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西北地区典型能源工业基地排放对局地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4-06 21:09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深入,国家对西部地区原油、煤炭等能源的开采力度逐步加大,相关的能源化工和深加工产业也发展迅速。本文通过对国家能源发展政策变化规律的研究,以及不同地区能源产量、氮氧化物(nitrogen oxides,NOx)和二氧化硫(sulfre dioxide,SO_2)排放量的对比,量化分析了国家能源开发重点向西部转移的趋势,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污染物排放量对国家总排放量的贡献率也在增加,尤其是西北地区更加明显;为确定能源开发西移对西北地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本文以NO_2和SO_2为代表污染物,利用2005-2015年OMI卫星数据反演的对流层NO_2柱浓度和大气边界层SO_2柱浓度,对西北五省及其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为进一步分析西北地区能源化工基地发展对本地区及周围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本文选择西北五省SO_2柱浓度上升最为明显的“乌鲁木齐-米东-五家渠”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卫星遥感、大气化学模型模拟、现场采样分析等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空气质量现状和影响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西北地区SO_2浓度不降反升:陕西省是NO_2和SO_2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次为甘肃、新疆和宁夏,青海省污染最轻;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SO_2柱浓度明显下降的趋势相比,西北地区SO_2柱浓度不降反升,上升区域主要集中于新疆“乌鲁木齐-米东-五家渠”和宁夏银川及周边区域;NO_2柱浓度变化趋势空间分布与SO_2不一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大面积上升,西北地区上升幅度很小。(2)“米东-五家渠工业园”对乌鲁木齐环境空气质量有影响:“米东-五家渠工业园”SO_2柱浓度总体大于乌鲁木齐市,2005-2016年“米东-五家渠工业园”SO_2柱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乌鲁木齐市则有所下降,而且在冬季两个区域之间SO_2柱浓度显著相关(R=0.504,p0.005)。两个区域SO_2的在线监测浓度也呈类似规律,2月份代表“米东-五家渠工业园”的“农水大厦”与乌鲁木齐市各监测点位SO_2日均浓度之间均显著相关(R0.586,p0.005)。利用WRF-Chem模型对重污染期间区域内SO_2浓度变化规律进行模拟研究,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重污染期间“米东-五家渠工业园”排放的SO_2随风扩散至乌鲁木齐市的过程,WRF模拟的冬季重污染日高分辨率合成风矢量的分析进一步确认了这种影响过程。经估算,2016年2月25日乌鲁木齐重污染期间“米东-五家渠工业园”排放的SO_2对乌鲁木齐市大气中SO_2浓度的贡献率为38%。(3)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工业排放是局地非甲烷烃的主要来源:为了解位于能源“金三角”且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煤制油企业之一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非甲烷烃(non-methane hydrocarbons,NMHCs)潜在排放,在该化工基地的核心区域和上风向分别设置采样点,利用SUMMA不锈钢罐进行空气样品采集,采用GC-MSD/FID方法对样品中的57种NMHCs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两个采样点NMHCs浓度均值分别为39.31±18.77 ppbv和49.05±44.37 ppbv,煤化工园区浓度较高,但两个采样点NMHCs的组成结构基本一致,均为烷烃烯烃/乙炔芳香烃,平均占NMHCs总浓度的比例分别为63%、29%和8%,乙烷、丙烷、乙炔、正丁烷、乙烯为其主要成分,占NMHCs总浓度65%以上。NMHCs中浓度较高的烷烃、烯烃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油品的挥发也是正丁烷、正戊烷、乙烯、丙烯的重要排放源,乙炔的排放源主要以煤炭燃烧为主,异丁烷的来源以机动车尾气为主。与全国能源工业企业发展较早的地区相比,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大气污染情况不是太严重,但是随着基地内工业企业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影响程度和范围势必会逐渐扩大,尤其是夏季对银川、吴忠等城市造成影响的可能性更大。NMHCs与OH自由基的反应活性和臭氧生成潜势均为烯烃/乙炔烷烃芳香烃,说明烯烃/乙炔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生成O_3最重要的贡献者,具体物质主要为丙烯、乙烯、1-丁烯、顺-2-丁烯、异戊二烯,因此控制烯烃是降低本区域和邻近城市(银川)大气中O_3最有效的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鸿钧;;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关于《能源工业革命》的对话录[J];当代电力文化;2018年06期

2 ;青海能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J];青海统计;2007年08期

3 吴文仙;;深入实施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访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张应伟[J];当代贵州;2018年18期

4 ;2016年1-10月全省经济运行简况[J];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16年23期

5 ;太阳能电池的飞天计划[J];小哥白尼(趣味科学画报);2017年03期

6 ;2017年1-2月全省经济运行简况[J];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17年07期

7 ;2017年1-4月全省经济运行简况[J];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17年11期

8 ;2017年1-5月全省经济运行简况[J];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17年13期

9 ;2017年1-7月全省经济运行简况[J];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17年17期

10 ;2017年1-8月全省经济运行简况[J];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17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龙;;山西能源工业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经济研究”——中国生态经济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2001~2015年拟建和在建能源工业项目精选50项[A];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四届信息发布会专辑[C];2001年

3 徐行;;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能源工业建设[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向明;;金融危机对榆林能源工业经济的影响与启示[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金融危机与陕西经济发展专题学术论坛论文选集[C];2009年

5 ;国电集团加快战略转型助推能源工业变革[A];《电站信息》2012年第4期[C];2012年

6 王开俊;;资源型的毕节地区如何走上能源工业带动后续产业发展之路[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四)[C];2004年

7 林传华;;能源工业城市的转型与环境保护[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鲍云樵;;加入WTO后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9 谢岸辉;;WTO对能源工业投融资体制的影响及对策[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10 李士琦;吴龙;纪志军;陈海勇;;中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现况及对策[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延龙;守11%的增长底线 陕西自我加压[N];经济观察报;2014年

2 特约记者 韦贞茂;迈步新能源工业高地[N];黔西南日报;2017年

3 程靖峰;力争全年能源工业增长5%[N];陕西科技报;2018年

4 记者 程靖峰;力争全年能源工业增长5%[N];陕西日报;2018年

5 记者 陈赤东;做强做优做大能源工业 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N];六盘水日报;2018年

6 本报记者 蒲利宏 李良;从第一吨煤到宁夏能源工业的崛起[N];宁夏日报;2018年

7 本报记者 王俊;陕西能源工业去年呈下行趋势[N];中国电力报;2017年

8 康江 榆林银监分局党委书记 局长;把握发展机遇 聚力转型升级[N];榆林日报;2017年

9 本报记者 陈学婧;贵州构建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N];中国电力报;2017年

10 记者 李丽;贵州能源工业谋划建立运行新机制[N];贵州政协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金相;西北地区典型能源工业基地排放对局地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8年

2 杨毅;中国能源工业投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年

3 邓沛勇;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俄国能源工业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徐士元;基于技术进步与市场化改革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乐欢;美国能源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琪;吉林省能源工业项目投资效果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陈兴广;试论冷战时期美国在能源领域对苏联的遏制政策[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Akulova Yulia;中俄能源合作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刘苏;伊朗能源工业地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纪向岚;陕西能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贺鹏;内蒙古能源强度影响因素及降低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7 赵军明;广州市工业锅炉能耗分析与节能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汪艳红;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杨兆平;基于哈佛框架下中石油财务报表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10 李黎;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170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170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3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