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三种LID的雨水污染物去除效果评价

发布时间:2020-01-31 18:22
【摘要】:选取三种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措施:透水铺装、植草沟和生物滞留池,利用10次降雨事件中各LID系统进水和出水水样中的污染物监测结果,对比分析三种低影响开发措施的雨水污染物去除效果。所有监测指标的结果表明,生态滞留池的雨水径流去污效果最好,其次是植草沟,透水铺装表现最弱。
【图文】:

示意图,铺装结构,示意图


图1透水铺装结构示意图Figure1Structureofpermeablepavement降雨事件的进水和出水。相关降雨事件特征(表1)。降雨初期大约每10min采样一次,后期约每30min采样一次。采用250ml玻璃采样瓶收集水样,样品采集后及时检测,未能当天测定者储存于实验室冰箱内,温度控制为4℃,时间不超过72h。表1出流降雨事件的降雨特征Table1Characteristicsofrainfallsineffluentevents特征值最小值最大值中值平均值图2植草沟结构示意图Figure2Structureofgrassswales降雨量(mm)12.376.631.541.2降雨历时(h)3.818.56.29.6平均降雨强度(mm·min-1)0.0450.1630.0680.072前期晴天数310.85.24.91.3样品处理对样品标记并谨慎处理,以防止误认和交叉污染。样品收集后,对三个LID的进水和出水中的以下参数图3透水铺装结构示意图Figure3Structureofbioretention进行计量:总悬浮固体(TSS),化学需氧量(COD),营养物(NH3-N、NO3-N、TP),重金属包括镉(Cd)、铜(Cu)、铅(Pb)和锌(Zn)。分析方法:TSS采用烘干法测定;COD采用比色法测定;重金属离子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营养物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为保证设备和取样方法的精确度,样品一式三份进行测试。另外,仪器使用前通过标准曲线进行校准。1.4数据分析所有水质指标均实行过程样的连续监测,结合流量过程的监测获得单次降雨事件的污染物事件平均浓度,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值为整个降雨径流事件中该污染物质量与径流总体积之比,所有出水事件中的污染物平均浓度值为该污染物的总平均浓度(eventmeanconcentration,EMC),采用降雨平均污染物浓度效率方法评价污染物去除效率(CRE),用公式表示为:CRE=(1-EMC出EMC进)×100%(1)式中:CRE表示污染物去

植草,结构示意图


图1透水铺装结构示意图Figure1Structureofpermeablepavement降雨事件的进水和出水。相关降雨事件特征(表1)。降雨初期大约每10min采样一次,后期约每30min采样一次。采用250ml玻璃采样瓶收集水样,样品采集后及时检测,未能当天测定者储存于实验室冰箱内,温度控制为4℃,时间不超过72h。表1出流降雨事件的降雨特征Table1Characteristicsofrainfallsineffluentevents特征值最小值最大值中值平均值图2植草沟结构示意图Figure2Structureofgrassswales降雨量(mm)12.376.631.541.2降雨历时(h)3.818.56.29.6平均降雨强度(mm·min-1)0.0450.1630.0680.072前期晴天数310.85.24.91.3样品处理对样品标记并谨慎处理,以防止误认和交叉污染。样品收集后,对三个LID的进水和出水中的以下参数图3透水铺装结构示意图Figure3Structureofbioretention进行计量:总悬浮固体(TSS),化学需氧量(COD),营养物(NH3-N、NO3-N、TP),,重金属包括镉(Cd)、铜(Cu)、铅(Pb)和锌(Zn)。分析方法:TSS采用烘干法测定;COD采用比色法测定;重金属离子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营养物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为保证设备和取样方法的精确度,样品一式三份进行测试。另外,仪器使用前通过标准曲线进行校准。1.4数据分析所有水质指标均实行过程样的连续监测,结合流量过程的监测获得单次降雨事件的污染物事件平均浓度,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值为整个降雨径流事件中该污染物质量与径流总体积之比,所有出水事件中的污染物平均浓度值为该污染物的总平均浓度(eventmeanconcentration,EMC),采用降雨平均污染物浓度效率方法评价污染物去除效率(CRE),用公式表示为:CRE=(1-EMC出EMC进)×100%(1)式中:CRE表示污染物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马效芳;陶权;姚景;梁英;;生物滞留池用于城市雨水径流控制研究现状和展望[J];环境工程;2015年06期

2 车生泉;谢长坤;陈丹;于冰沁;;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年06期

3 黄俊杰;沈庆然;李田;;植草沟控制道路径流污染效果的现场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2015年06期

4 朱义;孙嘉;崔心红;张群;王斌;;植被过滤带对城区道路径流的延滞效果及TSS、Zn削减效率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5年01期

5 王哲;谢杰;谢强;赖立;吴德意;;透水铺装地面滞蓄净化城镇雨水径流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S2期

6 潘国艳;夏军;张翔;王红萍;刘恩民;;生物滞留池水质效应的模拟试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7 胡爱兵;李子富;张书函;陈建刚;;模拟生物滞留池净化城市机动车道路雨水径流[J];中国给水排水;2012年13期

8 邢薇;赵冬泉;陈吉宁;王浩正;;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的可持续城市雨水系统[J];中国给水排水;2011年20期

9 胡爱兵;张书函;陈建刚;;生物滞留池改善城市雨水径流水质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玉玉;高效渗透减排透水铺装对径流的控制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2 徐西奎;可吸附重金属离子的透水性水泥基材料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黛诗;王泽阳;曾如婷;;生态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海绵城市规划研究——以厦门鼓锣流域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8年S1期

2 高嘉;王云才;;从美国西雅图雨水管理系统看我国海绵城市发展[J];中国城市林业;2015年06期

3 孙琴;王峰;梁英梅;;中山陵音乐台排水设计探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5年12期

4 朱钊;;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措施构建探析[J];住宅科技;2015年12期

5 张亮;俞露;任心欣;孙翔;;基于历史内涝调查的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策略[J];中国给水排水;2015年23期

6 王艳芳;杨国利;;论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在雨水收集利用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年33期

7 胡晖;张建丰;张瑞f^;;探讨低影响开发技术在沣西新城的应用[J];环境保护科学;2015年06期

8 刘小梅;赵冬泉;国小伟;盛政;;基于监测与模拟技术的海绵城市一体化管控平台介绍[J];北京规划建设;2015年06期

9 高晓丽;张书函;肖娟;孟莹莹;;雨水生物滞留设施中填料的研究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2015年20期

10 陈小龙;赵冬泉;盛政;罗睿;;海绵城市规划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15年1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明光;用于排水盖板的纤维增强透水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9年

2 徐雪玲;渗滤结构对道路径流污染的净化机理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3 杨婕;填海造陆地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4 冯都喜;海绵城市技术导向下的住区绿地系统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5 王冰;碳纤维混凝土透水盖板的开发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6 李运程;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7年

7 龚泽宇;竹埠港工业区建筑固废重金属污染固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7年

8 秦全城;适用于弱透水土质地区的新型透水铺装系统径流控制性能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7年

9 张玉苹;开孔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7年

10 张会霞;石墨烯水泥基复合材料吸附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年01期

2 托尼黄;王健斌;;生态型景观,水敏型城市设计和绿色基础设施[J];中国园林;2014年04期

3 张园;于冰沁;车生泉;;绿色基础设施和低冲击开发的比较及融合[J];中国园林;2014年03期

4 马燕婷;杨凯;;国际低影响开发实践对上海城市雨水管理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3年04期

5 陈水平;付国楷;喻晓琴;徐官安;雷莉;;城市雨水径流水质特征及应对方法[J];三峡环境与生态;2013年04期

6 李立青;吕书丛;朱仁肖;刘泽权;单保庆;;北京市新建城区不透水地表径流N、P输出形态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2012年11期

7 杜建康;李卫群;陈波;缪维维;;雨水调蓄塘在防治城市内涝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2012年10期

8 罗彬;李纳;王军霞;;城市面源污染形成过程及其排放特征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12年04期

9 张建云;;城市化与城市水文学面临的问题[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10 张千千;王效科;郝丽岭;侯培强;欧阳志云;;重庆市路面降雨径流特征及污染源解析[J];环境科学;201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幺海博;透水铺装控流截污试验及其设计应用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2 钟坤;多孔混凝土材料的减振吸噪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荆禄波;低噪音多孔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4 周勇;无砂透水再生混凝土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5 林青;土壤中重金属Cu、Cd、Zn、Pb吸附及迁移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6 廖秀华;透水性混凝土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7 万炜;透水性生态混凝土的制备及抗冻性研究[D];江苏大学;2006年

8 霍亮;透水性混凝土路面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9 叶力佳;硅藻土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恒阳;李榜晏;;三种LID的雨水污染物去除效果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年09期

2 赵迪;李冉;孙占国;蒋婷;;生态混凝土对氮系污染物去除效果的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6年04期

3 赵兵兵;冯霖;;基于LID的沈阳市径流污染控制及对策[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3期

4 张婷婷;张建;杨芳;谢慧君;胡振;李一冉;;温度对污水脱氮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及氧化亚氮释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2年04期

5 秦怡;李勇;金龙;黄勇;;人工湿地中常用填料和植物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比较[J];江苏环境科技;2006年05期

6 梁霞;李小平;史雅娟;;周丛藻类水质处理系统中氮、磷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7 邓洁;吴家权;;生物膜工艺填料粒径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年10期

8 陈韬;曹凯琳;李业伟;李研;;城市降雨径流N、P营养物及其LID措施控制效果[J];中国给水排水;2015年24期

9 陈韬;李研;曹凯琳;张雅君;;基于SUSTAIN的小区LID对径流污染控制效果评价[J];中国给水排水;2016年09期

10 曹磊;杨冬冬;黄津辉;;基于LID理念的人工湿地规划建设探讨——以天津空港经济区北部人工湿地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艳;金云峰;;山地特征的蓝绿生态网络系统修复——LID雨景单元设计方法研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7年会论文集[C];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金炳;污水处理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林帅;娄山河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及污染物去除效果变化规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余李鑫;西安高新区不同下垫面雨水水质特征及LID利用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3 邹常亮;低影响开发(LID)小区面源污染过程与控制效果研究[D];青岛大学;2017年

4 刘钰钦;径流雨水中典型污染物在LID设施中的迁移变化及其相互影响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5 肖可心;平原河网地区不透水面的环境水文效应:时空分异与LID响应[D];上海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751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5751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8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