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是该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该区水资源需求越来越大。原有的中游经济发展用水与下游生态环境需水间的矛盾进一步恶化。水资源短缺引发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已威胁到整个黑河下游,乃至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因此,下游区域的生态恢复问题已迫在眉睫。尽管黑河下游地下水位下降已引起该区河岸生态系统的迅速退化,但河岸生态系统仍是该区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为恢复区域河岸生态系统基本功能,我国实施了黑河下游应急生态输水工程。随着该工程的实施,黑河下游河流来水量增加,依赖于河水补给的区域地下水水位及其辐射范围都发生了明显变化。“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随之形成。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是整个黑河下游植被重建及生态恢复的重点区域。地下水是影响区域植被生长及分布的关键性因素。黑河下游,特别是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植被恢复规模和地下水位间的关系问题也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植被需水正是体现这二者关系的纽带。因此,本文针对体现该区生态问题症结所在的环境要素——水与区域生态系统核心要素——植被的关系的生态需水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为平衡该区人类需水与自然需水及确定流域生态保护目标、措施与方案提供科学支撑。 首先,本文对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的范围进行了界定;然后借助遥感和GIS技术,结合研究区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野外调查数据等对区域地表参数(地表反照率、植被指数、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地表比辐射率、地表温度)及区域地表能量通量(地表净辐射、土壤热通量、显热通量、潜热通量)进行了反演,进而获取区域蒸散发量;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区域植被遥感分类结果中提取出的植被分布面积数据直接从“面”尺度计算了区域各类植被的生态需水量。该方法打破了生态需水研究中尺度转换问题的“瓶颈”制约,为区域(植被)生态需水量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对区域生态需水研究中尺度转换科学问题的解决进行了有益尝试,以期通过本研究提出的植被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对区域生态需水量研究中的尺度转换问题有所突破。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是在黑河下游应急生态输水工程实施背景下产生的地下水水位及其辐射范围变化明显的特殊区域。该区是整个黑河下游天然植被丰度最大的区域,因而成为黑河下游植被重建及生态恢复的重点区域。其植被类型、长势等生态要素对地下水的依赖极强,这使得地下水位及其辐射范围变化成为其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通过对黑河下游1990年与2006年地下水位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的分析,结合2006年7月地下水位野外调查资料,提取黑河下游狼心山以下黑河干流(东河和西河)河道两侧20km范围作为研究区,面积约1.15454×10~4km~2。 (2)区域地表参数反演是进行区域地表蒸散发估算的基础。研究区各地表参数反演结果如下:地表反照率分布在0.08~0.42间,其分布直方图呈单峰型;受研究区大面积分布的沙漠戈壁区影响,全区NDVI均值仅为-0.0686;通过对研究区实测LAI与反演得到的各植被指数(RVI、DVI、GVI、NDVI、SAVI、MSAVI)的相关分析,选取模拟精度高达0.9419的GVI三阶多项式模型对研究区LAI进行反演,反演LAI与实测LAI间的相关系数为0.66;利用相关模型反演出的研究区植被盖度和植被高度结果与野外实测数据的模拟精度分别为84.39%和88.88%;地表比辐射率在裸土区最低而水域最高,均值为0.9744;地表温度是地表热量平衡的结果,对植被生态需水研究至关重要,反演出的卫星过境时刻的地表温度分布在291.03~319.39K间,均值达311.05K。 (3)地表蒸散发是影响区域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热平衡的关键环节,可近似理解为植物生态需水量。研究区地表蒸散发参数估算结果如下:地表净辐射在254.08~860.73W/m~2间,均值为553.94W/m~2,最低值在西居延海及东、西河下游局部区域,最高值出现在水域;土壤热通量集中在100~170W/m~2间,均值为142.55W/m~2,低值区为植被盖度最大的绿洲区及西居延海和西河中下游地区,高值区为北部低山区及东部砾漠区;显热通量集中分布在100~300W/m~2,均值为220W/m~2;潜热通量高值区(>500W/m~2)为水体及其周围水分条件极好的河岸植被带和绿洲,其次为高盖度植被区,西居延海湖盆区局部潜热通量在-95.67~0W/m~2间。研究区2003年9月12日的蒸散发量集中在1~2mm内,均值为1.61mm。经验证,以上估算结果均达到研究精度要求,能满足后续区域生态需水量估算要求。 (4)利用本研究提出的区域(植被)生态需水量估算方法计算出的研究区2003年9月胡杨、柽柳、草地三种植被类型的生态需水量分别为1.32×10~7m~3、2.13×10~7m~3和13.5×10~7m~3,区域植被总生态需水量为1.695×10~8m~3。但利用遥感数据获得的研究区植被分布面积在像元尺度上是被扩大的,因而本研究尝试通过引入各像元植被盖度来解决该问题。引入像元植被盖度后估算出的研究区胡杨、柽柳、草地分布区的月生态需水量分别为11.37×10~7m~3、0.45×10~7m~3和3.24×10~7m~3,区域植被总生态需水量为1.506×10~8m~3,估算结果略有降低。 (5)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反演区域蒸散发进而估算区域生态需水量的研究方法打破了区域生态需水研究中尺度转换问题的“瓶颈”制约,为区域生态需水量估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是对该研究尺度转换问题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与黑河下游现有生态需水研究成果的比较及分析发现,研究中还存在很多关键性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引入是提高区域植被分布面积估算精度的有效途径;其次,许多生态地理学参数都需要建立大量的观测站点并实时获取数据以验证遥感反演出的主要参数,如地表能量通量和蒸散发量等。
【图文】: 2002040k址婴翌)40023‘N图1一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相对位置示意图Figurel一 TheLoeationofthelowerreachesofHeiheRiver本研究以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这一特殊区域作为研究单元,在多学科理论指导下,借助遥感、GIS技术对研究区蒸散发量及生态需水量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为区域生态需水量估算方法研究的发展进行探索和尝试,同时也为干旱区、特别是受地下水约束明显的黑河下游的植被重建及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1.3.2研究内容
颐颐颐 颐瞬举举rrr了一 一图1一3额济纳盆地含水系统结构图(引自《西北黑河下游额济纳盆地地下水系统研究》修改)Figurel一 3AquiferSysteminEjinaBasin图例-~一河流流域边界缓冲42042区边界,N 2002040k址婴翌)40023‘N图1一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相对位置示意图Figurel一 TheLoeationofthelowerreachesofHeiheRiver本研究以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这一特殊区域作为研究单元,在多学科理论指导下,,借助遥感、GIS技术对研究区蒸散发量及生态需水量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为区域生态需水量估算方法研究的发展进行探索和尝试,同时也为干旱区、特别是受地下水约束明显的黑河下游的植被重建及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1.3.2研究内容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X17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仵彦卿,慕富强,贺益贤,蓝永超;河西走廊黑河鼎新至哨马营段河水与地下水转化途径分析[J];冰川冻土;2000年01期
2 刘桂民,王根绪;我国干旱区生态需水若干问题评述[J];冰川冻土;2004年05期
3 杜巧玲,许学工,李海涛,彭慧芳;黑河中下游绿洲生态安全变化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4 章文波,符素华,刘宝元;目估法测量植被覆盖度的精度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5 张光辉,刘少玉,张翠云,陈宗宇,聂振龙,申建梅,王金哲,王昭;黑河流域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研究[J];中国地质;2004年03期
6 潘世兵;路京选;张建立;孙涛;;黑河流域额济纳绿洲生态保护措施及其效应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3期
7 姜德娟,王会肖,李丽娟;生态环境需水量分类及计算方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8 贾艳红;赵传燕;南忠仁;;西北干旱区黑河下游植被覆盖变化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4期
9 陈云浩,李晓兵,谢锋;我国西北地区地表反照率的遥感研究[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10 刘三超,张万昌,蒋建军,赵登忠;用TM影像和DEM获取黑河流域地表反射率和反照率[J];地理科学;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邓孺孺;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反演及冷热源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2 张丽;基于生态的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3 刘爱霞;中国及中亚地区荒漠化遥感监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4年
4 李云玲;基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黑河下游生态恢复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5 朱仲元;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植被蒸散发模型与植被需水量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6 曲炜;西北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苗苗;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算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
2 杨宝钢;复杂地表区域蒸发散量的统计—动力参数化方案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3 李莉;平原河网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4 梅荣;现代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额济纳湿地变化及其驱动因子探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丽;黑河流域下游生态需水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6 马铁民;扎龙湿地生态系统需水量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7 豪树奇;额济纳绿洲土壤水分状况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8 刘同海;TM数据草原沙漠化信息提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9 李粉玲;高山高原地区地表温度遥感反演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杨何群;基于遥感和DEM的山区—平原地表水热通量估算及对比分析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
2622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2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