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露天堆料场扬尘在周边局部区域内的扩散规律
本文选题:大型露天堆料场 + 周边局部区域 ; 参考:《青岛科技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大型露天堆料场在工业中应用广泛,其在风致作用下产生的扬尘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对周边半径为几千米内的局部区域的大气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研究在此区域内的颗粒污染物扩散规律对于控制其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颗粒物在周边局部区域内的扩散规律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与分析,以此为基础和依据开展了针对某大型露天堆料场料堆扬尘扩散情况的现场采样、风洞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以露天纯碱渣堆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场采样,获得散料的粒径分布和密度;搭建料堆模型,进行风洞实验,采用PIV技术获得不同风速下的流场分布,分析不同风速下料堆周围的流场特性;建立料堆的数值模型,并对数值模型进行风洞实验的验证;利用验证后的数值模型,并以测量的散料物性参数为输入值,选取离散相模型,进行不同风速(0.87 m/s、3.91 m/s、7.22 m/s)和粒径(10μm、30μm、50μm)下的料堆扬尘的扩散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所测量的散体粒径分布,多集中在5μm-200μm之间,70μm是中位数,散体颗粒的密度为2844.88 kg/m3。(2)在风洞实验中,随着风速的增大(0.87 m/s-7.22 m/s),料堆周围的流场结构比较稳定。(3)随着风速的增大(0.87 m/s-7.22 m/s),粒径为10μm的颗粒扩散距离,越来越大,并且在垂直方向的扩散宽度越来越大。(4)在0-1.0的范围内,随着风速的增大(0.87 m/s-7.22 m/s),料堆下风向的颗粒浓度逐渐减小。在1.0-2.1的范围内,风速为0.87 m/s时,颗粒浓度最高,3.91 m/s和7.22 m/s相差不大。在2.1-6.3的范围内,3个风速下的颗粒浓度均较低。(5)颗粒粒径的增大使得颗粒的对于流体的动能损耗增大,颗粒的跟随性差,在相同的启动速度之下,10μm、30μm和50μm的颗粒,在水平截面h=3 mm上,颗粒的扩散面积随着粒径的先增大后减小。在水平截面(h=24 mm和h=48 mm),颗粒的扩散面积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大(6)在相同的启动速度之下,10μm、30μm和50μm的颗粒,在纵截面z=0 mm的扩散面积,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减小。
[Abstract]:In this paper , w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diffusion law of particle pollutants in a large open air reactor . The results show that : ( 1 )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 in this reg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control its pollution . ( 4 ) In the range of 0 - 1.0 , as the wind speed increases ( 0.87 m / s - 7.22 m / s ) , the concentration of particles in the wind direction decreases gradually . In the range of 1.0 - 2.1 , the particle concentration is the highest , 3.91 m / s and 7.22 m / s .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5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立辉;;氨碱厂蒸氨废液处理工艺设计论述[J];山东化工;2016年16期
2 朱加宝;;简述碱厂排渣管线的设计改造[J];纯碱工业;2016年04期
3 刘大成;李悦;刘艳娟;葛伟青;严建华;李索海;;氨碱法制纯碱废渣制备免烧砖[J];环境工程学报;2016年06期
4 王熙;侯云鹤;李来胜;;广州市燃煤电厂PM_(2.5)扩散模拟及控制策略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6年05期
5 寇海磊;俞峰;张明义;郭燕文;;碱渣-粉煤灰液相吹填混合料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16年02期
6 陈光辉;白学花;李剑;李建隆;;防风网后的颗粒受力分析[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5年10期
7 陈静锋;柴瑞瑞;闫浩;夏继敏;刘德海;;基于高斯烟羽模型的PM2.5污染源扩散规律模拟分析[J];系统工程;2015年09期
8 陈军;高岩;张烨培;杨阳;刘璧婷;;PM2.5扩散模型及预测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4年15期
9 王维;洪坤;鲁波娜;张楠;李静海;;流态化模拟:基于介尺度结构的多尺度CFD[J];化工学报;2013年01期
10 丛晓春;詹水芬;张光玉;;煤尘表面摩擦风速的计算方法[J];煤炭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范念念;从单颗粒受力到群体运动特征的推移质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2 柳冠青;范德华力和静电力下的细颗粒离散动力学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3 聂德明;颗粒沉降及其在流场中做布朗运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杰;工业废碱渣稳定类材料组成设计的应用试验研究[D];山东交通学院;2016年
2 杨梁;流场中微纳颗粒受力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马思明;防风网3D数值模拟和粉尘扩散规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张奕君;无控粉尘抑尘方法及运移规律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5 张秀珍;潍坊城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空气污染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李琳;碱渣的变形性质及微观机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24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924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