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九龙江流域氮的源汇过程及其机制

发布时间:2020-04-10 11:43
【摘要】: 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迅速扩大,活化氮的大量输入使得生态系统氮“超载”,并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世界各国正致力于寻求减少氮的排放以缓解环境压力的对策。因此,从机制上对九龙江流域氮的源汇及其过程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对于加强水资源保护、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研究融合多学科知识,在GIS技术支持下,综合运用现场定位试验、模型模拟、同位素示踪及故障树风险评价等多种研究手段与方法,揭示了流域氮的大气沉降、地表径流、淋失、反硝化和氨挥发等输入输出过程及其机制,建立了不同尺度流域氮的收支模式,并针对性提出氮流失的控制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大气氮沉降强度、时空分布和来源。九龙江流域大气氮沉降通量为14.9 kg N/(hm2·y),其中干沉降占34%,湿沉降占66%;受氮的排放状况和气象条件影响,约80%的大气氮沉降发生在春夏两季。干沉降中铵氮、硝氮与有机氮分别占31%、24%和45%。干沉降量在下游及河口地区较大(7.0 kg N/(hm2·y)),并向上游方向递减(4.0 kg N/(hm2·y))。湿沉降(雨水)氮浓度平均2.79±1.79 mg N/L,铵氮、硝氮与有机氮分别占39%、25%和36%。雨水氮浓度随降雨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降低,但在空间尺度上的差异较小。大气氮沉降中以铵态氮为主,这与化肥施用、畜禽养殖引起的氨挥发强烈有关,而雨水硝态氮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和农业活动。 第二,氮的地表径流输出过程及机制。流域氮的地表径流输出主要受降雨、径流、土地利用和施肥状况的多重控制。九龙江向厦门海域输送无机氮10.75 kg N/(hm2·y),春夏秋季流量大(占全年89%),氮输出占全年的90%。五川小流域地表径流氮输出总负荷为67.10 kg N/(hm2·y),基流与降雨径流分别占25%和75%;春夏两季(3 8月)处于作物生长季节,人为氮的输入量大,降雨集中,氮的地表径流输出占全年的85%。基流氮的输出与水量、水质密切相关,但水量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随着上游向下游方向农业用地比例的增加,基流氮浓度递增。各类典型小流域氮的降雨径流输出与农业用地比例呈正相关。地表水硝态氮主要来源于无机化肥,以及有机肥的季节性施用。
【图文】:

地理位置,华安县,漳平市,平和县


第四章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流,是闽西南人民的母亲河。九龙江流2′ 25°44′,东经 116°50′ 118°02′之间,地处我省经济较为发达的1),流域面积约 1.47×104km2。本研究以流域内新罗区、漳平市县、华安县、南靖县、平和县、龙海市等 8 个主要行政单元关资料统计范围。

水系分布,水系分布,西溪


主要干流有北溪和西溪(图4-2)。北溪主流发源于龙岩市西北的博平岭山脉梅花山一带,上游称雁石溪,主要支流有万安溪、宁洋溪、新桥溪、永福溪、西埔溪、龙津溪等。北溪流域面积 9 640 km2,河源至河口全长 274 km。西溪主要支流有花溪、船场溪、龙山溪、永丰溪。西溪流域面积 3 940 km2,河源至河口全长 172 km。西溪、北溪下游在龙海县福河合流绕浒茂、乌礁分南、中、北港至浮宫再纳支流南溪经厦门湾入海。九龙江流域水系干流与山脉走向垂直,支流多与山脉走向平行,与串珠状河谷盆地交错相间,,属山区性河流。主要特点是水量丰富,径流量季节性变化明显,河流切割强烈,多峡谷险滩,河床比降大,水流急。北溪、西溪河道平均比降分别为 2.4‰和 3.1‰。4.1.1.2 地质地貌九龙江流域大地构造处在中国东南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与南岭构造带复合24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X8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朝晖,吕锡武,齐玉平;N_2O大气污染演变及源汇分布[J];电力环境保护;2005年01期

2 陈春杰,狄俊福;漯河市源汇区构建安全网络体系确保安全生产不留空挡[J];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2004年05期

3 周存宇;;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源汇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6年06期

4 黄书贤;柏青茂;;漯河源汇区城建环保局转变工作方式为民服务[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1年10期

5 薛澄泽;温室气体与土壤[J];农业环境保护;1994年05期

6 唐世栋;吕建春;;单桩施工引起的桩周土地表隆起[J];勘察科学技术;2007年01期

7 郑治;;在神圣的使命中前行——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安全生产工作综述[J];现代职业安全;2009年06期

8 ;环境空气动力学[J];环境科学文摘;2004年04期

9 周凌f^,李金龙,汤洁,温玉璞,张晓春;瓦里关山大气CH_4本底变化[J];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邵卫卫;;安全生产工作是良心活——记漯河市源汇区安全员楚鹏举[J];现代职业安全;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祥德;陈联寿;苗秋菊;王秀荣;;梅雨带水汽输送源汇结构模型[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2 宁建凤;操君喜;邹献中;杨少海;陈勇;;不同氮肥品种和用量对油麦菜生长及土壤氮淋失的影响[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李虎;王立刚;邱建军;;DNDC模型在农田氮素渗漏淋失中的应用[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臧建彬;赵楠;张旭;徐琳;;有限空间多源汇复合温度扩散特性[A];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徐祥德;陈联寿;王秀荣;苗秋菊;陶诗言;;长江流域梅雨带水汽输送源汇结构[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臧建彬;张旭;徐琳;;多源汇复合温度扩散的数值计算及实验研究[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徐晓佳;李帆;曾实;;高速气体离心机流场的数值模拟[A];计算流体力学研究进展——第十二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刘柏峰;陈伟;;基于边界元法的复杂形状油藏压力动态分析[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马骋;钱正芳;张旭;杜度;;舵球节能装置水动力性能的计算与仿真[A];2004年船舶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赵成义;王玉朝;李保国;;三工河流域植被变化与地下水运动的耦合关系研究[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娄全中 庄彩虹;源汇区:出口创汇攀新高[N];中华建筑报;2004年

2 记者 郭海方邋通讯员 王文杰;源汇区:六会并作一会开[N];河南日报;2008年

3 侯祖禄 李汇海 邵天江 王可重;源汇有支维稳“拳头”[N];中国国防报;2002年

4 特约通讯员 王鹏展;漯河市源汇区倾心帮扶退役士兵创业[N];中国国防报;2009年

5 记者 陈海发 冀田富 通讯员 周英民;源汇有个速裁合议庭[N];人民法院报;2001年

6 宋跃武 周英民;方便疫区当事人源汇远程立案[N];人民法院报;2003年

7 亚辉 春纪 张珂;源汇农村:人勤春早增收忙[N];农民日报;2006年

8 记者 万川明邋通讯员 明红艳;源汇区:农民“抱团”闯市场[N];河南日报;2007年

9 付梦晨 薛灿 田军;“源汇模式”:一个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成功样本[N];中国信息报;2010年

10 季雪 亚辉;源汇区依托城镇化改造传统农业[N];农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能汪;九龙江流域氮的源汇过程及其机制[D];厦门大学;2006年

2 李虎;小清河流域农田非点源氮污染定量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3 姜杰;基于OMI卫星数据和数值模拟的中国大气SO_2浓度监测与排放量估算[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4 倪龙;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源汇井运行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平金;污水碳氮比对污灌系统氮素迁移转化影响的试验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6年

2 刘志恒;二维水翼的水动力性能研究及扑翼试验装置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王吉苹;源头流域氮的来源迁移与转化[D];厦门大学;2007年

4 李银坤;不同水氮条件下黄瓜季保护地氮素损失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5 运方华;中国区域CO_2源汇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6 曹书平;农村医疗资源的空间可达性分析[D];西南大学;2009年

7 饶雄飞;堆肥的养分淋溶特征及其在草坪上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8 李丽;若尔盖自然湿地CH_4排放及不同利用方式下温室气体通量估算[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党丽娟;灌溉对黄土层中全氮量淋失的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刘子洋;面元法预报导管桨水动力性能[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221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221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9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