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酸化相发酵类型对甲烷相产甲烷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8-16 10:37
【摘要】:以餐厨垃圾和稻草为原料,通过调节酸化相的pH、氧化还原电位(ORP)和进料负荷(OLR),对酸化相的产酸发酵类型和不同酸化类型的产甲烷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酸化相的pH4.5和ORP-120 m V的条件下,发酵类型为乙醇型;当酸化相的pH5.5时,发酵类型为丁酸型发酵;在乙醇型发酵和丁酸型发酵相互转换的过程中,会出现混合型发酵。从酸化效果方面来看,丁酸型发酵的产酸性能最优,酸化度为36%。同时,丁酸型发酵酸化产物的产甲烷性能最好,累计甲烷产率为535 m L·g-1VS。通过PCR-DGGE的微生物菌群鉴定结果可知,在两相厌氧消化过程中,酸化相中的优势菌种主要以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为主,甲烷相中的优势菌种以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为主。
[Abstract]:By adjusting the pH of acidizing phase, redox potential (ORP) and feed load (OLR), the acidogenic fermentation types of acidified phase and the methanogenic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acidizing typ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pH4.5 and ORP-120 MV of acidified phase are pH4.5 and ORP-120 MV, the fermentation type is ethanol-type; when the pH5.5 of acidified phase is pH5.5, the fermentation type is butyric acid type fermen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nversion between ethanol fermentation and butyric acid fermentation, Mixed fermentation occurs. In terms of acidizing effect, butyric acid fermentation was the most acidogenic energy, and the acidification degree was 36. At the same time, butyric acid fermentation acidified product has the best methanogenic performance, the cumulative methane production rate is 535 mL g -1 V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microflora identification of PCR-DGGE, the dominant bacteria in acidifying phase were (Bacteroidetes) and (Lactobacillus), and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methane phase were (Lactobacillus).
【作者单位】: 北京化工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国峰清源生物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4BAC24B01,2014BAL05B03,2015BAD21B03)
【分类号】:X172;X7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宝孝;大分子特征用于产甲烷菌分类[J];微生物学通报;1987年06期

2 许宝孝;;产甲烷菌免疫鉴定及其应用[J];中国沼气;1987年03期

3 王保玉;刘建民;韩作颖;刘健;胡斌;;产甲烷菌的分类及研究进展[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4年02期

4 郝鲜俊;洪坚平;高文俊;;产甲烷菌的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5 庞德公;杨红建;;产甲烷菌的分离纯化培养及其培养基对于菌株的选择作用[J];中国畜牧兽医;2010年06期

6 刘德燕;丁维新;;天然湿地土壤产甲烷菌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11年02期

7 李会;马骏;崔薇薇;肇莹;王金艳;张淼;杨涛;;一株低温产甲烷菌的分离和鉴定[J];辽宁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8 许宝孝;产甲烷菌的辅酶[J];微生物学通报;1986年05期

9 许宝孝;;产甲烷菌遗传学研究进展[J];中国沼气;1989年03期

10 杨秀山,傅连明;产甲烷菌的最新分类目录[J];微生物学通报;199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宋素琴;张志东;顾美英;房世杰;;低温产甲烷菌的研究现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麻婷婷;郑珍珍;代莉蓉;承磊;张辉;;不同pH缓冲液对乙酸降解产甲烷菌群结构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黎霞;承磊;张辉;;高压胁迫对原油降解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成艳芬;毛胜勇;MK Theodorou;朱伟云;;厌氧真菌活力及传代频率对真菌与产甲烷菌共培养液代谢与菌群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立影;烷烃厌氧降解产甲烷体系菌群结构与功能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陈t,

本文编号:2185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185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f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