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自愿性环境协议:一种新型的环境治理方式——基于协商行政的初步展开

发布时间:2018-06-10 10:33

  本文选题:自愿性环境协议 + 环境治理 ; 参考:《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现代社会环境行政手段与工具远远不能满足环境治理实际的需要,新型高效的政策工具及其组合成为各方的迫切需求。自愿性环境协议作为一种新兴的环境治理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自愿性环境协议具有多元性、过程性、包容性与灵活性等突出优点。协商行政是一种在现代民主"协商"理念引领下有别于传统高权行政的独特的行政活动方式。自愿性环境协议与协商行政可以形成内在有机耦合与外在无缝衔接:如果说协商行政是一种内含自由、民主、公平、正当、合作、和谐等价值的理想的行政状态或者目标,自愿性环境协议就是与之相互"匹配"的手段,它从多个方面体现了传统高权环境行政向现代协商环境行政的转向。在复杂多变的环境行政领域,自愿性环境协议的应用可作为协商行政发展的先行试验,其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可为其他行政领域的协商提供借鉴,为协商行政整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助力;对协商行政的研究则为自愿性环境协议的实践提供及时的指引,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增量。
[Abstract]:Modern social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ve means and tools can not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new and efficient policy tools and their combination become the urgent needs of all parties. Voluntary environmental agreement as a new way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ame into being under this background. Voluntary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have the advantages of pluralism, process, inclusiveness and flexibility. Consultative administration is a unique mode of administrative activ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modern democratic "consultation" concept,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high-power administration. Voluntary environmental agreement and consultative administration can form internal organic coupling and external seamless connection: if we say that consultative administration is an ideal administrative state or goal with the values of freedom, democracy, fairness, justice, cooperation, harmony, etc. Voluntary environmental agreement is a means of "matching" with it. It embodies the turning from traditional high-power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on to modern consultative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on. In th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voluntary environmental agreement can be used as a pilot tes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sultativ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experience accumulated 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negotiation in other administrative fields. The research on consultative administration provides timely guidance for the practice of voluntary environmental agreement and provides knowledge increment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公众共用物的良法善治研究》(项目编号:13&ZD179)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2.68;X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海林;众多院士专家为上海水环境治理战略规划献计献策[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03期

2 吕承华;环境治理范式的演进与环境自觉行动[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04年01期

3 马川;;环境治理成本理应进价格[J];中国石油石化;2007年03期

4 朱旭峰;王笑歌;;论“环境治理公平”[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09期

5 王雪;范笑笑;;社区合作:环境治理的新出路[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年09期

6 ;江苏省沿江环境治理投资4年增10倍[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年03期

7 刘兆征;;中国环境治理失灵问题的思考[J];环境保护;2008年16期

8 长江;;长江委将与丹麦开展流域水环境治理合作[J];人民长江;2008年20期

9 维夫克·拉姆库玛;艾丽娜·皮特科娃;继红;;环境治理的一种新范式:以提高透明度为视角[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03期

10 ;首座湖盐基地环境治理通过验收[J];盐业与化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留财;;从西方环境治理范式透视科学发展观——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为案例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王玉明;邓卫文;;广东环境治理中政府协作困境及原因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强;;产权视角下的政府环境治理[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4 鲁新春;胡志敏;袁西锐;;搞好水环境治理,建设生态型强市[A];山东水利学会第十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5 刘伟;仲兵;;我国环境治理决策能力的现状检视与发展路向[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许健;;论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国家主权[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7 张春;;论全球环境治理的合法性——一项结合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的尝试[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8 朱德米;;从行政主导到合作管理:我国环境治理体系的转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9 胡剑锋;;环境治理需要转变思路和制度创新——温州鳌江污染整治的经验及启示[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10 洪大用;;试论改进中国环境治理的新方向[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留财;从理论视角看当今环境治理[N];中国环境报;2007年

2 江华 张建民 温州大学商学院;行业协会实施自愿性环境治理的温州经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记者 蒋健;积极引导 广泛动员 推进城乡结合部环境治理[N];巴中日报;2010年

4 记者 黄桂云;认真落实“六个一” 环境治理“进社区”[N];眉山日报;2011年

5 记者 开永丽;城乡环境治理不力 404人被问责[N];四川法制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刘淼淼;新模式 新方法 开拓乡村环境治理新路[N];四川日报;2012年

7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志青;环境治理需要全民共同参与[N];文汇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李晓辉;环境治理迎来行业机遇[N];中国证券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李艳秋;从环境治理看阜新由“黑”变“绿”[N];阜新日报;2013年

10 本报特派记者 邱熙然 刘京青;为环境治理建真言[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雪梅;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孙凤蕾;全球环境治理的主体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胡佳;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黄思光;区域环境治理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5 钟明春;基于利益视角下的环境治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小峰;基于计算实验的流域水环境治理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杰佳;利益导向下的参与式环境治理[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姚世敏;黄河金三角区域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3 施新明;基于公众满意度调查的福州市水环境治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4 陈,

本文编号:2002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002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9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