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蛋白型微生物絮凝剂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效能与机制

发布时间:2020-04-02 00:26
【摘要】:重金属具有毒性大、稳定性强、易被生物富集和通过食物链传递等特点,不但造成了水体环境的恶化,而且严重威胁着水生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健康。微生物絮凝剂因其生物兼容性和无毒性,已在重金属废水治理领域引起了高度关注。然而,大部分微生物絮凝剂只能通过吸附作用而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并不能将高价态毒性强的重金属离子还原成低价态毒性弱的离子形式,而且在水处理后微生物絮凝剂自沉降效果不佳,在水中难分离,为吸附后续处置带来困难。关于机制的研究尚浅,缺少直接的证据,造成了微生物絮凝剂选择上的盲目性。基于此,本文以Klebsiella sp.J1(CGMCC No.6243)分泌的微生物絮凝剂MFX为研究对象,通过化学手段将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与微生物絮凝剂MFX结合制备成一种磁性微生物絮凝剂,克服它在处理水中重金属离子后难分离的瓶颈,为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拓宽了思路。利用能提供直接证据的定性和定量方法深入解析微生物絮凝剂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转化机制和竞争吸附机制,为微生物絮凝剂的定向选择和改性提供指导依据。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分析微生物絮凝剂MFX的组成结构和理化特性。结果表明微生物絮凝剂MFX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80.65%)和多糖(14.86%),属于蛋白型微生物絮凝剂。其中蛋白质由天冬门氨酸等16种氨基酸组成,而多糖由鼠李糖,岩藻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五种单糖组成。蛋白型MFX中丰富的蛋白含量使其官能团种类繁多,还具有很强的还原性,为多种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考察微生物絮凝剂MFX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选取了8不同重金属离子进行吸附实验,发现其吸附容量差异显著。通过化学方法将磁性Fe3O4纳米颗粒和微生物絮凝剂MFX复合形成磁性微生物絮凝剂Fe3O4@MFX,并进行结构性质分析,结果显示整体呈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球体,直径大约为50 nm,具有良好的磁性,可实现从水中快速分离。对8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Fe3O4与MFX的结合并未影响MFX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Fe3O4的引入仅仅发挥了它的磁性分离作用,并没有对水中重金属离子吸附起作用。此外,Fe3O4@MFX具有很强的循环再生性,为微生物絮凝剂MFX的发展拓宽了思路,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推广价值。以Pb(II)和Cr(VI)作为水中常见且毒性较强的重金属离子典型代表,利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如Zeta电位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能谱分析EDS和元素的质量平衡计算等)系统地探究去除效能与机制。室温下(22oC)MFX对Pb(II)和Cr(VI)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9.47%和80.02%,单位吸附容量分别为99.5 mg/g和53.3 mg/g。在Pb(II)的去除过程中,络合和离子交换起主要作用,而物理静电吸附作用只起到辅助作用。而对于Cr(VI)的去除,主要是通过MFX上的 NH 基团的还原作用,82.3%的Cr(VI)被 NH 还原成Cr(III),物理静电吸附、离子交换和络合起辅助作用。相比于其他生物吸附材料,MFX对水中的Pb(II)和Cr(VI)都具有更强的去除转化能力,具有很大的潜力。机制的解析为生物吸附材料的定向选择和改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实际水环境中往往不只包含一种重金属离子,而是许多种不同的金属离子共存于水系统中,例如电池产业和饲料加工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铜锌离子大量共存于水环境中。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微生物絮凝剂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选取同源的Cu(II)和Zn(II)作为共存重金属离子的典型代表,利用微生物絮凝剂MFX考察共存体系中Cu(II)和Zn(II)的竞争吸附,发现Zn(II)的存在并不会影响微生物絮凝剂MFX对Cu(II)的吸附,然而,Cu(II)的存在会抑制微生物絮凝剂MFX对Zn(II)的吸附。多参数的竞争性Langmuir和Langmuir-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可以较好的描述共存体系中Cu(II)和Zn(II)在MFX上的竞争吸附过程,暗示着MFX上的一个吸附位点只能吸附一个金属离子,当Cu(II)和Zn(II)共存时,Cu(II)更容易吸附在微生物絮凝剂MFX上,通过竞争机制的分析发现这主要是因为MFX吸附Cu(II)和Zn(II)的活性官能团是完全重叠的,微生物絮凝剂MFX上色氨酸和酪氨酸对Cu(II)的稳定常数K和有机配体比例f均高于Zn(II),说明微生物絮凝剂MFX对于Cu(II)的亲和力要高于Zn(II),因此,当Cu(II)和Zn(II)共存于水中时,Cu(II)会优先吸附在微生物絮凝剂MFX上。基于微生物絮凝剂MFX的组成结构及特性,引入磁性Fe3O4纳米颗粒强化微生物絮凝剂的可分离性,解析微生物絮凝剂对水中常见且毒性较强的重金属离子(Pb(II)和Cr(VI))的去除转化机制,建立多参数模型来描述共存重金属离子之间的竞争吸附效应并揭示竞争吸附机制,为微生物絮凝剂的定向选择和改性提供指导依据,为微生物絮凝剂MFX的发展拓宽了思路,为生物吸附法朝着一个更高效、更经济可行的方向发展奠定基础。
【图文】:

微生物絮凝剂,表观形貌,原子个数


图 3-3 微生物絮凝剂 MFX 的表观形貌Fig.3-3 The apparent appearance of bioflocculant MFX表 3-3 微生物絮凝剂 MFX 元素组成Table3-3 Element composition of bioflocculant MFX 质量百分比(%) 原子个数百50.94 517.26 123.26 20.99 04.76 20.71 02.07 0絮凝剂 MFX 荷电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晓祥;赵军;彭瑶;;菌种培养条件对微生物絮凝剂合成影响的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8年03期

2 曹焕义;;废水领域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现状和研究方向[J];绿色环保建材;2018年02期

3 赵嘉宁;;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化工设计通讯;2018年04期

4 董琦;刘贯一;;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和前景[J];化工管理;2018年20期

5 崔庆飞;李凤梅;高云霞;;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与应用[J];科技资讯;2018年12期

6 皮姗姗;李昂;魏薇;陈婷;吴丹;杨基先;马放;;微生物絮凝剂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2017年16期

7 张红林;;微生物絮凝剂在给水处理中的运用[J];科学中国人;2015年18期

8 王博;付宁;马放;;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与发展方向[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8期

9 冯艳丽;王玉娥;;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及其应用[J];科技信息;2010年15期

10 黄玉柳;吕敏;;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东方;穆军;;一种可自我沉淀絮凝剂的生态仿生制备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A];第十二届浙江渔业科技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7年

2 张本兰;;新一代高效无毒水处理剂-微生物絮凝剂的开发应用前景[A];水处理药剂研究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3 李向蓉;张艳君;戴晓晴;王春晖;;剩余污泥中微生物絮凝剂的复合提取方法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李向蓉;张艳君;张志强;夏四清;;从剩余污泥中提取微生物絮凝剂的超声法、树脂法及其联用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5 肖锦;;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A];中国精细化工协会第一届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岳淑宁;李世强;张强;任平;;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选育及培养特性[A];2004年全国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姜彬慧;杨程程;庞宁;游泽华;赵研;;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对水溶液中Pb~(2+)的捕集作用[A];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摘要集-S2生物法[C];2016年

8 宫小燕;栾兆坤;;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机理研究[A];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五届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聂红云;聂麦茜;白雪蕊;肖婷;;发酵条件对克雷伯氏菌NIII2产絮凝剂特性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摘要集-S2生物法[C];2016年

10 刘君;屹立;于景丽;赵吉;;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仲科;海水微生物絮凝剂研制取得成果[N];中国化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薇;蛋白型微生物絮凝剂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效能与机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湛雪辉;微生物絮凝剂MBFXH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3 吴丹;多糖型微生物絮凝剂合成途径解析及群体调控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4 邢洁;蛋白型微生物絮凝剂对卡马西平的去除效能和机制解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5 孙朋飞;溶藻菌与絮凝技术处理铜绿微囊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李立欣;基于松花江水源水絮凝沉淀工艺的微生物絮凝剂净水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张彦丽;利用高炉瓦斯灰和味精废水制备混凝剂及其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唐家毅;胶质芽孢杆菌多糖型絮凝剂的发酵优化、分离、理化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9 郭俊元;微生物絮凝与改性沸石吸附联合处理猪场废水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10 张英杰;煤泥水化学微生物法深度处理的基础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舟;微生物絮凝剂吸附水中磺胺类抗生素的效能及机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刘倩;氮源及金属离子对微生物絮凝剂合成的影响[D];东北大学;2015年

3 周焱;微生物絮凝剂MBFGA1去除水中Ni(Ⅱ)的优化及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4 张兰兰;产絮菌A9的等离子体诱变及其絮凝产物的特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5 王伟;微生物絮凝剂对煤泥水中微细粒煤与矿物选择絮凝及其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6 姚颖吉;复合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对水中重金属的去除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7 陈颖;改性微生物絮凝剂FCZJ-15制备及处理含氟废水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8 方明中;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制备及絮凝性能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

9 韩志新;微生物絮凝剂对几种废水的测试及其机理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10 刘刚磊;微生物絮凝剂高效菌种的筛选、培养条件优化及在污水中的应用[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6111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111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d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