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 DSP)导致的人类中毒事件在沿海各国经常出现。我国目前虽然尚未有DSP中毒事件的报道,但已有的检测结果表明,我国沿海贝类沾染DSP毒素的情况严重,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许多研究证明,鳍藻(Dinophysis)属是导致贝类沾染DSP毒素的主要藻种。鳍藻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但是,鳍藻难以室内培养,而且通常情况下自然海域中的鳍藻数量很少,因此国内对鳍藻的研究仅限于形态描述和种类分布调查,对鳍藻的生理特性、产毒特征及种群动态等方面都没有深入研究。对此,本研究选择有鳍藻分布和染毒贝类事件报道的青岛近海作为目标海域,定点定期采集浮游植物水样,通过形态学观察对鳍藻进行种类鉴定并计数,研究鳍藻的种群动态;并利用垂直拖网采集浮游植物浓缩样品,从中挑取单个鳍藻细胞,通过单细胞PCR方法获得不同种类鳍藻的部分遗传信息,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种类鉴定;建立并应用高灵敏度的液-质联用(LC-MS)分析方法,对挑取的鳍藻细胞和浮游植物样品中的毒素进行分析,研究鳍藻细胞的毒素组成、含量状况及青岛近海脂溶性毒素的分布及季节性变化情况。 结合形态学观察和单细胞PCR的分析结果,青岛近海海域的鳍藻种类主要有渐尖鳍藻复合种(D. acuminata species complex)、圆形鳍藻(D. rotundata)和倒卵形鳍藻(D. fortii)。青岛近海鳍藻种群的动态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2009~2010年,在团岛湾中苑码头的定点加密调查发现,D. acuminata species complex是主要的鳍藻种类,集中出现在4~9月,最高密度可达800 cells/L;D. rotundata种群高密度值出现时间较晚,密度较低,主要出现在8~9月,细胞密度在100 cells/L以下。在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期间,针对青岛近海的大面调查发现,表层水体中的鳍藻主要出现于5~8月,大都分布在胶州湾湾口和湾外,以及内湾东部部分海域;在湾外和湾口水深较深的海域,水层底部(或10米深处)的鳍藻密度常常超过表层。湾外和湾口调查站位的表层和底层水体中D. acuminata species complex的密度高峰期在6月份出现,达350 cells/L以上,最高密度出现在D3站位处(36o04N,120o23E),达1.98×10~3 cells/L;湾内站位D. acuminata species complex的密度高峰期在7月份出现,达200 cells/L以上。D. rotundata从5月份开始出现,但密度较低,直到7月份以后才在鳍藻种群中逐渐占据优势。D. fortii在青岛近岸表层水体中全年都很罕见,仅在7月份以很低的密度出现在湾口和湾内东部、东南部海域。 针对鳍藻的毒性状况,本研究建立了高灵敏度的LC-MS分析方法,对挑取的同种鳍藻细胞和浮游植物浓缩样品中的毒素进行了分析。对挑取鳍藻细胞的分析结果表明,从青岛近海海域的三种鳍藻中均能检测出毒素成分,但其组成和含量存在种间差异。2010年,自中苑码头采集的三种鳍藻中均检测到了蛤毒素2(Pectenotoxin 2,PTX2),其中,D. fortii的单细胞毒素含量最高,D. acuminata species complex次之,D. rotundata最低。在调查期间(4~9月),D. acuminata species complex中PTX2毒素的含量有明显变动,在4月初和7月初毒素含量较高。与2010年的调查结果不同,从于2009年4月25日采集自团岛湾中苑码头的D. acuminata species complex中检测到了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鳍藻毒素1(Dinophytoxin 1,DTX1)和PTX2等毒素成分,每一细胞内毒素含量平均为2.54 pg OA,4.04 pg DTX1和1.73 pg PTX2。对胶州湾内浮游植物浓缩样品中的脂溶性毒素分析结果表明,OA、DTX1和PTX2等毒素成分在青岛近海海域浮游植物样品中比较常见,毒素组成和含量也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变动特征。2010年4月至2011年2月期间对团岛湾中苑码头浮游植物样品的研究结果表明,除4月初OA和DTX1含量相对最高以外,其余季节PTX2是主要的毒素成分,其含量远远高于OA和DTX1。PTX2含量分别在6月下旬和8月中旬形成两个高峰,在6月底含量最高,达到595 pg/m~3水体;除4月初以外,OA和DTX1的含量在8月份也出现一个小峰,但毒素含量很低,都在15 pg/m3水体以下。通过比较浓缩浮游植物样品中的PTX2含量和D. acuminata species complex数量的结果显示,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线性关系。而OA和DTX1含量与各种鳍藻数量之间没有明显相关关系。在青岛近海的面上调查中,除了2月份胶州内湾南部海域之外,其它季节的各海域中都检测到了毒素,PTX2是主要的毒素成分。各海域PTX2浓度均在6~8月份期间出现高峰,但其最高值的出现时间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PTX2最高于6月份在湾内C3站位处达到了7488 pg/m~3,其余站位在这期间的最高值也都在400 pg/m~3以上。而海水中OA和DTX1浓度相对较低,在0~100 pg/m~3之间。除此以外,还从少数几个样品中检测到了Gymnodimine(GYM),Spirolide 1(SPX1)和疑似为Dinophytoxin 2(DTX2)和PTX2 seco acid(PTX2sa)的毒素成分。 综上所述,对青岛近海海域的鳍藻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青岛近海海域的鳍藻种类组成主要有渐尖鳍藻复合种(D. acuminata species complex)、圆形鳍藻(D. rotundata)和倒卵形鳍藻(D. fortii)。青岛近海海域的鳍藻中含有OA、DTX1和PTX2毒素,但不同种类鳍藻细胞内毒素成分和含量有明显差别,而同种鳍藻细胞内毒素成分和含量也存在年际和季节变动。D. acuminata species complex中检测到的三种毒素成分也是浮游植物样品中的主要毒素成分,而且水体中D. acuminata species complex细胞密度和浮游植物样品中的PTX2毒素含量直接相关,应是浮游植物中PTX2等毒素成分的重要来源。以上研究是国内首次针对鳍藻种群动态和产毒特征的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为深入理解鳍藻藻华的形成机制和危害机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科学方法,也为相关部门有效监测、预防DSP中毒事件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文】: 图 1-2 腹泻性贝毒毒素成分及其化学结构示意图Fig. 1-2 Components of DSP toxin and their chemical structures(Trine et al., 2008)腹泻性贝毒种类较多,结构复杂(如图 1-2 所示)。目前已证实大田软(OA)和鳍藻毒素(DTXs)是腹泻性贝毒的主要毒素类型,是带有羟基基团的长链聚醚类物质。OA的分子量为 804.5,和DTXs是同系物,,无色点 156-158℃,以小鼠为生物实验对象,LD50和LD99均为 200 μg/kg;DT色无定性固体,熔点 134℃,LD50和LD99分别为 166、160 μg/kg;DTX3固体,LD50和LD99均为 500 μg/kg,它们都易溶于甲醇、丙酮、氯仿、二、二甲亚砜等有机溶剂(丁君,2001;李钧,2005)。OA和DTX1 对成人致毒剂量分别为 48 μg和 38.4 μg(Fernández et al., 1995),如果贝肝脏内含量分别超过 2 μg OA/g和 1.8 μg DTX1/g,就不宜食用(Hallegraeff, 19
第一章 文献综述(MacKenzie et al.,1998);近几年又从贝类的消化腺内分离到 1-desulfoYTX(Daiguji et al.,1998)、carboxyYTX(Ciminiello et al.,2000)和 adriatoxin(ATX)(Ciminiello et al.,1998)毒素。用小鼠口服测试法对 YTX 毒素进行检测时未观察到中毒症状,而用小鼠腹腔注射法测试到其最小致死剂量为 0.1 ppm。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1年 第08期 工程科技Ⅰ辑 B027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1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瑞香,毛兴华;东海陆架区的甲藻[J];东海海洋;1985年01期
2 丁君;赤潮毒素中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研究及进展[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3 李淑冰,李惠珍,许旭萍;贝毒素的研究现状及产生源探究[J];福建水产;2000年01期
4 邹迎麟,朱明远,HALL Sherwood;两种亚历山大藻产毒过程和毒素特征研究[J];黄渤海海洋;2001年03期
5 徐志斌;吴施卫;陈凯彪;李秀芹;高阳;;广东省近岸海域贝类腹泻性毒素含量与胃含物的分析[J];海洋通报;2010年04期
6 陈国蔚,倪达书;南海鳍藻科三个属的分类[J];海洋与湖沼;1988年03期
7 刘仁沿,付云娜,关道明;HPLC分析检测我国沿海双壳贝类体内赤潮毒素[J];海洋环境科学;2004年01期
8 戴红,李奶姜,陈国斌;福建三都湾赤潮监控区的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5年01期
9 吴施卫;张纯超;卢楚谦;刘景钦;梁谦林;;南海近岸海域腹泻性贝类毒素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5年04期
10 吴施卫;曾淼;卢大鹏;罗一丹;江天久;;广东近岸海域2005年春季的腹泻性贝毒素特征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钧;中国沿海贝类中的生物毒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2 李爱峰;液—质联用技术分析海洋生物毒素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淼;广东省近岸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与腹泻性贝类毒素分布特征[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
26417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41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