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基于遥感和实测数据的大兴安岭沼泽湿地碳储量估算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4 11:51
【摘要】: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强、服务价值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保护意义最重大,固碳潜力最大,生态系统净化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荣获“地球之肾”美誉。沼泽湿地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碳库之一,它对全球碳循环有重要影响。沼泽湿地的碳积累和碳排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乃至全球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北方沼泽湿地生态系统通常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是巨大的陆地碳库。北方沼泽湿地碳库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气候轻微变化都会影响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作为典型的北方沼泽湿地区,大兴安岭(Greater Khingan Mountains,GKM)是中国第二大冻土区,储藏着大量碳。因此,对大兴安岭沼泽湿地碳储量准确估算,可为大兴安岭沼泽湿地的保护、利用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为沼泽湿地的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并对有效加强沼泽湿地分布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沼泽湿地分布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和决策参考。也为我国沼泽湿地碳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对全球碳储量估算和碳循环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兴安岭沼泽湿地调查,确定了大兴安岭沼泽湿地主要类型。基于Landsat 8 OLI和GF-1遥感影像,综合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和人工目视解译方法实现了大兴安岭沼泽湿地信息提取并制图,总体分类精度较好,能够满足本研究需求。基于野外实地采集的土壤样品,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普通克里金空间插值方法,完成了大兴安岭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模拟;并运用GIS中叠加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和水平分布的分异性及其影响因素;最终完成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估算。基于Landsat 8 OLI影像建立31个特征变量,综合野外采集的生物量样本,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反演大兴安岭沼泽湿地植被生物量模型。利用碳系数和模拟生物量估算沼泽湿地植被有机碳密度。综合以上结果估算大兴安岭沼泽湿地有机碳储量。通过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经过对大兴安岭沼泽湿地调查确定其遥感分类系统为:草本沼泽、灌丛沼泽和森林沼泽。在e Cognition 8.64平台上,综合利用Landsat 8 OLI和GF-1遥感影像,可以有效优化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有助于保证大兴安岭沼泽湿地分类精度。采用多时相遥感影像(6月末或7月初以及8月末9月初影像)综合利用的优势:不同沼泽湿地植被之间或与其他地物类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物候差异,从而使它们的在某个特定时期光谱特征、纹理特征等差异明显,选取此时遥感影像有助于沼泽湿地信息提取。(2)基于多尺度分割方法将Landsat 8 OLI和GF-1影像分割为对象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纹理、位置、形状和上下文关系等特征、遥感影像光谱的均值、亮度和标准差特征以及NDVI、NDWI、RVI、DVI、PVI、SAVI和TSAVI等指数,综合利用面向对象和人工目视解译分类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取大兴安岭的草本沼泽、灌丛沼泽、森林沼泽和非沼泽湿地信息。大兴安岭沼泽湿地分类结果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0.9181和0.8863,分类效果较好。结果可知,大兴安岭草本湿地33140.31 km2,灌丛湿地3763.81 km2,森林湿地877.26 km2。(3)基于Landsat 8 OLI影像7个波段的反射率和NDVI、NDWI、RVI、DVI、PVI、SAVI、TSAVI、MSAVI、RDVI、NIR/G、EVI、TVI、RI、NDI、BI、GVI、WI、PC1、PC2、PC3、MNF1、MNF2、MNF3和MNF4等31个特征变量,结合实测不同沼泽湿地生物量,采用逐步回归方法构建生物量反演模型,以此估算植被生物量空间分布。研究发现,草本沼泽和森林沼泽模型建立引入模型变量较多,模拟精度较高。灌丛沼泽建立的生物量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模拟时仅引入一个变量,相对其他两种沼泽湿地类型的生物量模拟模型模拟能力略差。参考大兴安岭沼泽湿地生物量模型的R2、RMSE和r RMSE来选取模拟效果最好的模型。大兴安岭沼泽湿地生物量集中分布在0-4 kg/m2范围,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大兴安岭沼泽湿地碳储量为2.21 Pg C。(4)大兴安岭沼泽湿地0-30、30-60和60-100 cm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随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减小。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程度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变大。不同沼泽湿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30 cm层差异显著(p0.05),灌丛沼泽和森林沼泽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草本沼泽;随着深度增加,同层不同沼泽湿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性减小(p0.05)。(5)通过统计分析可知,大兴安岭沼泽湿地类型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土壤类型对其影响相对较小。大兴安岭草本沼泽土壤有机碳含量与高程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降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灌丛沼泽土壤有机碳含量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p0.05);森林沼泽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大兴安岭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气候因素相关性大,与地形因素相关性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本文所考虑的影响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逐渐减小。(6)通过普通克里金插值对大兴安岭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进行空间模拟并估算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大兴安岭0-30 cm、30-60 cm和60-10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分别为28.43 kg/m2、17.45 kg/m2和15.60 kg/m2,草本沼泽、灌丛沼泽和森林沼泽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723.39、276.89和57.54 Tg C。不同沼泽湿地类型在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显著(p0.05),灌丛沼泽森林沼泽草本沼泽。大兴安岭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50%以上分布在0-30 cm,并随深度增加而减少。(7)大兴安岭沼泽湿地平均有机碳密度为58.50 kg C·m-2,其变化范围为12.48~306.39 kg C·m-2,湿地碳储量为2.21 Pg C。不同沼泽湿地平均有机碳密度由高到低为森林沼泽灌丛沼泽草本沼泽。草本沼泽的平均有机碳密度相对较小,但其有机碳储量最高,为157637 t C,主要由于大兴安岭沼泽湿地类型中草本沼泽面积远高于其他沼泽湿地类型面积。
【图文】:

地理位置,大兴安岭,浅山丘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2.1 大兴安岭区域概况大兴安岭位于中国东北部(118°12'01"-127°10'24"E,46°58'02"-53°13'37"N),地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是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分水岭,总面积 24.67万 km2(如图 2.1)。包括大兴安岭地区、呼伦贝尔市、齐齐哈尔市和兴安盟所辖的 12 个县(市)。大兴安岭是一个倾斜的板块,,东部边缘为东北平原,地貌形成具有明显的不对称形态,西高东低,西坡平缓,东坡陡峭。地形总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属浅山丘陵地带。水资源丰富,河谷开阔,有利于沼泽湿地发育。共有河流 150 多条,主要河流包括:黑龙江、嫩江、根河、呼玛河、塔河甘河、额尔古纳河等。

遥感影像,遥感影像,象元,误差矩阵


实类型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它用来指示某种分类方法是否比随机分类更hieu 等, 2007)。其计算公式为: 1 121rii i ii iri iiN X X , XKappaN X , X (2式中:r是误差矩阵中总数列(即总的类别数);iiX 是误差矩阵中第 i 行、象元数量(即正确分类的数目);iX 和iX 是第 行和第 列上的总象元N 是总的用于精度评估的象元数量(Jia 等, 2015; 满卫东, 2014)。表 2.3 Kappa 系数分级评价Table 2.3 The Kappa grades分级评价 差 中 好 非常好Kappa 系数 <0.41 0.41-0.61 0.61-0.81 >0.81步骤九:在 ArcGIS 10.3 软件中制作沼泽湿地专题地图。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17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张玉;杨学志;王宗明;周芳;艾加秋;贾璐;;安徽省安庆市沿江沼泽湿地恢复空间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7年06期

2 李玲梅;王雪;;沼泽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初探——以加拿大安大略省沼泽湿地为例[J];城市地理;2017年16期

3 肖协文;于秀波;潘明麒;;美国南佛罗里达大沼泽湿地恢复规划、实施及启示[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2年03期

4 杨继松,于君宝,刘景双,王金达;自然沼泽湿地开垦前后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03期

5 张芸,吕宪国,朱诚;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开垦后的热量平衡变化[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6 传泽;月林;;仙鹤的趣闻[J];水利天地;1987年01期

7 黄方,刘湘南,王平;嫩江中下游沼泽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变化[J];资源科学;2005年04期

8 邓伟,栾兆擎,胡金明,闫敏华;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水分通量研究[J];湿地科学;2005年01期

9 王毅勇,宋长春;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水循环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杨克;试论林区内沼泽湿地的保护[J];林业勘查设计;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魁义;娄彦景;胡金明;周德民;周晓亮;;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环境受危现状及其保育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2 姜明;吕宪国;刘正茂;;三江平原湿地退化及其恢复理论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3 王毅勇;赵志春;;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甲烷排放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沈松平;王军;;青藏高原东南缘沼泽湿地遥感动态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兰洪波;冉景丞;姚雾清;姚正明;王万海;蒙惠理;;茂兰喀斯特森林沼泽湿地土壤动物初步研究[A];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分6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6 李才;翟庆国;朱志勇;王天武;;藏北地区湿地类型与演化趋势——以申扎地区为例[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7 赵晓松;黄耀;;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垦殖对水热通量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环境监测、预报与污染物控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赵晓松;黄耀;;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垦殖对水热通量的影响[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周云鹏;胡忠行;;浙江望东W煾呱绞爻粱锎判蕴卣骷捌浠肪骋庖錥A];浙江省地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浙江省第三届地理名师名校长联盟高峰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6年

10 李林;李凤霞;朱西德;常国刚;郭安红;;黄河源区湿地萎缩驱动力的定量辨识[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新华社记者 王志伟;谁来保护哭泣的红树林[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2 郑北鹰;全国三年新建600处自然保护区[N];科技日报;2004年

3 周建伟;炎陵发现大面积高山沼泽湿地[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4 记者 李文峰 通讯员 张兴林 彭绍兴;炎陵发现万余亩高山沼泽湿地[N];湖南日报;2010年

5 张进林 陈国洲;长江源区沼泽湿地退化速度加快[N];中国矿业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殷尚清;让沼泽湿地重现活力[N];甘肃日报;2007年

7 记者 薛冬;中国沼泽湿地数据库首建成功[N];光明日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殷尚清;让沼泽湿地水流草长青[N];甘肃日报;2006年

9 钱荣 陈国洲;长江源区沼泽湿地退化严重[N];中国矿业报;2009年

10 特约记者 谭也平、通讯员 李明然;宣恩发现罕见高山森林沼泽湿地[N];湖北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满卫东;基于遥感和实测数据的大兴安岭沼泽湿地碳储量估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8年

2 宫超;改变碳输入对沼泽湿地碳排放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8年

3 黄石竹;环境变化对小兴安岭沼泽湿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4 邢伟;我国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碳累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7年

5 郝庆菊;三江平原沼泽土地利用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6 满秀玲;小兴安岭北部沼泽湿地植被特征与营养元素动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霍莉莉;沼泽湿地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及其稳定性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8 付波霖;基于多源遥感的沼泽湿地水文边界界定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7年

9 佘晨兴;闽江河口潮汐沼泽湿地土壤产甲烷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10 王春玲;三江平原全新世以来沼泽湿地古植被与古环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单;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D];吉林大学;2018年

2 胡畔;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碳储量估算[D];延边大学;2017年

3 吴江琪;尕海沼泽湿地不同积水对土壤物理特征和活性有机碳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4 刘建国;中国沼泽湿地数据库集成和网络系统开发[D];吉林大学;2004年

5 张功宝;小兴安岭退化沼泽湿地植被特征与恢复效果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6 刘凯;退化高寒沼泽湿地对刈割和补播的响应[D];青海大学;2017年

7 沈璇;四川若尔盖沼泽湿地可持续发展评价及政策建议[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陈重安;闽江河口沼泽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及其影响因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汉成;甘肃甘南高原沼泽湿地春季纤毛虫分类与物种多样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戴洋;若尔盖湿地的陆气相互作用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6年



本文编号:26484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484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1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