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甲藻溶藻菌A4发酵培养参数优化及其溶藻效果的探究

发布时间:2019-07-11 17:39
【摘要】:甲藻是养殖水体中常见的有害微藻之一,甲藻爆发性增殖不仅会消耗水体溶氧,危害水生生物的健康,某些甲藻种类还会产生毒素加剧危害水生生物。及时消除水体中的有害甲藻,对保证水生生物的健康及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有重要意义。当前,消除有害甲藻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其中溶藻菌控藻已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关于溶藻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菌株的筛选与鉴定,在菌剂产业化开发方面的研究少见报道。实验室前期分离获得了一株甲藻溶藻菌A4,该菌株具有良好的甲藻溶藻专一性,能高效溶解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等常见有益微藻无不良影响。本研究将之作为研究对象,以响应面法优化A4菌的培养参数,再基于2L和50 L的发酵罐系统研究其发酵工艺,旨在探究该菌株的菌剂工业化生产工艺参数;最后分析该菌株不同种类发酵产物对锥状斯氏藻、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及io形多甲藻(Peridinium umbonatum)等养殖水体常见有害甲藻的溶藻效果,为建立A4菌的菌剂生产及应用策略提供基本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摇瓶实验利用响应面优化法对甲藻溶藻菌A4的培养参数进行优化,确立了适合A4菌生长的培养参数。结果表明,可显著影响A4菌株的主要因子为碳源、氮源和温度。其最佳培养参数为:玉米浆20.06 g·L-1、大豆蛋白13.29 g·L-1、NaCl 1.00 g·L-1、KH2PO4 0.20 g·L-1、MgSO4 0.20 g·L-1、MnSO4 0.03 g·L-1、Ca Cl2 0.10g·L-1、pH 7.00、温度30.26℃、转速150.00 r·min-1、装液量60%、接种量1%。在此条件下摇瓶培养24 h,理论测算菌浓度为1.24×109 CFU·mL-1,实测值为1.19×109CFU·mL-1,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通过响应面法法优化培养参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将以上获得的优化培养参数运用于2 L和50 L的发酵罐系统,探究A4菌在发酵罐培养中可能存在的“放大效应”。结果显示,在发酵系统中培养A4菌时溶氧对其生长影响较大,明确2 L发酵罐系统的转子转速应控制为600 r·min-1,无菌空气通气量4 L·min-1;50 L发酵罐的转速为500 r·min-1,无菌空气通气量为30L·min-1,罐压控制为0.03-0.05 MPa。在上述条件下A4菌发酵培养24 h,2 L和50L发酵罐系统的菌浓度分别6.23×109 CFU·mL-1和4.47×109 CFU·mL-1。3、利用50 L发酵罐系统对A4菌进行培养,将发酵原液以及后处理产物(菌粉、上清液、上清+菌粉和菌粉活化液)分别置于锥状斯氏藻、海洋原甲藻和io形多甲藻的藻液中共培养10 d,分析它们对甲藻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发酵产物对三种甲藻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其中,菌粉活化组和发酵原液组的抑藻效果最优,对锥状斯氏藻的抑藻率均为100%,对海洋原甲藻分别为99.39%和99.88%,对io形多甲藻为92.36%和58.44%。基于生产、储存及运输等实际情况的考虑,甲藻溶藻菌A4可选择生产粉剂型菌剂,在使用前对菌粉进行简单活化即可保证其对甲藻的抑制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1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昱;甲藻赤潮与水体中营养盐的关系初探[J];台湾海峡;2001年01期

2 陈国福;王广策;张春云;周百成;;一株裸甲藻类似种的形态和系统进化分析[J];科学通报;2008年03期

3 董克兵,白希尧,白敏冬,倪小风,张红;强氧化自由基对裸甲藻的影响[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周晓见,白敏冬,邓淑芳,董克兵,邢琳;羟基杀灭赤潮裸甲藻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4年01期

5 赖海燕;徐宁;段舜山;;大亚湾裸甲藻种群动态及其关键调控因子[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03期

6 逄勃越;王学魁;孙之南;王广策;;不同影响因子对裸甲藻生长的影响[J];生物技术;2006年01期

7 陈建发;黄慧珍;;九龙江北溪干流甲藻爆发的污染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别聪聪;李锋民;李媛媛;王震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短裸甲藻活性氧自由基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2年02期

9 张淑雯;张云;欧林坚;齐雨藻;吕颂辉;;6种赤潮甲藻对荧光标记藻类的吞噬行为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2年03期

10 吴玉霖,周成旭;甲藻赤潮的海洋环境危害及其防治[J];海洋环境科学;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金辉;秦玉涛;朱建荣;黄秀清;徐韧;孙亚伟;邬建勇;;长江口水域异甲藻(Heterocapsa circularisquama)赤潮的生态环境特征分析[A];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胡圣;刘国祥;周广杰;梅洪;胡征宇;;中国淡水产毒甲藻新记录[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田志佳;王震宇;李锋民;安蓁;;大型海藻对短裸甲藻的化感抑制作用[A];中国第三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水稻化感作用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陈宝理;刘其芳;张宪孔;;蓝裸甲藻光合器的超微结构与演化关系[A];第六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0年

5 王云峰;周名江;于仁成;朱德弟;吕颂辉;颜天;;2005年春夏之交东海大规模甲藻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6 齐雨藻;肖咏之;吕颂辉;陈菊芳;徐宁;;中国沿海甲藻孢囊的分类与分布[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王艳;李韶山;陈菊芳;吕颂辉;齐雨藻;;中国沿海甲藻孢囊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锋民;别聪聪;王震宇;;七种大型海藻浸提液对短裸甲藻的化感抑制及活性成分分离[A];中国第四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戴鑫烽;陆斗定;王春生;夏平;黄雷;王采典;王红霞;何飘霞;;舟山港四艘商船压舱水底部泥样甲藻孢囊种群结构分析[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王永华;杨博;梁世中;;隐甲藻产油脂和DHA积累特征[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吴桂亮;池水红棕色由甲藻引起[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2 王云祥;虾池裸甲藻中毒症防治[N];中国海洋报;2003年

3 苏青;鱼塘藻害防与治[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5年

4 成春到;鱼类的植物危害及杀灭[N];中国渔业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张庆源;三张A4纸:国务院批复函定调滨海新未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6 本报记者 管宏业;新A4延伸奥迪品牌内涵[N];中国商报;2005年

7 张利东;宝马新3系和新A4定价阶段互“设套”[N];当代汽车报;2005年

8 通讯员 王全胜 记者 徐建;绩溪再添国家A4级新景区[N];安徽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郭皓;我国海域赤潮甲藻孢囊形态与分布特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2 王永华;隐甲藻高密度发酵培养和油脂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2年

3 陆欣鑫;华南沿海典型海域甲藻孢囊地理分布及环境指示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7年

4 陈田田;阿米巴藻(Amoebophrya)在我国近海的分布、多样性及寄生作用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莎莎;甲藻溶藻菌A4发酵培养参数优化及其溶藻效果的探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7年

2 沙相宇;中助骨条藻自他感物质对自身及两种甲藻e笥跋靃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吴珍;温度和大型海藻(草)抽提物对海洋底栖甲藻生长及多糖产量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6年

4 隋晓;化学诱导剂对寇氏隐甲藻油脂积累提高的代谢调控机理[D];天津大学;2015年

5 腾琳;中国沿海甲藻孢囊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肖咏之;中国沿海甲藻孢囊分类、分布和孢囊形成动力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7 别聪聪;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短裸甲藻的化感抑制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田志佳;大型海藻化感物质对短裸甲藻的抑制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张文;不同环境因子对有害赤潮生物链状裸甲藻的生长和产毒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9年

10 沙燕华;脂氧素A4通过增强LXRα途径上调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中ABCA1的表达[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133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5133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d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