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休对垂直流人工湿地堵塞恢复的影响及其动力学特性
本文选题:湿地 + 动力学 ; 参考:《农业工程学报》2017年20期
【摘要】:人工湿地是一种常见的污水处理技术,但一直受到不可避免的堵塞问题的困扰。该研究主要以不同堵塞现象下的垂直流人工湿地模型为对象(可溶性有机物堵塞,不溶性有机物堵塞,加入抑菌剂的不溶性有机物堵塞),在轮休操作下持续测量不同时期孔隙率与渗透系数变化情况,研究3种堵塞类型的恢复规律,并对其动力学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轮休期下,生物膜堵塞和有机颗粒堵塞恢复效果较为明显,其中,可溶性有机物堵塞、不溶性有机物堵塞装置分别轮休至第9天、第20天后基本达到较好的恢复状态,当轮休时间足够充分,这2种堵塞类型基本可以恢复至正常状态。其中可溶性有机物堵塞恢复速度最快,其次是不溶性有机颗粒堵塞。并在规律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推导了2种堵塞类型的渗透系数恢复的动力学。研究同时发现,轮休操作对无机颗粒类堵塞基本没有恢复效果。
[Abstract]:Constructed wetland is a common sewage treatment technology, but has been plagued by the inevitable blockage problem. In this study, the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models with different plugging phenomena (soluble organic plugging, insoluble organic plugging) were studied. The changes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were continuously measured by adding bacteriostat to insoluble organic clogging, and the recovery law of three types of blockage was studied, and its kinetic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covery effect of biofilm blockage and organic particle blockage was obvious under the same rotation period, in which soluble organic plugging and insoluble organic plugging devices were rotated to 9 days, respectively. After the 20th day the two types of blockage can be restored to normal condition when the rest time is sufficient. The recovery rate of soluble organic plugging was the fastest, followed by insoluble organic particle blockage.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the law, the kinetics of the restoration of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two types of clogging is further deduced. At the same time, it was found that the rotation operation had no recovery effect on inorganic particle clogging.
【作者单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研究所;
【基金】: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2011ZX07301-004)
【分类号】:X143;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金凯;崔景立;康雅;贺锋;;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受污染黄河水的可行性研究[J];水工业市场;2011年09期
2 吴振斌,徐光来,周培疆,贺锋,成水平,付贵萍,马剑敏;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对不同氮污水的净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年S1期
3 贺锋,吴振斌,成水平,付贵萍;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氮的净化效果[J];中国给水排水;2004年10期
4 李亚峰;刘佳;王晓东;孙浩诚;关晓野;;垂直流人工湿地在寒冷地区的应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刘佳;孙浩诚;李亚峰;王晓东;;垂直流人工湿地在北方地区的应用[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6年04期
6 孙大朋;张祖陆;卢鹏飞;;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小清河污水的净化效果研究[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7年01期
7 黄仙明;王向德;陈杰;;上行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景观湖水的工艺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7年06期
8 李忠卫;王全金;李丽;;垂直流人工湿地工艺设计概述[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9 袁林江;韩瑞瑞;韩玮;;间歇进水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净化特性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谢小龙;贺锋;徐栋;吴振斌;;垂直流人工湿地配水均匀性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何池全;李春辉;方焰星;雷雁茹;陈学萍;梁霞;;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崔理华;骆世明;;污水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技术的研究进展[A];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0年
3 王晓;庞宗强;韩宝平;;香根草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在尾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马晓萌;常璨;孙红文;刘春光;;不同基质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污水中硼的去除研究[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崔正国;曲克明;马绍赛;张海耿;;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净化海水养殖外排水效果与影响因素分析[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6 李珂;贾建丽;卢少勇;万正芬;;模拟串联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河水中氮的去除效果[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张小卫;“母亲河”重现昔日生态美景[N];太行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芦秀青;垂直流人工湿地水力学规律与数学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晟;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除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3 彭举威;分区进水ABR-多级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废水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成镇;垂直流人工湿地条件优化及其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刘哲;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李珊珊;垂直流人工湿地去污效果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特性[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4 陈静雅;不同运行方式下垂直流人工湿地对高污染河水处理效果及特性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5 王亮;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污水深度处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6 宋探;垂直流人工湿地改善人工湖水质的应用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7 过志鹏;植物碳源在垂直流人工湿地短程硝化反硝化中的作用研究[D];深圳大学;2016年
8 高静;模块化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模拟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效果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9 陈细良;双向垂直流人工湿地堵塞解除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10 王锋德;垂直流人工湿地质流输氧机理研究及系统模型构建[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87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987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