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内回流比对组合系统脱氮除磷效果影响及磷物料衡算转化分析

发布时间:2019-11-04 11:47
【摘要】:本研究课题采用了一体化组合工艺,由生物絮凝、水解酸化和A~2/O三个部分组成。此装置的特点是利用生物絮凝的絮凝吸附作用去除污水中的大分子和难降解有机物,产生的絮凝污泥经水解酸化工艺将之前吸附的大分子、难降解有机物转化成能够被微生物利用的溶解态小分子有机物,再作为外加碳源经过计量泵投加到A~2/O的缺氧池中,提高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本试验在如下条件运行:环境温度为25℃左右,设定进水流量Q=10L/h,活化污泥回流量为0.5Q,污泥回流比r=100%,水解酸化液作为外加碳源投入缺氧池中,投加量为1/3Q,絮凝池污泥浓度控制在1500~2500mg/L之间,A~2/O池控制在3.0~3.5g/L之间,厌氧池和缺氧池水力停留时间为2h,好氧池水力停留时间为5h,利用曝气泵给好氧池曝气,通过流量计控制DO到3mg/L左右,通过系统排泥控制水解酸化区污泥龄为3天,A~2/O区污泥龄为15天。通过改变混合液回流比,研究四种工况下(混合液回流比分别为R=100%,200%,300%和400%)组合工艺对COD、氨氮、总氮、磷酸盐的去除效果,分析其规律,确定最佳内回流比,还分析了四种工况下COD和TP的沿程变化规律;通过吸磷试验分析出四种工况下反硝化聚磷菌(DPAOs)占聚磷菌(PAOs)的比例以及在系统的各区段分别取样分析,对水相和泥相中的磷分别进行了测定,通过对磷的物料衡算分析探究了四种内回流比条件对磷的转化途径的影响。试验主要成果有:(1)混合液回流比的改变对COD去除效率的影响不大,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3.07%、84.61%、87.69%和87.28%,出水COD均小于50mg/L。内回流比的改变对氨氮去除效果也无明显差异,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42%,98.07%,98.34%,98.79%,出水氨氮均小于1mg/L。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效果随着混合液回流比的增大呈上升的趋势,混合液回流比为300%时,TN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达到71.94%,出水TN最低,能够稳定在15mg/L以下,混合液回流比的改变对除磷效果产生间接的影响,其去除影响规律和总氮保持一致,混合液回流比为300%时,系统对磷酸盐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达到89.67%,出水TP达到最低,平均值为0.34mg/L。综合考虑不同内回流比下系统对COD、氨氮、总氮、磷酸盐的去除效果,确定最佳内回流比为300%。(2)通过对四种工况下组合系统厌氧池末端活性污泥进行的吸磷试验,发现四种工况下反硝化聚磷菌占聚磷菌的比例分别为11.17%、18.99%、26.22%和20.43%。内回流比的改变同样影响到系统反硝化除磷的效果,在内回流比R=300%时,最有利于反硝化聚磷菌的富集,提高了反硝化聚磷菌所占比例,反硝化除磷效果最高。(3)四种内回流比下组合系统磷的转化途径结果如下:组合系统TP通过出水排出的比例分别为15.54%、13.48%、11.45%和11.75%;用于微生物生长代谢的分别为16%、12%、11.8%和12.9%;通过好氧吸磷去除的分别为59.81%、61.46%、61.47%、59.76%,通过反硝化除磷的分别为8.25%、11.95%、12.97%和12.03%;通过EPS吸收的分别为0.4%、1.1%、2.32%和3.56%。提升系统的除磷效果关键在于提高好氧吸磷和反硝化除磷效果,虽然通过EPS吸收磷所占比例随着内回流比的增大而增大,但是所占比重太小。
【图文】:

工艺流程图,生物絮凝吸附,工艺流程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少量的生物代谢作用,可削减污水中大部分污染负荷,从而实现一级强化处理的作用[42]。生物絮凝吸附工艺(如图 1-1)运行过程为: 将沉淀后的絮凝污泥回流至活化池,活化污泥与生活污水一起流入到生物絮凝吸附池,在搅拌的作用下充分混合,经生物絮凝吸附处理后,污水中的大部分悬浮固体及有机物被絮凝吸附从而被去除,同时由于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少量的溶解态有机物也被去除。 经过絮凝作用,流出的混合液进入沉淀池内,,实现泥水分离,上清液排出作为后续的处理工艺的进水,而沉淀下来的污泥一部分回流至活化池中通过曝气活化,用来保持生物絮凝池内污泥的浓度,另一部分作为剩余污泥排放。 活化池中,主要通过曝气作用使从沉淀池回流过来的污泥保持活性,重新具有絮凝吸附的作用,来补充生物絮凝池流失的

装置图,装置图,反应器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1.3ABR 工艺1.3.1 ABR 工艺介绍ABR,即厌氧折流板反应器,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 McCarty 等人在 1982 年最先提出的,是一种新型高效厌氧反应器,它具有分阶段多相厌氧反应器技术特点。该反应器具有结构简单、生物截留能力强、高效稳定等优点,一经面世就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废水厌氧处理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对象。ABR 反应器内部竖置导流板,这些挡板起导流的作用,污水被导流板引导上下折流前进,和反应式中以颗粒态或絮体存在的污泥充分接触混合进行生物化学反应。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7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敏;梁茂杰;李楚喜;肖晋宜;王权永;丁德才;;聚氯化铝与聚氯化铁除磷效果的对比研究[J];广东化工;2014年11期

2 ;城镇污水排放标准将提高到地表Ⅳ类水[J];给水排水;2014年06期

3 葛艳辉;赵林;周艳;;聚磷菌胞内聚合物的染色条件优化及染色方法比较[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年02期

4 赵和;;工业水厂化学除磷的实验研究启示[J];化工管理;2014年02期

5 张倩;李孟;王弘宇;杨开;章彩霞;张超;朱晓云;;反硝化除磷菌胞外聚合物的提取及除磷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6 刘宁;陈小光;崔彦召;柳建设;徐晓雪;;化学除磷工艺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2年07期

7 唐金花;许国仁;萧静;Ludovico Spinosa;李圭白;;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提取条件的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6期

8 王亮;彭志雄;;化学辅助除磷药剂比选及试验研究[J];广东化工;2011年07期

9 万蕾;;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与治理现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年01期

10 罗富金;;城市污水处理升级改造中化学除磷原理及费用[J];山西建筑;2010年2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亚静;反硝化聚磷菌与传统聚磷菌富集及基质代谢特性对比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2 王锐刚;活性污泥法除磷动力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3 由阳;EBPR系统中聚磷菌与聚糖菌的竞争和调控的基础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王亚宜;反硝化除磷脱氮机理及工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忠环;ABR处理含高浓度聚丙烯酰胺污水的效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2 邵啸;高效聚磷菌混合菌群除磷特性与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3 杨洋;城市污水厂A~2/O工艺效能优化与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卢韬;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疫病动物废水的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5 胡静;改良型Orbal氧化沟工艺脱氮除磷稳定和调控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6 杨建宇;A~2/O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控制参数优化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7 纪润花;城市污水处理厂A~2/O工艺调试和运行[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8 崔丽娜;A_2N/BAF工艺除磷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范奎;城市污水A~2/O处理工艺的启动及运行[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10 董婧蒙;传统钙法除磷的机理及改良[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556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5556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8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