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配网络设计与改造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2 06:48
【摘要】: 淡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21世纪人类将为水而战的观点也为愈来 愈多的人所认同。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在不影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的降低淡水的使用量是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过程工业来讲,需 要做两方面的工作来降低新鲜水的使用量,一方面通过不断的改进工艺,降低过程 本身对水的需求,如水冷却器改为空气冷却器、水洗改为干洗等;另一方面就是要 通过水的再用、或循环再用、或再生再用以及再生循环等手段来最大限度地提高水 的重复利用率。显然,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对于节约用水都很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优先做好第一方面的工作。在这种背景下,本论文从技术的角度,对过程工 业中水分配网络的设计与改造方法进行了研究。在论文的第一部分,研究的 是设计型问题。首先将水分配网络分解为用水网络与废水处理网络,分别进 行研究。对于用水网络,在补充与系统化网络最优性必要条件的基础上,对 基于多杂质最优性必要条件的设计算法进行了大胆尝试。对于废水处理网 络,根据对问题本质的理解,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法,算例验证表明,新 方法能够克服现有方法的不足,,容易地找到更好的解。然后,对水分配网络 的同时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分解策略。在论文的第二部分, 研究的是改造型问题。将质量集成的思想应用到水分配网络改造问题的求解 上,提出了一种复合式改造方法。上述内容的重要思想有以下几点: 1.针对废水处理网络,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思想 是,首先通过保证每一次移去杂质时的单位费用是最低的,得到没有流股混 合的初始分布式网络结构;然后依据四个规则对其作进一步的调优。当网络 设计的目标是最小化总处理量时,调优的目的是减少处理过程的数目;当网 络设计的目标是最小化总费用时,也就是说,可用处理过程的费用函数(形 式为AQ~a+BQ,解释见第2点中的规则2)给定,调优的目标不仅是减少处理 过程的数目,而且还要使总费用进一步降低。对于多杂质系统,提出先仅考虑 一种杂质设计出其没有流股混合的初始分布式网络,接着以流股为单位通过 合并得到考虑了多个杂质的没有流股混合的初始分布式网络,最后再依据规 则进行结构调优的思想。 2.提出并证明了用于指导分布式废水处理网络设计与调优的四个规 则。第一个规则指出,若两个废水流股分别接受相同处理过程的处理之后, 大连理工大学博土学位论文 必须进行混合,则将这两个流股混合后再接受同一处理过程的处理,其效果 是相同的;第二个规则指出,如果处理过程的费用可以表述成叫‘+So的形 式(式中 A。B为常数,Q是被处理的流量,AQ‘表示设各费,BQ表示操作 费),则应根据指数a取值范围的不同来决定是采用分布式处理还是集中式 处理:第三个规则给出了有助于人们从宏观上把握问题的重要概念一处理级 数;第四个规则指出,如果某一废水流股依次接受两个不同的处理过程的处 理且各处理过程的性能指标均为杂质移出率,则这两种处理过程的先后次序 不影响处理效果。 3.由于人们认识到用水网络与废水处理网络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便试图 对它们进行同时设计。目前做法是,先建立包含各种因素的超结构,然后采 用数学优化的方法进行求解。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以及MINLP性质,这种方 法不能保证所得解的最优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概念的设 计方法,这种方法先确定目标新鲜水用量,而后将水分配网络分解为用水网 络、废水处理网络和再生循环系统三个部分,再对这三个部分分别进行设计 (其中废水处理网络采用本论文提出的新方法),最后对网络结构作进一步 的调优或松弛。文献算例验证表明,新的求解策略易于实现,并且十分有效。 4.借鉴质量集成的思想,针对单杂质水分配网络改造问题.提出了 一种复合式改造方法。开发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避开对工艺过程直接采用 复杂的MINLP方法,而是依据定性知识使需要优化求解的问题规模降至最小,并 且将MINLP问题简化为NLP问题,使人们通过简单的分析、计算迅速地找到近似 最优解。该方法在着眼于全局依据定性知识确定废水最小化的目标以及合适的 循环结构之后,利用路径图(path diagr。)确定过程废水排放的适宜位置,再 基于定性分析确定污染物组成调整的方案,最后对己定的流程结构方案用GAMS 软件包进行数学优化,确定出各参数的最优值。运用所提方法对一文献算例进行 了求解,得到了更优的结果。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X703
本文编号:2611612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X703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友麒;;质量交换网络[J];化工进展;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英;废水最小化的过程集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2 徐冬梅;用水网络优化设计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3 陈理;基于传质浓度差同步优化多组分质量交换网络[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刘永健;化工过程水分配网络合成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时静;分布式废水处理体系的设计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2 王鹤;具有再生再利用/循环利用过程的单杂质水网络分析与设计[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3 杨巧玉;铅阳极泥锑回收水网络优化设计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4 孟小琼;具有能量集成的用水网络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5 宋丽丽;水分配网络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王绍光;过程工业用水最小化问题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6年
7 李蕾;单杂质能量集成用水网络优化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王猛;能量集成的多杂质用水网络优化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116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11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