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黑龙江省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发布时间:2020-03-19 07:55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基本国策。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森林、农牧产品以及重工业基地,资源消耗以及环境破坏程度比较严重,对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评估与生态安全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传统生态足迹方法和基于能值方法的生态足迹方法,对黑龙江省1980-2005年的生产性生态足迹、消费性生态足迹和输出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等涉及黑龙江省生态安全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估。同时,运用基于P-S-R模型方法构建了2002和2003年黑龙江省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黑龙江省压力、状态和响应指标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影响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以下是本文的基本结论: 1. 1980-2005年,黑龙江省生产性生态足迹在逐年增加,从1980年的4533.75万hm~2到2005年14234.35万hm~2,增加了2.1倍。从变化趋势上看,几乎是直线上升的,平均每年以396.02万hm~2的速度增长。 2. 1980-2005年黑龙江省总生态承载力逐年下降,从1980年的7927.79万hm~2下降到2005年的7683.37万hm~2,减少了3%。生产性生态足迹的上升幅度远远大于生态承载力的下降幅度,生态赤字越来越大,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3. 1992年前,黑龙江省一直处于生态盈余,生产性生态足迹的供应大于需求;但1993年以来,黑龙江省生态足迹的供需一直存在生态赤字现象,而且其生态赤字量逐年增大,到2005年总生态赤字已经达到6550.98万hm~2,相当于当年黑龙江省总生态承载力的85%,即全省生态足迹已经超过承载力的0.85倍了,人的需求与环境供给能力之间矛盾突出,区域社会面临非常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 4.黑龙江省总人口增长虽然缓慢,但是,2002年黑龙江省人均生态足迹已高达2.997 hm~2,超过2002年全球的平均水平2.2 hm~2/人,远远超过2002年世界人均生态承载力水平1.8 hm~2/人(即全球标杆)和全国标杆( 0.8 hm~2/人),即黑龙江省超出全球标杆和全国标杆水平。 5.从人均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看,耕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建设用地和草地相对较少,林地和水域一直有盈余。造成生态赤字逐年加大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大量耕地被侵占,耕地承载力逐年下降;而化石能源用地赤字一路飙升,粗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朝高技术、低能耗的产业发展模式。 6.黑龙江省1980-2005年万元GDP生态足迹呈现下降的态势,年均递减0.717hm~2。26年来其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8倍,表明其资源利用效益在不断提高,低能耗发展模式渐成黑龙江省产业发展主流。 7.作为全国的粮食、能源、森林以及重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每年输出大量的食品、能源、木材等资源,而每年输出生态足迹占生产性生态足迹的30%左右。但是,黑龙江省的资源优势将逐渐丧失,而且资源的过度利用,不仅影响黑龙江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能威胁到全国的粮食以及能源安全。从长远看,应主要考虑在不降低人们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减少生态足迹的需求,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8.黑龙江省总能值生态足迹从1980年的4551.30万hm~2,到2005年17535.75万hm~2,增加了12984.45万hm~2,增长了2.8倍。总能值生态承载力是不变的,为6150.35万hm~2。因此,随着总能值生态足迹的增长,能值生态赤字也逐年增加,由原来1980年的生态盈余1599.05万hm~2增加到2005年的生态赤字11385.40万hm~2。同时人均能值生态足迹逐年增长,由于人口的增加黑龙江省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相应减少,人均能值生态赤字不断增大。2005年人均能值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赤字分别为4.591 hm~2/人、1.610 hm~2/人以及2.980hm~2/人。能值生态足迹模型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的结论基本相同,表明黑龙江省生态足迹已超过生态承载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呈现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9.通过DPS数据处理系统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测,2015年黑龙江省人均消费性生态足迹为3.620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9823hm~2,人均生态足迹是人均生态承载力的1.8倍,人均生态赤字进一步扩大,达到1.6386hm~2。假如按照现有发展模式,黑龙江省的生态赤字将继续扩大,可持续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10.运用基于生态足迹的生态安全评价得出,26年来黑龙江省生态压力指数(ETI)不断增大,由1980年的很安全级别下降到2005年的较不安全级别;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占有指数(EQI)由原来的较贫穷级别提高到稍富裕级别;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EECI)基本呈下降趋势,生态经济协调性较差。 11.运用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对黑龙江省生态现状进行分析,2002、2003年黑龙江省生态安全处于Ⅱ级(较不安全级别),这与基于生态足迹的生态安全方法得出的结论相符合。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将面临更严峻的生态安全问题挑战。 12.在分析黑龙江省生态安全发展趋势和找出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保证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减少生态赤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加生态承载力,提高黑龙江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潜力;将生态赤字作为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按生态学规律对经济—环境—资源—社会复合系统进行宏观管理。
【图文】:

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国内生产总值,规律


0.00.51.01.52.02.53.0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年份人生态均迹足生与承载态力公(顷/人)0.00.51.01.52.02.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生态足迹 人均生态承载力图 3-33 黑龙江省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规律Fig.3-33 Variation trend of EF, EC and GDP per capita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国内生产总值,世界


0.00.5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年份人生态均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生态足迹 人均生态承载力图 3-33 黑龙江省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规Fig.3-33 Variation trend of EF, EC and GDP per capita in Heilongjiang Provin图 3-34 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规律Fig.3-34 Variation trend of EF, EC, GDP per capita in China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X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其国;;农业的未来在于生态高值[J];东北之窗;2011年11期

2 左训华;;构建绿色生态安全屏障——西藏山南林业[J];中国绿色画报;2011年07期

3 衣东丰;;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东可持续发展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林晓华;唐久芳;;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我国农业污染问题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杨承训;承谕;;论如何确保人类生态安全[J];当代经济;2011年15期

6 彭继增;刘逸琨;王宇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评价[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7 陈正才;;以杨善洲精神为鼓舞建设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访云南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陈玉侯[J];云南林业;2011年04期

8 石磊;段晓敏;;高速公路建设中如何减少二次伤害[J];才智;2011年19期

9 杨朝兴;;统筹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问题——以河南省粮食核心区为例[J];林业经济;2011年05期

10 王文国;龚久平;青鹏;潘科;胡启春;;重庆市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J];生态经济;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伟;;生态安全战略研究[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2 章小明;;西部开发必须注重生态安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肖笃宁;;干旱区生态安全研究的意义与方法[A];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晓蓉;汪承润;林仁漳;田园;徐向华;薛银刚;顾雪元;郭红岩;;重金属污染土壤对生物体的微观致毒机理及生态安全早期诊断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5 任志远;;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分析[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6 钟章成;;物种在西部开发中的重要性——兼论物种对生态安全的作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李建牢;任杨俊;;关注西北地区生态安全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8 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卞正富;瓦哈甫·哈力克;;且末绿洲生态安全与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研究[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君英;;国家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贾艳红;赵军;南忠仁;赵传燕;;基于格网GIS的草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初探——以甘肃牧区为例[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友宾;构筑二十一世纪生态安全新防线[N];中国环境报;2000年

2 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安华轩 彭靖里;补上“生态安全”这一课[N];云南日报;2001年

3 潘锋;我国山地生态安全屏障功能退化[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4 记者 肖国忠;流域生态安全须高度重视[N];光明日报;2009年

5 袁金辉;流域生态安全必须高度重视[N];中国改革报;2009年

6 记者 徐斐;搞好联防联治确保我市生态安全[N];济宁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齐小乎 采写;生态安全,一个时代性命题[N];中国财经报;2009年

8 陈泗汉;无量藏泉成国际生态安全峰会唯一指定用水[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9年

9 黄爱宝 南京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生态安全:政府公共责任底线[N];中国教育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华仁;情倾中国生态安全[N];中国人事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大庆;黑龙江省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2 薛建春;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矿区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及动态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周上游;农业生态安全与评估体系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4 李辉;基于城市化过程的东北地区生态安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刘彦;转型期农业生态安全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王三;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王耕;基于隐患因素的生态安全机理与评价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吕光辉;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安全评价、预警与调控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9 张婧;胶州湾海岸带生态安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李晶;3S支持下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时空差异与生态安全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兰叶霞;基于生态足迹的江西省生态安全时空动态定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姜艳玲;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工业园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3 王志琴;小城镇地区生态安全研究初探[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4 王希强;基于GIS和RS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邹长新;内陆河流域生态安全研究——以黑河为例[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6 何焰;上海市水环境生态安全与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宋志生;城市空间增长过程中的生态安全问题初探[D];重庆大学;2003年

8 许联芳;湖南省农业生态安全地域差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杨晓阳;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青海湟水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10 马丽;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青海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899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5899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5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