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视角下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路径研究
[A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s accelerate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phases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Conservation Project, the policy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s and stopping commercial logging of natural forests has been introduced. In order to prote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ecological benefit, cross-region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s an effective mean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ow to establish a reasonable cross-region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coordination mechanism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ross-region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game, explores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s among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nd looks for the coordination path of cross-region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ecological functional area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better development,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主体功能区间生态补偿的冲突、协调与优化研究”(编号:71440008) 2015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扶持共建项目“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问题研究”(编号:15GLE06)
【分类号】:X3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何彪;;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年01期
2 刘春腊;刘卫东;;中国生态补偿的省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4年07期
3 常亮;徐大伟;侯铁珊;杨春薇;;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府际间协调机制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3年02期
4 王鹏;;跨域治理视角下地方政府间关系及其协调路径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5 陈德敏;董正爱;;主体利益调整与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省际协调的决策模式与法规范基础[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燕守广;沈渭寿;邹长新;张慧;;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7 马强;秦佩恒;白钰;曾辉;;我国跨行政区环境管理协调机制建设的策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浩;赵予新;;绿色发展理念下粮食增产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科技政策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7年01期
2 姜莉;;我国主体功能区理论研究进展与述评——“一带一路”分类区域调控的启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3 潘兴良;徐琳瑜;杨志峰;;生态补偿理论研究进展[J];中国环境管理;2016年06期
4 朱未易;;对中国地方纵横向关系法治化的研究[J];政治与法律;2016年11期
5 朱丹;;我国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模式、逻辑与建议[J];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09期
6 齐漫;陈昆仑;丁镭;廖启鹏;;中国省域生活废水排放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6年04期
7 姚莉萍;彭安明;朱红根;;农户湿地生态补偿政策需求优先序及影响因素——基于鄱阳湖区1009份调查数据的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8 郑焰锋;王林;王博宇;;我国生态公益林补偿方式的探讨[J];河北林业科技;2016年03期
9 王全红;常亮;;大学图书馆共同治理中的多主体策略选择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6年11期
10 谢高地;曹淑艳;;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企业经济;2016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志云;郑华;岳平;;建立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与措施[J];生态学报;2013年03期
2 李国平;李潇;萧代基;;生态补偿的理论标准与测算方法探讨[J];经济学家;2013年02期
3 马爱慧;蔡银莺;张安录;;基于选择实验法的耕地生态补偿额度测算[J];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07期
4 杨顺顺;宋春艳;谢瑾岚;;绿色农产品产业生态补偿主体的博弈分析[J];生态经济;2012年06期
5 杨欣;蔡银莺;;农田生态补偿方式的选择及市场运作——基于武汉市383户农户问卷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5期
6 肖建红;陈绍金;于庆东;陈东景;刘华平;;基于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皂市水利枢纽工程的生态补偿标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5期
7 接玉梅;葛颜祥;李颖;;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研究进展与述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徐大伟;涂少云;常亮;赵云峰;;基于演化博弈的流域生态补偿利益冲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2期
9 王朝才;刘军民;;中国生态补偿的政策实践与几点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01期
10 宦洁;胡德胜;潘怀平;许艳;;以机制创新推动生态补偿科学化——基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陕南汉江、丹江流域的考察[J];理论导刊;2011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学灿,洪尚群,李风歧;生态补偿的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年06期
2 梁柱;;生态补偿:给社会公平一个推手[J];环境;2005年04期
3 于江海;冯晓淼;;评价生态补偿实施效果的方法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4 孙新章;谢高地;张其仔;周海林;郭朝先;汪晓春;刘荣霞;;中国生态补偿的实践及其政策取向[J];资源科学;2006年04期
5 肖爱;;对西部生态补偿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施雪;宋豫秦;杨姝影;;生态增益补偿问题探讨——对东西部生态补偿争议的思考[J];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02期
7 赵建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07年01期
8 洪尚群;何兴民;戴云;;走出生态补偿困境[J];中国改革;2007年07期
9 陶克菲;;生态补偿,协调区域环境利益的平衡杠杆[J];环境教育;2007年08期
10 ;政策[J];WTO经济导刊;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贤金;;土地生态补偿:模式类型、价值基础与实现路径[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永宁;;生态补偿法学涵义的经济学分析[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3 刘俊威;吕惠进;;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4 严力蛟;;生态补偿及其在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王超宇;邸永召;;生态补偿制度之探究——以正外部性的生态补偿为视角[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6 谢维光;陈雄;;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述评[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7 施燕;陈原笑;苏倪;;生态补偿概念辨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任诗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逸;黄贤金;胡初枝;;基于生态补偿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李文华;;北京市森林的生态服务与生态补偿[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万本太;生态补偿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赵凡;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纳入国家试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浙江生态补偿走向制度化[N];人民日报;2006年
4 阮晓琴;环保总局将在四领域试点生态补偿[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记者 陈浩;环保总局:四个重点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N];商务时报;2007年
6 顾瑞珍邋丁冰;环保总局:生态补偿试点将在四领域展开[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郑晓波;我国将在四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N];证券时报;2007年
8 记者 王立忠;我市4个县(市)区获省政府生态补偿[N];铁岭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徐琦;生态补偿尚需平衡多重利益[N];中国环境报;2008年
10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 刘晓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立洪;生态补偿量化方法及其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2 胡小飞;生态文明视野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王志风;经济欠发达地区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4 高辉;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宋蕾;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理论与计征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余璐;生态补偿的政府间供给议价[D];暨南大学;2009年
7 金艳;多时空尺度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黄润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9 王燕;水源地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10 何承耕;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云聪;生态补偿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林燕;生态补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楚乔;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4 李梅;我国生态补偿的哲学反思[D];新疆大学;2009年
5 郑麒;基于宁波余慈地区统筹规划的生态补偿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周劲松;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张晓静;政府在生态补偿中的主导作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8 江秀娟;生态补偿类型与方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翠;建立生态补偿的依据及其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女杰;基于生态服务和生态消费的区域生态补偿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42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442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