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铁与天然有机质相互作用研究
本文选题:纳米零价铁 + 天然有机质 ; 参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纳米零价铁(nano zero valent iron,nZVI)原位注射是近年用于地下水污染修复的新技术,天然有机质(natural organic matter,NOM)是水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有机大分子混合物。应用纳米铁处理水体污染时,NOM会与其相互作用,导致纳米铁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分散性、稳定性和团聚效应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其迁移性及对污染物降解的能力,其活性与归宿行为也将受到NOM的影响。然而目前有关NOM对纳米铁性质,尤其是团聚效应的定量研究还鲜有报道。另外,NOM作为不均一混合物,会被纳米零价铁选择性吸附,而不同分子量组分所具有的化学性质也不同,因而在实际应用中会影响纳米铁的行为和使用效果。本文通过研究NOM对纳米铁性质的影响,并探讨相互作用机理,获得主要成果如下:1、相比于液相还原法制得的普通纳米零价铁,羧甲基纤维素包覆或膨润土负载改性使得纳米铁颗粒的分散稳定性提高,有效抑制了团聚和沉降。天然有机质腐殖酸HA会吸附在纳米铁颗粒表面,从而增加静电排斥力,提高了分散性,减缓了团聚效应。其中,HA对膨润土负载纳米零价铁的影响最为显著,其团聚体粒径能降至100 nm以下,沉降速率也极大减缓,分散稳定性表现最佳。2、两种天然有机质SRHA和SRFA在纳米零价铁与纳米四氧化三铁表面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反应动力学;热力学Langmuir等温吸附过程可以很好的拟合吸附过程。纳米零价铁的对NOM的吸附能力要强于纳米四氧化三铁(最大吸附量约是三倍的关系)。造成吸附量差异之大的原因是两种纳米铁的表面性质不同,这也说明纳米零价铁表面不是致密的四氧化三铁。3、纳米零价铁对SRHA中间组分优先吸附,而对SRFA的大组分优先吸附,这种不同的选择性吸附现象很可能与其不同分子量组分的芳香性以及疏水性有关。相关认识在实际应用纳米零价铁修复时有重要参考意义。
[Abstract]:Nano zero valent ironn ZVI in situ injection is a new technique used in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in recent years. Natural organic matterNOM) is a common organic macromolecule mixture in water. NOM interacts with nano-iron when it is used to treat water pollution, which results in changes of physical properties such as dispersion, stability and agglomeration, thus affecting its mobility and ability to degrade pollutants. Its activity and fate behavior will also be affected by NOM. However, there are few reports on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nano-iron properties, especially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NOM. In addition, as a heterogeneous mixture, NOM can be selectively adsorbed by nanometer zero-valent iron, and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 components are also different, so it will affect the behavior and application effect of nano-iron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his paper,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NOM on the properties of nanometer iron and discussed the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compared with ordinary nanometer zero-valent iron prepared by liquid-phase reduction method.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coating or bentonite modification improved the dispersion stability of iron nanoparticles and effectively inhibited agglomeration and sedimentation. Humic acid HA of natural organic matter is adsorbed on the surface of iron nanoparticles, which increases electrostatic repulsion, improves dispersity and slows down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The effect of HA on bentonite supported iron nanoparticles is most significant. 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agglomerates can be reduced to less than 100 nm, and the sedimentation rate is also greatly slowed down.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f SRHA and SRFA on the surface of nano-zero-valent iron and nano-iron trioxide accords with the kinetics of quasi-second-order adsorption, and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f thermodynamic Langmuir isothermal adsorption can fit the adsorption process well.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nano-Fe _ 2O _ 4 to NOM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nano-Fe _ 2O _ 3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is about three times). The difference in adsorption amount is due to the different surface properties of the two kinds of nanocrystalline iron, which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surface of nano-zero-valent iron is not the dense Fe _ 2O _ 3. 3, the nanometer zero-valent iron preferentially adsorbs the intermediate component of SRHA, while the large component of SRFA preferentially adsorbs. The different selective adsorption phenomena may be related to the aromaticity and hydrophobicity of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 components. The related knowledge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nano-zero-valent iron repair.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5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伟;“纳米铁纸”对防伪行业意义深远[J];中国防伪;2005年06期
2 张鑫;陈祖亮;;固定化纳米铁修复水环境的研究进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22期
3 曾伟文;北京科学家研制成功“纳米铁纸”[J];粉末冶金工业;2005年03期
4 亓家钟;纳米铁治癌法[J];粉末冶金技术;2005年05期
5 熊平,郭萍,袁亚莉,何继善;顺磁纳米铁核素的研制及性能分析[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6 罗驹华;张振忠;张少明;;气相法制备纳米铁颗粒新进展[J];材料导报;2007年S1期
7 商伟赞;李新霞;郭萍;;微血管中纳米铁核素的输运及收集效果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8 刘炳晶;金朝晖;李铁龙;安毅;李淑静;王薇;;包覆型纳米铁的制备及对三氯乙烯的降解研究[J];环境科学;2009年01期
9 王雪;丁庆伟;刘宏芳;钱天伟;;不同分散剂作用下制备纳米铁及表征[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10 高树梅;张跃进;陈云云;黄炎杰;;水处理应用中纳米铁颗粒的制备方法综述[J];嘉兴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铁龙;金朝晖;刘海水;康海燕;刘振英;;纳米铁制备及其去除硝酸盐氮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孙克宁;;微波合成法制备纳米铁酸镧及其在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应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耿兵;金朝晖;李铁龙;刘丽娟;李勇超;;壳聚糖修饰纳米铁的制备与去除水体中六价铬污染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方婧;单孝全;温蓓;;菲在工业纳米铁、铜和二氧化硅上的吸附与解吸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张选军;戴友芝;张慧;宋勇;;超声波协同纳米铁降解2,4-二氯苯酚的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李铁龙;王学;金朝晖;;不同状态下纳米铁对细胞毒性机制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7 李闪;卫建军;;OA-Pluronic包覆纳米铁在水中的稳定性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8 张耘;李益民;李建法;;改性膨润土负载纳米铁去除废水中环境污染物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9 殷其亮;李筱琴;肖阳;;零价纳米铁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10 钱方针;郭守柱;蒋冬梅;张卫国;姜继森;;镝掺杂纳米铁酸铋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及其多铁性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李东;纳米铁锈可根除水中砷污染[N];中国石油报;2006年
2 世杰;“神六”飞船有望用上“纳米铁纸”[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张亮;纳米铁锈可根除水中砷污染[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翁秀兰;纳米铁系材料的制备及其用于去除水体中阿莫西林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2 陈泓哲;铁酸盐基微波敏化剂在三苯甲烷染料降解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3年
3 耿兵;壳聚糖稳定纳米铁的制备与修复地表水中六价铬污染的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王薇;包覆型纳米铁的制备及用于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实验研究[D];南开大学;2008年
5 李勇超;功能化核壳型纳米铁的制备及修复地下水中六价铬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6 肖仕丽;静电纺零价纳米铁/聚合物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环境修复应用[D];东华大学;2010年
7 熊平;旋转磁场对血流中纳米铁核素定位作用的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史嘉璐;含吡啶基螯合树脂负载纳米铁系金属选择性还原硝酸盐的特性和机理[D];南京大学;2015年
9 李铁龙;纳米铁及铁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修复地下水基础研究[D];南开大学;2006年
10 张环;负载型纳米铁铜二元金属的合成与改性及其修复地下水中有机氯污染物的基础研究[D];南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佳丽;纳米铁烧结活性碳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倩;修饰型纳米铁制备及其用于水体复合污染物去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肖佳楠;活性炭负载纳米零价铁的制备及其对难降解有机物去除性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肖庆;纳米铁氧化矿物吸/脱附Cr(Ⅵ)的实验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5 李任超;纳米铁系材料强化复相Fenton氧化降解2,,4-二氯苯酚[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6 黄兰兰;茶叶萃取液合成纳米铁对降解孔雀绿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7 刘国明;壳聚糖稳定型纳米铁去除水中高氯酸盐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8 张美;茶叶制备绿色纳米铁及其对废水中铬、铅的去除[D];南华大学;2015年
9 盛敏;纳米铁铜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实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0 张水丽;纳米铁复合材料净化水溶液中As(Ⅲ)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04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004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