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控制下的生态水文过程研究
【图文】:
图 1.1 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本章之后,论文其他各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 2 章通过收集整理典型流域相关数据,对生态水文最优植被盖度理论验证,并在流域尺度上对该理论进行了应用,进一步通过该理论定量分析了度与植被特征参数、气候因子间的关系。第 3 章对生态水文最优植被盖度理论进行简化,,建立了植被盖度降雨响,以探究降雨特征对植被盖度的影响,分析水分需求不同的植被类型对降雨适应范围。应用植被盖度降雨响应模型,通过归因分析区分了降雨变化对区平衡变化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第 4 章为考虑土壤水控制的土壤-植被系统碳-氮耦合循环研究。在理论虑生态水文最优性理论中降雨特征参数的统计特点,将降雨概化为随机过程引入随机土壤水模型,在此基础上耦合土壤水动态,构建了土壤-植被系统合循环模型。应用该模型模拟了土壤-植被系统碳-氮循环的动态特征,并分统内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态环境修复需求迫切。而在满足生态植被修复需求的同时,该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等严峻问题,需要慎重考虑植被与水的关系问题。本章选择位于科尔沁沙地西缘的干旱半干旱西拉木伦-老哈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图2.1),其地理覆盖范围在41°06′~44°28′N,116°36′~118°53′E,流域面积 6.22 × 104km2,覆盖了科尔沁沙地的主要核心区域,是科尔沁沙地区域内的主要河流。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1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大文;张树磊;徐翔宇;;基于水热耦合平衡方程的黄河流域径流变化归因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5年10期
2 张树磊;杨大文;杨汉波;雷慧闽;;1960—2010年中国主要流域径流量减小原因探讨分析[J];水科学进展;2015年05期
3 高继卿;杨晓光;董朝阳;李克南;;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北方干湿区降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12期
4 曾毓金;谢正辉;;基于CMIP5模拟的中国区域陆气耦合强度评估及未来情景预估[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5年03期
5 梁浩;胡克林;李保国;刘海涛;;土壤-作物-大气系统水热碳氮过程耦合模型构建[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24期
6 宋晓猛;张建云;占车生;刘春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影响研究进展[J];水利学报;2013年07期
7 于贵瑞;高扬;王秋凤;刘世荣;申卫军;;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的关键耦合过程及其生物调控机制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年01期
8 杨靖民;窦森;杨靖一;Gerrit HOOGENBOOM;姜旭;张忠庆;姜洪威;贾丽慧;;基于DSSAT模型的吉林省黑土作物-土壤氮循环和土壤有机碳平衡[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8期
9 杨大文;雷慧闽;丛振涛;;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相互作用研究现状评述[J];水利学报;2010年10期
10 周涛;史培军;贾根锁;李秀娟;Yiqi LUO;;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周转时间的空间格局[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郝龙飞;模拟氮沉降对帽儿山地区4种典型林分土壤碳氮输入输出关键过程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2 邵薇薇;中国非湿润地区植被与流域水循环相互作用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沁书;中国东北样带生态水文最优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2 刘碧荣;氮素添加对内蒙古典型草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3 肖鹏;洞庭湖流域水资源演变归因分析[D];清华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47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47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