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两株优势菌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6 19:08
【摘要】: 多环芳烃(polycycli aromatic hydrocarbon,PAHs)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具有“三致”作用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石化产品的不完全燃烧和利用。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多环芳烃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目前各国科学工作者普遍认为,微生物降解法是去除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最有效途径。 实验室在前期工作中,以长期被焦化废水污染的污泥为优良菌源、利用平板划线分离法筛选出一批可有效降解葸、菲、芘的多环芳烃优势降解菌。本论文以实验室保存的两株多环芳烃优势降解菌——黄杆菌CN4和芽胞杆菌CN2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两株菌的生物降解特性、生物降解动力学特征、生物降解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微生物的产酶特征、酶促降解特性及酶促降解动力学特征;对两株菌降解PAHs的生物降解和酶促降解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讨论了菌体降解动力学和酶促降解动力学的区别与联系。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多环芳烃的生物降解机理及加速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去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论文采用培养基扩大培养法获取两株菌的菌悬液,利用紫外光度法研究了影响多环芳烃在水相中生物降解的环境因素、不同碳源培养条件下收集的菌体对多环芳烃的降解影响及微生物降解动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MSM培养基中单独以葡萄糖作为碳源,以及以葡萄糖和芘作为共同碳源进行CN4菌、CN2菌培养,发现共同碳源培养条件下得到的菌体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效果更好。以葸的降解为例,利用共同碳源培养基培养48h后的CN4菌对多环芳烃进行降解,反应120h后,葸的去除率为57.4%,是相同条件下以葡萄糖为单一碳源时降解效果的1.5倍;利用共同碳源培养96h的CN2菌进行降解反应72h后,蒽的去除率达到70%,是以葡萄糖为单一碳源时降解效率的1.8倍。 CN4菌降解多环芳烃的最适pH为5,在pH=5时,CN4对葸、菲、芘的去除率分别为27.6%、33.5%、26.4%;CN2菌降解多环芳烃的最适pH为6,在pH=6时,CN2对葸、菲、芘的去除率分别为33.5%、46.5%、36.5%;pH为5-7时,两株茵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效果较好:在碱性条件下两株菌对多环芳烃的降解受到抑制;在菌量为1.0×107CFUs·mL-1、当体系中葸、菲、芘浓度超过200mg/L时,降解反应受到抑制;在相同菌量及最佳pH条件下,CN2菌对同种PAH的降解效果优于CN4菌。 分别利用吹扫捕集进样-GC/MS法、液液萃取-GC/MS法及红外光谱法分析了CN4菌、CN2降解菲的中间产物。并根据中间产物对多环芳烃的降解途径进行了推测。结果表明,黄杆菌CN4菌降解菲时,产生香豆素、邻苯二甲酸甲酯、苯乙烯酸、羟基萘酸、原儿茶酸、二氢醇菲、菲二醇等中间代谢物质,芽孢杆菌CN2降解菲的中性部分中,主要检测到的中间产物包括邻苯二甲酸甲酯和菲醌类物质。根据降解时有菲二醇或菲醌产生可推测两种菌在降解菲时,都是首先通过双加氧酶的作用在芳环上加氧,然后发生环裂解反应生成有机羧酸类物质,最终生成C02和水;黄杆菌CN4代谢菲时,通过双加氧酶的作用产生菲二醇类物质,最终发生环裂解反应生成原儿茶酸进行进一步的代谢;而芽孢杆菌CN2代谢菲时,通过双加氧酶的作用产生菲醌,然后形成邻苯二甲酸甲酯物质进行代谢。中间产物的不同说明两株菌中存在着不同的酶系。 对两株菌所产活性酶进行了定位,确定了两株菌所产活性酶为胞内酶。并确定了用超声波破碎法获得胞内酶的工艺。超声波破碎法提取酶的条件为:破碎功率为260W,最大不超过280W。破碎总时间为15min,工作/间隙时间为30s/30s。 利用紫外光度法研究了水相中多环芳烃酶促降解的动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两株菌所产酶降解PAH的最佳pH条件为弱酸性至中性(5.0-7.0),最适温度为32℃,在30℃-35℃之间胞内酶保持较高的降解活性,反应温度超过50℃时,蛋白酶迅速失活。在最适pH和温度条件下,同种酶对不同浓度的相同底物酶促反应的表观反应级数基本相同。CN2酶促降解体系中,蒽、菲、芘的平均表观反应级数分别为0.933,0.995,0.93;CN4酶促降解体系中,葸、菲、芘的平均表观反应级数分别为0.93,0.76,0.958。一定条件下,CN4胞内酶对葸的降解速率大于对菲的降解速率,对芘的降解速率最小;CN2胞内酶对蒽和菲的降解速率基本相等,对芘的降解速率最小。 研究了金属离子对多环芳烃生物降解和酶促降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n2+离子的投加能够提高两株菌对蒽、菲、芘的去除率。Ca2+的加入对两株菌所产酶降解蒽、菲、芘均可起到促进作用。在外加Ca2+的浓度为0.5 mmol/L时,CN4所产胞内酶对葸、菲、芘的去除率分别为不加金属离子时的1.3倍、1.9倍、1.8倍;CN2所产胞内酶对蒽、菲、芘的去除率分别为不加金属离子时的1.4倍、1.6倍、1.4倍。激活作用的机理主要是由于金属离子在底物与酶之间起到了某种搭桥作用,它先与酶结合,再与底物结合,形成酶-金属-底物的复合物,从而对酶促降解起到激活作用。
【图文】:

红外谱图,红外谱图,中间产物,酸性


图4.5CNZ降解菲中间产物的酸性部分红外谱图.5中三条曲线从上到下分别为CNZ降解菲48h、120h、24h所得的谱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降解不同时段所得酸性部分的红外谱明酸性部分的主要官能团基本一致。对酸性部分的红外谱图进行解:(l)vOH在2500一3200em一,范围内有一个宽而散的峰,由Z7cm一1、2955cm一‘三个小峰并列而成,可作为判断有cooH存在的1734cm一,,处,是图中最强的峰,是缔合的梭基的吸收峰,因此有)在145于1625cm一,的吸收为苯环的骨架振动吸收(3)3443cm为经基的伸缩振动;OH的变形振动在1457cm一1处C一O的伸缩,处。因此有轻基存在。:通过对酸性部分的红外谱图进行解析,可推断在酸性部分有轻存在。80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50;X1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淑芬;;首次生物降解牙膏管[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11年02期

2 陈洪涛;王力清;甄成;杨天奎;;食用油脂多环芳烃污染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11年06期

3 冯胜;段雪梅;朱广伟;;厦门市不同城市化区域水体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的含量、分布、来源及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化学;2011年08期

4 赵波;张小波;沈琪;张旭;;腐殖酸与多环芳烃结合强度的相关因素研究[J];当代化工;2011年07期

5 潘峰;耿秋娟;楚红杰;王利利;;油田地表土壤中多环芳烃提取方法改进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6 张厚勇;王在峰;董捷;李海滨;;PAHs在炼油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24期

7 杨峰;钟鸣;白鹏;马慧;;土壤中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降解及其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J];辽宁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8 张鹏;张蓓;刘芳;刘智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降解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6期

9 王誉霖;;超声波预处理-生物降解复合工艺处理含油污泥[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8期

10 俞晔;金青哲;刘海珍;王兴国;;食用油脂中多环芳烃检测的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油脂;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银善;陈宝梁;;白腐真菌对水中多环芳烃的生物吸附与生物降解[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2 刘磊;李习武;刘双江;刘志培;;一株降解多环芳烃的菌株Gordonia sp.He~4的分离鉴定及其在菲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的动态变化[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3 赵和平;郜洪文;;两株菲降解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赵香爱;何苗;金玉善;丛琳琳;李东浩;;人参种植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马万里;刘丽艳;田崇国;杨萌;孙德智;齐虹;张志;沈吉敏;李一凡;;我国土壤和大气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澍;马君;史晓凤;孔德地;韩晓红;郑荣儿;;多环芳烃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探测与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7 王伟;沈国锋;杨意峰;陶澍;;生物质燃烧来源的多环芳烃排放特征及环境行为[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陈国良;刘玲;罗斌;张金良;陈国良;谭凤珠;;淮河干流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与生态风险评价[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魏玲;刘俐;李发生;;不同浓度多环芳烃的三维及同步荧光特征[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10 张银萍;傅金民;;双液相体系促进结合态多环芳烃的降解[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云立;我国生物降解材料开发将提速[N];中国化工报;2011年

2 董新昕;欧盟制定多环芳烃使用限量[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3 记者 孟晶;欧盟2010年正式限用多环芳烃[N];中国化工报;2007年

4 晓欣;生物降解包装 市场前景广阔[N];中国包装报;2009年

5 ;家电出口遭遇新PAHs指令[N];中俄经贸时报;2008年

6 文洲;泰国启动生物降解塑料袋推广使用活动[N];中国包装报;2009年

7 何卫;滴滴涕生物降解新技术[N];农民日报;2000年

8 中化;石家庄金迪公司研发成功全生物降解聚乳酸阻燃母料[N];中国包装报;2008年

9 记者 刘欢;生物降解塑料袋明年起推广[N];北京日报;2008年

10 沈宣铭 肖新华;部分输欧童鞋遭退运[N];温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岩;近海沉积物中几种多环芳烃的生物降解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吴蔓莉;两株优势菌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机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3 谢云飞;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技术在多环芳烃检测方面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4 何苗;杂环化合物和多环芳烃生物降解性能的研究[D];清华大学;1995年

5 梁泉峰;生物降解菌株Delftia tsuruhatensis AD9中染色体编码的苯胺代谢基因簇的克隆和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6 高彦征;土壤多环芳烃污染植物修复及强化的新技术原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李玉瑛;土—水系统石油污染物挥发和生物降解过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刘红玉;表面活性剂对水生植物的损伤及生物降解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

9 梁生康;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石油烃污染物生物降解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石成春;有机磷农药曲霉生物降解特性及其动力学的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业政;白腐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对多环芳烃与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处理[D];暨南大学;2007年

2 任春艳;产微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的筛选、性能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3 赵磊;强化表面活性剂投加体系中蒽降解菌活性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裴静;北京市西南地区水中有毒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展惠英;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在黄土中的迁移转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高月兰;烟丝中添加凹凸棒石对卷烟焦油、有害物质含量以及吃味的影响研究[D];江南大学;2004年

7 欧阳勋;超临界CO_2萃取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8 康荣慧;多环芳烃致肺癌预警标志物的代谢物靶标和代谢轮廓分析[D];南华大学;2010年

9 张茜;土壤中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检测技术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10 马栋;焦化工业场地土壤的PAHs污染特征及微生物修复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418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418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4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