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亚洲沙尘沉降对中国近海浮游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9 22:56
【摘要】:大气沉降能够为海洋提供生物可利用营养盐如氮(N)、磷(P)、硅(Si),以及痕量金属如铁(Fe)、锰(Mn)等,因此成为影响海洋浮游植物生长和初级生产的重要因素。大气沉降不仅可以促进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增加,也可以改变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甚至触发水华的发生,从而调节海洋的固碳能力,最终对海洋生物生产和气候产生影响。沙尘沉降作为大气沉降的重要方面,,具有影响范围广,短时间内沉降量大等特点,得到了学界的特别关注。源于世界四大沙尘排放区之一的亚洲沙尘可通过长距离传输,对中国近海甚至北太平洋产生影响。本研究基于2011年3月、2011年5月、2013年3月及2013年6月在中国近海,包括南黄海、东海东部、南海东北部进行的亚洲沙尘及不同营养盐加富的船基围隔培养实验,探讨了大气沉降对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 2011年3月份,南黄海的培养实验表明:(1)海水表层温度(SST)是影响黄海3月份浮游植物生长最主要的物理因子,而光合有效辐射(PAR)在实验期间影响不大。(2)较高浓度沙尘(Dust-b)与对照组相比,可明显促进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增加,且该促进作用主要归因于N的施肥作用和可溶性Fe及其他痕量元素的协同作用。而低浓度沙尘添加提供的营养盐不足以引起浮游植物的明显响应。(3)N对浮游植物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表明N为南黄海中部3月份首要的限制性营养盐。(4)雨水的添加可以明显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表明雨水的促进作用,然而其N转化为叶绿素的效率(CEI)低于对照组,因此雨水的促进与抑制作用并存。(5)在整个培养实验过程中,浮游植物的粒级分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主要由微型浮游植物(nano级)组成。 2013年6月份,南黄海的培养实验表明:(1)从3月份到6月份,黄海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发生了变化,P成为南黄海夏季藻类的首要限制因子,而N的添加不能明显促进藻类的生长。(2)浮游植物的生长对沙尘和雨水的添加均没有足够的响应,仅在实验的前4天有微弱的促进作用,可能沙尘提供的营养盐主要为DIN,而P浓度很低,所以促进作用不明显。(3)夏季黄海以微微型(pico级)浮游植物为主体,在黄海中部G6站位的实验中pico级浮游植物始终为生物量主要贡献者,而在H7站位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nano级浮游植物在实验后期成为优势种。(4)夏季南黄海中部主要由具刺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和微型甲藻(Dinoflagellate)为优势藻。G6站位,沙尘的添加主要促进了菱形藻(Nitzschia.sp)的生长。加N+P、N+P+Fe组,微型甲藻和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为优势藻种。H7站位,加P、N+P、N+P+Fe组,浮游植物优势种各不相同。加P组,微小原甲藻和菱形藻的生长是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加N+P及N+P+Fe组,由于N、P的共同添加促进了硅藻的生长,只是优势种各不相同。 2011年5月份,东海的培养实验表明:(1)较高浓度的沙尘有微弱的促进作用,而低浓度沙尘由于释放营养盐浓度太低而没有促进作用;(2)N的添加可以明显促进浮游植物生长,而P、Fe组没有明显变化,表明5月份该海域不受P、Fe限制;(3)培养实验中,浮游植物的粒径结构发生了变化,初始小型浮游植物(micro级)略占优势(38.5%),实验结束时,微型浮游植物(nano)逐渐演变成为优势种,而且对P+Fe与N添加的响应更敏感。 2013年春季,南海的培养实验表明:(1)在南海东北部的A3和A6站位,沙尘气溶胶的添加以及N、N+P、N+P+Fe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而雨水和P的添加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在营养盐浓度更低的WG2站位,对所有处理组都有正面响应;(2)在A3站位所有添加实验中,角毛藻属(Chaetoceros spp)和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为优势种,但在实验结束时均发生角色互换。在A6站位沙尘和营养盐的添加实验中,硅藻中的角毛藻属始终为优势藻。WG2站位甲藻中的双鞭毛藻(Dinoflagellate)为优势种。沙尘及营养盐的添加主要促进了菱形硅藻属(Nitzschia.sp)的增长,而N的添加则主要刺激了角毛藻属的生长。 通过多次沙尘及营养盐加富的围隔培养实验,表明在不同营养水平的海域,浮游植物响应各异:(1)南黄海中部,大气沉降的施肥效应在春季较明显,并且春季与夏季浮游植物生长由N限制转换为P限制。夏季营养盐的添加则主要促进了硅藻门的生长;(2)东海东部春季浮游植物生长受N限制影响,由于沙尘提供的N营养盐量不足,因此浮游植物对沙尘添加响应不明显;(3)大气沉降对南海东北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主要促进了硅藻门的生长。
【图文】:

沙尘气溶胶,沙尘,采样地点,样品


2.1 沙尘气溶胶样品的采集与分析2011年3月与5月进行的南黄海中部及东海的培养实验所用的沙尘均为2008年5月28日沙尘暴期间于青岛采集的自然沉降的沙尘样品,采样地点如图2-1。采集沙尘后,先用20 μm的筛绢进行过滤,冷冻保存。处理过程所用材料均为经过酸性预处理过的(0.2 M HCl浸泡72 h,后用蒸馏水及Mill-Q水冲洗干净)聚乙烯材质,以防影响样品的化学及金属成分的分析。2008年从5月26至28日,内蒙古出现大范围大风沙尘,也是2008年最强沙尘暴天气,并逐渐加强为大范围强沙尘天气,包括河北中部、辽宁北部、吉林、黑龙江、京津等地区,27日下午沙尘的覆盖面积达45.3万平方公里。28日沙尘天气随气旋以较快的速度继续向东南方向移动,中午吉林中西部大部分地区、华北东部、山东半岛、渤海都被浮沉笼罩[137]。卫星遥感监测图表明本次沙尘暴源地为蒙古国东南部地区(图2-2)。

沙尘暴,沙尘气溶胶,干燥器,超净台


(http://www.chinaenvironment.com/view/ViewNews.aspx?t=News_1&k=20080603150208254)图 2-2 2008 年 5 月份沙尘暴气象卫星监测图Figure 2-2 Meteorological monitoring of the dust strorm in May 20082013 年 3 月在南黄海进行的船基培养实验所用的沙尘气溶胶样品为 2013 年3 月 9 日-10 日发生沙尘暴时在青岛用 KC-1000 大流量气溶胶采样器(青岛崂山电子公司)进行采集(图 2-3),采样膜为 Whatman-41,预处理过程为:依次经10%HCl、1%HNO3清洗,最后用 Mill-Q 水冲洗至中性。后于超净台自然晾干,用处理过的锡箔(450°煅烧 5 h)包好备用。采样时间为 24 h,采样膜编号为 1。采样前将 TSP 采样膜放置干燥器进行质量平衡,后在恒温、恒湿条件下进行多次称重至恒重(MettlerAB204-S,万分之一分析天平),采样后,放置干燥器平衡,重复称重步骤,两者之间的差值即为沙尘气溶胶样品的质量,最终得到 1号采样膜沙尘气溶胶质量为 0.348 g。5 月 27 日 5 月 28 日 5 月 29 日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73;X5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曳;;有关中国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源区及其输送方式的再评述[J];第四纪研究;2007年02期

2 高会旺,张英娟,张凯;大气污染物向海洋的输入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3 石金辉;高会旺;张经;;大气有机氮沉降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7期

4 高会旺;祁建华;石金辉;石广玉;冯士{p;;亚洲沙尘的远距离输送及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5 陈莹;庄国顺;郭志刚;;近海营养盐和微量元素的大气沉降[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7期

6 高原,RobertA.Duce;沿海海—气界面的化学物质交换[J];地球科学进展;1997年06期

7 田恬,魏皓,苏健,郑昌硕,孙文心;黄海氮磷营养盐的循环和收支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8 孙佩敬;李瑞香;徐宗军;朱明远;石金辉;;亚洲沙尘对三种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J];海洋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9 戚丹青;谭季青;孙长;;一次强沙尘暴长距离输送的数值模拟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年02期

10 ;Source,route and effect of Asian sand dust on environment and the oceans[J];Particuology;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石金辉;中国近海大气沉降中氮组分的分布特征及对春季水华事件的影响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闫涵;沙尘天气对中国近海大气气溶胶干沉降通量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908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5908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7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