(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4年01期

5 栾昊;杨军;黄季q;;工资刚性下美国征收碳关税对中国的减排与经济影响[J];资源科学;2014年01期

6 田穗;王文娟;;低碳时代出口贸易对碳排放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7 程叶青;王哲野;张守志;叶信岳;姜会明;;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J];地理学报;2013年10期

8 蔡博峰;;国际城市CO_2排放清单研究进展及评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0期

9 檀勤良;张兴平;魏咏梅;许倩楠;;考虑技术效率的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年07期

10 柴麒敏;何建坤;;气候公平的认知、政治和综合评估——如何全面看待“共区”原则在德班平台的适用问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勤花;;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减排潜力巨大[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4期

2 吴国华;刘清清;吴琳;;碳减排潜力差异分析及目标设定[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S2期

3 赵胜男;崔胜辉;吝涛;李新虎;张雅京;;福建省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碳减排潜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9期

4 张倩;朱建雯;黄韶华;;新疆二氧化硫排放环境学习曲线及减排潜力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年03期

5 葛全胜;方修琦;;中国可能的减排途径及减排潜力[J];地理教育;2013年11期

6 孙红继;;锦州市“十二五”期间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资敏;蒋朝晖;;经济欠发达省份何以实现碧水蓝天——挖掘减排潜力“七彩云南”在行动[J];环境保护;2011年16期

8 施晓清;李笑诺;杨建新;;低碳交通电动汽车碳减排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2013年01期

9 周炫;常豪;张岚;;我国制砖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现状、减排潜力估算报告[J];砖瓦;2011年02期

10 李名升;张建辉;罗海江;林兰钰;李茜;张殷俊;;中国二氧化硫减排分析及减排潜力[J];地理科学;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2020全球电力减排潜力达39亿吨[A];《电站信息》2012年第12期[C];2012年

2 冯金飞;张卫建;;我国粮食主产区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差异与减排潜力及途径[A];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王红梅;王凡;张凡;;“十二五”水泥行业颗粒物减排潜力分析[A];2012年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四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朱显梅;王媛;;基于环境学习曲线的吉林省COD排放及减排潜力分析[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5 温宗国;张绚;陈吉宁;谭琦璐;张雪莹;;2010-2030年中国重点部门CO_2排放趋势预测及减缓措施选择[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一章)[C];2014年

6 温宗国;张绚;陈吉宁;谭琦璐;张雪莹;;2010-2030年中国重点部门CO_2排放趋势预测及减缓措施选择[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光大环保优秀论文集(2014)[C];2014年

7 黄德林;蔡松锋;;中国水稻甲烷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及其政策意涵[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莉玮;赵中金;曾荣;王正奎;;浅论重庆市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呼跃军;内蒙古深挖化工减排潜力[N];中国化工报;2012年

2 记者 李瑞莉;我市开展污染物总量减排潜力分析[N];泸州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李大庆;我国农田土壤减排潜力巨大[N];科技日报;2010年

4 王学鹏;兖州积极挖掘减排潜力[N];中国环境报;2011年

5 张可兴;山西的减排潜力有多大[N];中国环境报;2006年

6 任海军;美研究人员:家庭减排潜力巨大[N];中国煤炭报;2009年

7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一平;充分挖掘农业的碳减排潜力[N];河南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邓飞;比技术更关键的是将创新变为实践[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蒋朝晖;云南充分挖掘减排潜力[N];中国环境报;2011年

10 记者 粟桂利;加紧工程落实 深挖减排潜力[N];柳州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宪伟;省域COD排放总量预测及减排潜力与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李迎春;中国农业氧化亚氮排放及减排潜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瑞瑞;西安市柴油车排放控制减排潜力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2 崔继宪;山东省电力行业减排潜力分析及结构优化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秦彬;吴中区工业污染源减排潜力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4 张晨凯;工业节能减排潜力与协同控制分析[D];清华大学;2015年

5 肖闯;我国工业行业结构调整的二氧化硫减排潜力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年

6 邓俊杰;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施用的碳氮排放及减排潜力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年

7 成国庆;河北省重点行业VOCs排放现状及减排潜力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6年

8 孙现伟;我国燃煤电厂一次PM_(2.5)减排潜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王小龙;水泥生产过程中汞的排放特征及减排潜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10 翁建宇;安徽省“十三五”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预测及减排潜力分析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911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911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1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