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生物阴极的构建方法对偶氮染料降解过程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6-17 22:28

  本文选题:生物阴极 + 接种 ; 参考:《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7期


【摘要】:生物阴极可以强化偶氮染料在生物电化学系统中的脱色降解过程.针对三种不同的生物阴极构建方法进行了评估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方法都可以加速偶氮染料在阴极的脱色降解,反应过程基本属于一级动力学过程.其中利用生物阳极反转方法构建的生物阴极展示出了最大的催化电流(0.12 mA)和偶氮染料去除效率(85.2%),厌氧污泥接种方法构成的生物阴极在电子回收率方面具备优势(71.8%).对生物阴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发现电极表面存在着大量与电化学活性和偶氮染料脱色功能相关的微生物,表明生物阴极的强化作用与微生物膜的组成密切相关.
[Abstract]:Biocathode can enhance the decoloriz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azo dyes in a 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 Three different biological cathode construction methods were evaluated and analyz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all the three methods can accelerate the decoloriz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azo dyes at the cathode, and the reaction process is basically a first-order kinetic process. The biological cathode constructed by the biological anode inversion method shows the maximum catalytic current of 0.12 Ma) and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azo dyes (85.2%). The biological cathode constructed by the anaerobic sludge inoculation method has an advantage of 71.8% in electron recovery. It was found that a large number of microbes related to electrochemical activity and decolorization function of azo dyes exist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electrode, indicating that the enhancement of the biological cathod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icrobial membrane.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L2015017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51608099) 东北大学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5030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5M570255)
【分类号】:X788;X7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查贵根,郑孝敬,陶永祥,叶延洁;铈钨阴极表面铈浓度的研究[J];激光;1982年07期

2 王金淑,周美玲,左铁镛,聂祚仁,张久兴,张国珍;La_2O_3-Mo阴极的发射机理[J];金属学报;2001年06期

3 李莉莉;王金淑;赵雷;刘伟;王亦曼;周美玲;;混合基含钪扩散阴极微观结构与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2006年S2期

4 宋子玉;陈康宁;;国外研制活性阴极的简介[J];氯碱工业;1981年Z1期

5 ;消除揗摮戄孔麻点的新od湿剂[J];上海机械;1965年02期

6 李爱君;王建忠;敖庆波;支浩;马军;许中国;;钪酸盐阴极的研究进展[J];材料保护;2013年S2期

7 刘春林;;活性阴极的发展趋向和研制中的某些问题[J];中国氯碱通讯;1985年20期

8 李泉凤,李雷呜,,汪富生;铱铈合金浸渍钪酸盐阴极研究[J];材料开发与应用;1996年02期

9 易清风;氧气在阴极的电还原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3年05期

10 雷刚;都淑丽;王雨勃;何旭初;杨金华;;制备工艺对等离子炬阴极使用寿命影响的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爱菊;;钪酸盐阴极的工艺改进及应用[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5年

2 王金淑;崔云涛;刘伟;张喜珠;王亦曼;周美玲;;钪钨基压制型阴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2010中国电子制造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孟昭红;周秋俊;李宾宾;;覆锇-铱膜钡钨阴极的发射和表面特性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4 聂秋玲;程诚;;覆Os膜扩散阴极Os-W互扩散的探讨[A];真空电子与专用金属材料、陶瓷——金属封接专辑[C];2011年

5 郑强;阴生毅;彭真;王欣欣;李阳;王宇;;含Sc_2O_3和SrO浸渍钡钨阴极电子发射性能的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6 李季;;合金发射体综述[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5年

7 靳宏臣;;焦粒焙烧期间阴极表面温度均匀性的控制[A];全国铝电解槽生产技术与操作技术学术报告和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新胜;李云飞;郑俊生;袁渭康;;添加剂对草酸电解制备乙醛酸铅阴极的作用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9 窦菊英;陈尔纲;杨德清;朱长纯;;钼阴极表面电子流的HRTFEM观察[A];第十一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10 王金淑;赵雷;刘伟;古昕;王亦曼;周美玲;;氧化钪掺杂钨基压制型阴极的研究[A];2009全国粉末冶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慧超;生物阴极微生物脱盐燃料电池驱动电容法深度除盐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聂丽芳;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梯度多孔阴极制备及性能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王小菊;单晶六硼化镧场发射阵列阴极及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4 宫云辉;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的丝网印刷制备及其性能评价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张红卫;大功率微波管阴极的研制和制备[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鹤;扩散式钡钨阴极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杨佳琦;生物阴极强化挥发性氯代脂肪烃还原分解[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朱晓策;含钪扩散阴极实用性能的改进与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4 袁稳;掺氮超纳米金刚石涂覆石墨阴极的制备及强流脉冲发射特性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5 陈杰;针对微生物燃料电池扩大化的新型空气阴极开发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6 门涛;阴极等离子体及阴极表面损伤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邓潘;碳纤维阴极发射机制及对输出微波脉宽的影响[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8 高涛;复合稀土—钨基扩散阴极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9 周听飞;建立与XPS/AES相连的阴极研究系统[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10 魏辉;无热子空心阴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326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0326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1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