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治疗各类感染,使细菌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了细菌多重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 MDR)的现象。不断的滥用抗生素使得人体乃至自然环境为细菌进化为多重耐药性细菌提供了选择压力并使细菌耐药性得以广泛的传播。整合子是一种可移动元件,在整合酶作用下,识别重组位点,通过位点特异性重组剪切、捕获并整合细胞外游离的基因盒,并借助整合子的强启动子使功能性基因得以表达的遗传系统;整合子的基因盒大部分是具编码多种水解酶或修饰酶、外排泵等与细菌耐药性相关基因。 临床上具有不同耐药基因的致病菌会以各种方式流入环境中,环境细菌通过基因的水平转移,可以从流入环境中的临床致病菌中获得耐药性基因。在耐药基因转移过程中,往往会发生突变或重组,进而产生新的耐药基因或新的多重耐药性基因的组合。反过来,这些新的耐药因子有可能再从环境细菌转入临床致病菌,经过空气、食物或水来感染人体,在临床上产生耐药性,对人类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在抗菌药物选择压力环境下,整合子随转座子、接合性质粒一同发生水平转移具有使耐药性在细菌之间传播的功能,是细菌竞争生存、适应环境的机制之 也是耐药性传播的重要途径。 我们这项研究是通过调查济南地区医院周边生活废水中整合子细菌的发生率以及其含有的耐药基因盒结构,目的是发掘、鉴定一些新型的整合子结构。从基因水平上分析细菌的耐药及其转移的机制,说明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性从而指导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根据细菌耐药的机制,有目的的开发一些新型抗菌药物。 本文主要的工作内容及结果如下: 1.通过滤法从济南市区废水环境中筛选耐药性细菌,对所有耐药性菌株的1型、2型、3型整合酶通过PCR分别进行检测 从2008年至2009年各大医院废水处理厂周边的废水样品;济南齐鲁制药厂下游小清河地下水、工程改造地下抽去的排水及药厂猪圈废水;废水处理厂处理前废水及部分天然少污染的济南周边泉水共15个不同时间的样品进行分析。筛选出391株不同耐药性肠杆菌菌株,根据CLSI标准,通过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分析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发现菌株对氨苄西林、甲氧苄啶、硫代异唑的耐药性大于85%。通过1、2、3型整合酶引物intI1F/R,intI2F/R和intI3F/R进行PCR检测,其中1型整合子比率为59.3%,2型整合子的比率为9.2%,未筛选到3型整合酶阳性的菌株。391株菌株药物敏感性结果与整合子筛选结果分析发现,含有整合子的耐药细菌对氨苄西林、甲氧苄啶和硫代异唑三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达90%以上,非整合子细菌氨苄西林的耐药性也高达87.2%,除了磷霉素外,耐药性含整合子细菌比不具有该结构的菌株耐药性的比率高10%-20%。 2.对1型整合子可变区采用PCR扩增,通过PCR产物大小、PCR产物RFLP图谱分析及测序结果机型分析 根据1型整合子可变区根据其保守的5'CS和3'CS设计引物hep58,hep59进行扩增。根据PCR产物大小从0.2kb至6.3kb,PCR产物EcoRⅡ酶切图谱分析,发现34种不同酶切图谱,测序结果发现35种不同的基因盒阵列,具有42种不同的基因盒。35种基因盒阵列中九种基因盒阵列属于新的排列组合,16SrRNA分析,九株菌包含6个属:气单胞菌属、克雷伯菌属、大肠杆菌属、从毛假单胞菌属、普罗维登斯菌属和奇异变形杆菌属。9种新型基因盒阵列如下所示:orfI;arr3--dfrA27;aadA△16—acc(6')-Ⅱ;aac(6')-Ib—bIaoXA-1—catB3;aacA4—orfun—aacA4—catB3 dhfrV—aac.(6—Ⅱ—nitr1—nit2—catB3—blaOXA-1;aac(6')-Ib-cr—arr3—dfrA27—aadA16—IS26;aadB—cat—blaOXA-10—aadAl—dfrAl—aacA4;aadB—cat—blaOXA-10—aadAl—orfll.232株具有1型整合子的基因盒阵列中,dfrA17—aadA5排列方式是最多的一种,占43.5%,其次是dfrA12—orfF—aadA2阵列,占19.3%。 3.对共筛选出36株2型整合子进行分析,其中含有5种不同的基因盒排列组合,接合转移及转化方法分析2型整合子的水平转移性 用于扩增2型整合子可变区hep74和hep51引物成功扩增到5种不同的PCR产物4.3kb,3.0kb,2.5kb和2.2kb及时隐时现的2.5kb片段大小。PCR产物连接至pMD19-T测序结果显示分别为linF—dfrAl—aadAl—orf441;dfrA1—catB2—sat2—aadA1; estXvr—sat—aadA1; dfrA1—sat2—aadA1及杂合型的dfrA1—sat2—aadA1—qacH基因盒阵列。36株2型整合子细菌根据REP图谱进行分类,发现其可以分为15类,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19株属于奇异变形杆菌属,大肠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各7株,费氏柠檬酸杆菌、志贺氏菌属、不动杆菌属各1株。接合转移、转化实验及脉冲场电泳及Southern杂交实验结果表明除E.coli C4杂合型2型整合子外,其余新型2型基因盒阵列均位于染色体上。采用Tn7类转座子特有序列tnsD, tnsE进行检测,除2株杂合型2型整合子不具有此类保守序列外,其余34株2型整合子均属于Tn7转座子家族。在杂合型2型整合子下游鉴定存在IS26, tnp440和sul3基因。 4. Aeromonas puctata中新型喹诺酮耐药性基因qnrVC4的克隆及活性分析 从Aeromonas puctata基因盒3.3kb aacA4—orfun—aacA4—aatB3比对结果发现中间lkb序列功能未知,具有218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GenBank比对结果显示其与QnrB6, QnrA1, QnrS1, QnrC, QnrVC1和QnrVC3具有45%-81%的相似性。根据核苷酸、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及其attC重组位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根据qnr基因命名的法则,将此基因命名为qnrVC4。接合转移和转化实验均未获得该菌株相应的转移子。采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脉冲场电泳,23S rRNA探针杂交对染色体定位,然后用qnrVC4探针进行杂交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位于 大质粒上,并且该质粒不可以发生水平转移。利用pBC KS(+)的Lac启动子及整合子本身的启动子PcWTGN-10进行表达。将657bp的qnrVC4及含有启动子、aacA4、qnrVC4基因的1.8kb的PCR产物克隆至质粒pBC KS(+)中,在E.coli Top 10中成功构建重组子pBCKS-qnrVC4和pBCKS-Pt-qnrVC4。重组子pBCKS-qnrVC4对环丙沙星、加替沙星、萘啶酮酸最小抑菌浓度(MICs)结果分别为0.032,0.047和4 gg/mL;重组子pBCKS-Pt-qnrVC4结果分别为0.008,0.006和2μg/mL。分析此菌株染色体上GyrA, GyrB和ParC的喹诺酮耐药性决定区域(QRDR)发现GyrA Ser-83-Ile突变是该菌株喹诺酮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5.分析391株耐药细菌中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性基因qnrA, qnrB, qnrS的分布 虽然QnrA, QnrB和QnrS蛋白在喹诺酮耐药性的贡献非常小,但是qnrA,qnrB和qnrS通常位于质粒上并成为喹诺酮耐药性水平转移的主要方式,并且此类基因的水平转移为获得高喹诺酮耐药性提供可能。从391株筛选的不同耐药菌株中31株具有qnr类基因,其中2株具有qnrA基因;9株具有qnrS基因阳性菌株;17株qnrB基因阳性菌株,3株同时含有qnrB, qnrS基因。通过两对引物进行PCR,并且通过PCR-RFLP的方法对qnrB基因变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此分析法的结果与测序结果相一致,可以用来大量快速鉴定qnrB基因变体并发现新型qnrB变体。与喹诺酮耐药性相关的aac(6')-Ib-cr基因与qnr基因同时存在可以提高喹诺酮耐药性,在31株菌中检测到12株菌具有该基因。与喹诺酮相关的外排泵基因qepA仅在1株qnrB菌株中和4株qnrS菌株中检测到。接合转移和转化实验结果发现18株菌株的qnr基因可以发生水平转移。 6.调查391株耐药性菌株中ISCR1介导的复杂结构的1型整合子及具有该元件菌株的耐药性机制分析 本实验调查了391株菌株含有ISCR1元件的概率,发现其中有41株具有ISCR1元件,包括所有含有qnrA, qnrB的菌株。采用ISCR1元件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513BF和3'CS的qac△EB引物及SEFA-PCR分析ISCR1元件下游所携带的耐药性基因,从中发现了11种不同的结构,包括ISCR1—qnrA—ampR—qac△E—sull, ISCR1—qnrB2—qac△E—sull, ISCR1—qnrB6—qac△E—sull, ISCR1—dfrA10—qac△E—sull, ISCR1—tnpU—armA, ISCR1—dfrL—qac△E—sull, ISCR1—dfrM—qac△E—sull, ISCR1—dfrN—qac△E—sull, ISCR1—dfrA19—intI1—aatB3—aadB—qac△E—sull, ISCR1—blaPER-1—gst—ABC transporter—orf252—qac△E, ISCR1—IS630—blaPER-1—gst—ABC transporter—arf52—qac△E等结构。模拟3种新型的DHFR家族(DfrL, DfrM, DfrN)位于ISCR1元件下游的遗传结构,对甲氧苄啶最小抑菌浓度进行分析,耐药性均大于1024μg/mL。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睿佳;张晓君;毛跃建;岳思青;赵立平;;喹啉降解反应器菌群内整合子检测和菌株耐药性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1年07期
2 李明成;李凡;;污水中大肠埃希菌携带第1类整合子的鉴定和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6年02期
3 王春艳;党宏月;丁永生;;胶州湾多重耐药菌中整合子基因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8年05期
4 林琳;刘渠;刘衡川;李灶平;白松涛;张茂棠;林少杰;;食品中沙门菌整合子与耐药性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6年02期
5 林琳,刘渠,刘衡川,李灶平,白松涛,林斯星,张茂棠,林少杰;食品中沙门菌整合子与耐药性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5年07期
6 申进玲;杨保伟;席美丽;孟江洪;;陕西省部分地区零售肉中沙门氏菌和奇异变形杆菌Ⅰ类整合子检测与耐药分析[J];食品科学;2011年09期
7 常彦磊;石磊;;沙门氏菌一类基因岛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08年09期
8 张力烨;朱晨光;张晓君;赵立平;;焦化废水生物膜样品和苯酚降解菌分离株基因盒的分析[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年05期
9 顿博影;曾冰冰;闫鹤;石磊;;第一类整合酶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J];现代食品科技;2008年01期
10 狄慧玲;石磊;;食源性沙门氏菌Sau-PCR基因分型研究[J];食品与机械;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秀萍;魏取好;胡庆丰;吕火祥;周永列;;耐碳青霉烯酶类肺炎克雷伯菌中整合子及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的分布[A];2011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李超;周铁丽;刘庆中;李向阳;;细菌的整合子及其介导的耐药研究进展[A];200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顾剑;;细菌耐药性播散机制——整合子-基因盒系统[A];湖北省微生物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陈丹华;张如霖;丁星;李莉;;整合子耐药机制的动态监测报道[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5 姚慧琳;;铜绿假单胞菌中整合子的分布及其可转移耐药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6 杨泽华;蒋晓飞;魏取好;吕元;;高浓度抗生素能够促进整合子内的耐药性基因盒的重排[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7 潘劲草;孟冬梅;叶榕;汪皓秋;张蔚;刘克洲;;志贺菌流行株Ⅰ类和Ⅱ类整合子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与耐药性关系的研究[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宋坤;王娜;姜中其;;猪源正常菌群大肠杆菌整合子—基因盒定位及质粒图谱分析[A];浙江省生理科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陈建国;苏兆亮;许化溪;王胜军;闻平;虞健人;;dfrA17和aadA5基因盒—一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新发现的整合子耐药基因携带形式[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10 凌华志;;革兰阴性杆菌中Ⅰ类整合子特征及其菌株间同源相关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光大证券研究所 刘t@;中国石化 合理估值逾六元[N];中国证券报;2004年
2 林凡 张翔;子公司遭打压 中石化整合提速[N];经济观察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聂春林;中石化集团整合子上市公司[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4 记者 鲍文娟邋通讯员 帅菲斐;深一医生全球率先发现两新耐药基因[N];广州日报;2007年
5 武汉新兰德 余凯;本周四大预期解析[N];上海证券报;2006年
6 记者 徐志勇;深圳发现两个新型耐药基因[N];广东科技报;2007年
7 证券时报记者 张珈;*ST高陶整合子公司股权铺路重组[N];证券时报;2010年
8 记者 余辉;中石化股改谨小慎微[N];财会信报;2006年
9 记者 曾永联 邓萍 通讯员 曾敬 原贞;中晟东泰(南宁)纳米基因生物技术项目奠基[N];广西日报;2007年
10 记者 孟苗;我省文化产业建设方兴未艾[N];山西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取好;细菌整合子捕获与表达耐药性基因盒调控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夏蕊蕊;山东省济南市区废水环境中整合子细菌筛选及耐药性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李咏梅;肠出血性及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潘劲草;志贺菌流行株Ⅰ类和Ⅱ类整合子的特征及与耐药性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李明成;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朱静媛;志贺菌属细菌整合子与多重耐药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杜向党;牛源大肠杆菌Ⅰ型整合子的调查及对氟苯尼考耐药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吴聪明;广东大肠杆菌耐药性及整合子/基因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03年
9 邓笑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与整合子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10 杨泽华;整合子捕获基因盒效率调控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辉建;畜禽肠道大肠杆菌耐药性及整合子—基因盒检测[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2 陈晓耘;临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VEB-1基因盒结构及其对整合子捕获频率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陈睿佳;喹啉降解反应器菌群内整合子检测和耐药性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 国宪虎;耐药整合子细菌在水环境中的散播调查及其多样性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5 常彦磊;健康人群携带沙门氏菌第一类整合子与基因组岛的鉴定及特性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雅莉;四川省食品动物源性大肠杆菌耐药性监测及整合子—基因盒检测[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7 陈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中整合子耐药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杜江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整合子分布与多重耐药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9 王凤平;1800株G-杆菌插入序列共同区和整合子的耐药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10 赵红波;健康人携带的沙门菌第一类整合子和沙门菌基因组岛的鉴定及特性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
本文编号:
259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