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镁铝层状超分子化合物去除废水中的六价铬

发布时间:2018-06-24 13:07

  本文选题:镁铝层状超分子化合物 + 记忆效应 ; 参考:《应用化学》2017年01期


【摘要】:实验比较了Na_2CO_3/Na OH、Na OH和NH4OH沉淀法制备的镁铝层状化合物对模拟废水中Cr(Ⅵ)的去除效果,并通过X射线衍射和Brunauer-Emmett-Teller(BET)方法分析了材料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以Na_2CO_3/Na OH为沉淀剂制备的镁铝层状化合物结晶度高、层状结构完整、比表面积较大、孔径适宜、吸附Cr(Ⅵ)的效果最佳,其优化吸附工艺为:固液比为1 g/500 m L,体系pH值为7~9,室温下震荡9 h。在最佳吸附条件下,镁铝层状化合物对Cr(Ⅵ)的饱和吸附量达到199.4 mg/g。镁铝层状化合物通过与含铬阴离子形成层状超分子化合物的方式实现了废水中铬的去除,对含Cr(Ⅵ)226.1 mg/L的实验室废水经6次工艺处理后,残余量小于0.5 mg/L,低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指标。镁铝层状化合物是一种处理实验室废水中Cr(Ⅵ)的优良吸附剂。
[Abstract]:The results of the removal of Cr (VI) in simulated wastewater by Na_2CO_3/Na OH, Na OH and NH4OH precipitation method were compared.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terials were analyzed by X ray diffraction and Brunauer-Emmett-Teller (BET)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rystallinity of the magnesia aluminum layered compound prepared with Na_2CO_3/Na OH as precipitant was high. The optimum adsorption process is that the solid to liquid ratio is 1 g/500 m L, the pH value of the system is 7~9, and the 9 h. at room temperature is at the best adsorption condition. The saturated adsorption of Cr (VI) to Cr (VI) is reached by 199.4 mg/g. magnesia aluminum layered compound through the chromic anion separation. The formation of stratiform supramolecular compounds has achieved the removal of chromium in the wastewater. The residual amount of the laboratory wastewater containing Cr (VI) 226.1 mg/L is less than 0.5 mg/L after 6 process treatment, which i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wastewater discharge standard (GB8978-1996). The magnesium aluminum layered compound is an excellent adsorbent for treating Cr (VI) in laboratory wastewater.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矿产资源化学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2015GZ0243)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5ZA0071)~~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国齐;杨国强;马金石;;有机-金属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6年06期

2 张来新;赵卫星;;新型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选择性识别及应用研究新进展[J];应用化工;2013年09期

3 靳素荣,姚礼峰;9-钨磷酸/结晶紫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J];合成化学;2001年03期

4 靳素荣,姚礼峰,陈永熙,田多玉,徐钿;12-钨磷酸/结晶紫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5 靳素荣,姚映钦,李刚;新型钼磷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6 杨玉华,李一志,韦吉崇,游效曾,王天维,白俊峰;由三核铁构筑成的新型的二维网状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4年06期

7 张来新;朱海云;;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应用及性能研究的新进展[J];应用化工;2013年06期

8 高学祥;张盛;陈三平;;氢键组装的异核金属超分子化合物(英文)[J];商洛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9 韩国胜;张宇虹;武现丽;;超分子化合物及其在色谱分离中的应用[J];河南化工;2008年08期

10 王乐勇,何光裕,姜艳,孙小强;超分子化合物的模板合成[J];大学化学;199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岳青;孙杰;林建利;;具芳香堆积二价铜的新型超分子化合物[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庄文娟;孙长艳;金林培;;无机超分子化合物的小分子导向合成和结构[A];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三届大环化学暨第五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2006年

3 徐静;白正帅;孙为银;;新颖的无机链和三聚氰胺构筑的超分子化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晶体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汪永涛;汤桂梅;王金华;孙艳茹;;手性铁电超分子化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孙为银;苏志;;配位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王伟周;苗少斌;马宁;邓冬生;吉保明;;1,4-对苯醌、4,4',6,6'-四甲基-2,2'-联嘧啶与1,4-二碘四氟苯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孙为银;朱惠芳;樊键;隋斌;赵伟;;配位超分子化合物的构筑及性能研究[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孙为银;樊健;;核磁共振方法研究超分子化合物的组装[A];第十三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刘婷;王素娜;窦建民;;具有新颖堆积模式的3D超分子化合物[A];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邓玉恒;杨永丽;张帆;王少亭;;通过氢键构筑的含3-硝基邻苯二甲酸的层状超分子化合物[A];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三届大环化学暨第五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董映璧;俄合成新的超分子化合物[N];科技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赵越;含VA唑啉基刚性配体金属银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李磊;基于“二次球”策略构筑的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3 方勇;新型钼多金属氧簇超分子化合物的制备及表征[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4 刘萍;不饱和酸与过渡金属配位超分子化合物的组装、结构与性质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5 赵朴素;含氮杂环配体、配合物和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量子化学理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6 徐庆锋;Mo(W)/S/Cu含簇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7 张潇;金属氧簇—有机杂化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D];吉林大学;2007年

8 宋江锋;含羧基及磺酸基配体超分子化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璐璐;基于联吡唑配体的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彭雅丹;基于3-苯基-2-氰基-丙烯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庞燕燕;羟基萘甲酸与含N杂环超分子化合物的结构表征及自组装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4 石芙蓉;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5 胡焉静;四卤素取代二元羧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6 于洪翠;二次球形配位指导的新型手性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性质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7 李小国;新型无机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性能的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8 李瑶;由含氮有机多阳离子模板构筑的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光催化性能的探究[D];郑州大学;2016年

9 张俊丽;含N、P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分子自组装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10 孙盼盼;含能及药物超分子化合物的制备与理化性质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616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0616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3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