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基于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县域工业布局、结构优化研究——以河北省赞皇县为例

发布时间:2018-06-16 00:22

  本文选题: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 + 工业结构 ; 参考:《生态经济》2017年11期


【摘要】:以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指导区域土地利用模式,可以有效保障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论文利用GIS分析方法,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状况、距风景名胜区距离、距水体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8个评价因子,对赞皇县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等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赞皇县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水平较高,土地利用适宜和较适宜区面积为506.23 km~2,占总面积的61.2%;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为194.42 km~2,占总面积的23.5%。不适宜区和较不适宜区内工矿用地面积为0.9 km~2,需要调整用地属性,一般适宜区内工矿用地面积为0.9 km~2,需要限制建设项目类别、规模和建设范围。赞皇县现有的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是工业结构优化的重点。
[Abstract]:The results of land use ecological suitability evaluation can guide the regional land use model, which can effectively guarantee the regional land use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is paper, using GIS analysis method, eight evaluation factors are selected, such as elevation, slope, land use type, soil erosion, distance from scenic area, distance from water body, distance from road, distance from residential area. The grade of ecological suitability of land use in Zanhuang County was divid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vel of ecological suitability of land use in Zanhuang County was high. The area of suitable and more suitable area for land use is 506.23 km2, accounting for 61.2% of the total area, and the area of less suitable area and unsuitable area is 194.42 km mm2, accounting for 23.5% of the total area. The area of industrial and mining land in unsuitable area and less suitable area is 0.9 km / m ~ (2), which needs to be adjusted. Generally, the area of industrial and mining land is 0.9 km / m ~ (-2) in suitable area, and the category, scale and scope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should be limited. The industry of chemical raw materials and chemical products is the focu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n Zanhuang County.
【作者单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基金】:2016—2020年环境保护部重大专项——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
【分类号】:F427;X8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邦成;陆根法;陈小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在南京市土地利用评价中的运用[J];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04期

2 清水康弘;杨书润;;英国的土地利用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1988年04期

3 ;全国土地利用现状主要地类面积、比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S1期

4 赵文智,程国栋;人类土地利用的主要生态后果及其缓解对策[J];中国沙漠;2000年04期

5 杨金玲,张甘霖,张华,赵玉国;亚热带地区土地利用对磷素径流输出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6 储胜金,许刚;浙北山区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冲突与协调机制研究——以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7 姜海凤;张金屯;;土地利用变化对昆明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J];森林工程;2007年02期

8 金洋;李恒鹏;李金莲;;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污染负荷量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9 王丽萍;周寅康;;崇左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年02期

10 刘宇;陈学华;罗勇;;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贵州省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术桐;黄贤金;程绪水;姜永生;田忠志;;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质响应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刘纪远;;中国土地利用的现代过程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宋岩;;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以河北省井陉县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邸向红;侯西勇;;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山东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格局与过程特征研究[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何建;;基于土地利用的效益耦合关系研究—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陈银蓉;梅昀;黎孔清;;土地利用变化、利用管理与城市碳排放研究进展与展望[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李载鸣;郭世杰;陈嘉芬;;台湾西南滨海地区土地利用变迁对生态环境之影响[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8 杜加强;王金生;舒俭民;滕彦国;;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研究[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姜晓勇;张勃;;张掖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态势及特征分析[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10 田鑫;张小雷;杜宏茹;;基于土地利用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记者 丁洪美;土地利用每年造成10亿吨碳排放[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2 市国土资源局任城分局 翟傲蕾;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N];济宁日报;2010年

3 王永生;环评: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的重要举措[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4 ;全力打造“宜居城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5 通讯员 郝振子、杨立文;赞皇县政协 环保调研引出《环境保护实施方案》[N];河北日报;2006年

6 贾奉忱 孙丽萍;赞皇倾力打造生态县城[N];石家庄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洋;博斯腾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重心迁移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2 边红枫;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影响及格局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Laari Prosper Basommi;加纳西北部矿区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以及对水质和健康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4 梁栋栋;基于动态邻居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拟及生态响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5 屈宇宏;城市土地利用碳通量测算、碳效应分析及调控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6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7 刘硕;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安全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8 王成;局地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方广玲;盐池北部风沙区LUCC驱动机制及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覃德华;闽东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琳;天津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梯度分析及区域生态风险评价[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储强;海宁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荣月静;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南京市碳储量与生物多样性功能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王丹桂;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50年间LUCC及其驱动力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张骏;金川县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6 孟丹丹;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优化研究[D];聊城大学;2015年

7 龙凤;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8 张晓媛;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9 王丹彤;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10 刘少佳;榆林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24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024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8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