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石油烃降解菌降解性能、机理与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5 04:13
【摘要】:本文围绕Brevibacillus panacihumi W25和Gordonia alkanivorans W33两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开展了两菌石油降解性能、机理及其在钻井岩屑处置中的应用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为: 采用W25和W33以及两株菌混合降解1%的原油,经过9天的降解,W25的降解率达到83.10%,W33的降解率达到91.73%,W25与W33的混合菌的降解率为96.42%,且W25和W33都有较广的降解谱和长链烷烃降解能力,应用潜力较大。以多环芳烃菲为唯一底物时发现,W25不具有明显的多环芳烃降解能力,W33在12天内对多环芳烃的降解率为16.85%;两株菌混合后12天内对多环芳烃的降解率达到20.13%,显示两菌混合具有协同降解效应。W25、W33以及混合菌降解含菲的原油试验中,多环芳烃菲的降解率有很大的提升,达到了87.65%;多环芳烃的加入对烷烃的降解影响不大。总之,以W25和W33两菌初步构建的混菌降解体系的降解效果好于单菌体系,证明了两菌的协同作用,说明所构建的混菌降解体系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对W33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并对W25和W33的石油降解基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通过对W25所注释的基因进行分析,确定了7个参与石油烃降解的基因;通过对W33进行注释基因分析,确定了9个石油烃降解基因,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对这9个基因进行了验证。结合W25和W33的降解特点,从分子水平上初步分析了两株菌降解石油中的直链烷烃、支链烷烃、多环芳烃的机理。 为提高W25和W33实际应用能力,以获得最大生物量为目的,进行了摇瓶、5L发酵罐、20L发酵罐的扩大培养发酵条件优化,找到了提高两株菌发酵效率的最佳发酵条件,提升了发酵效率。 为验证初步构建的W25和W33混菌降解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以钻井岩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正交实验,考察了菌、肥料以及表面活性剂对堆肥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菌水平影响最大,其次是肥料。以实验室结果为指导,开展了中试规模的钻井岩屑生物堆肥处置实验,添加W25和W33菌剂,得到了较好的中试应用效果,73天的石油烃降解率达到了69.04%,而对照组的石油烃降解率仅为17.75%,证实两株菌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潜力。
【图文】:

微生物降解,石油烃,主要途径,石油成分


第一章 文献综述 运输过程。中长链烷烃难以被运输到胞内,但是被氧化成醇后这个过相对容易[88]。醇运输到胞内后经过醇脱氢酶、醛脱氢酶的连续脱氢,,脂肪酸通过 β 氧化进入三羧酸循环,最终被分解成 H2O 和 CO2或质。但石油成分复杂,不同菌种对不同底物的降解也不尽相同,,因此物微生物降解途径研究在很多方面仍有待深入。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论文,多环芳烃


图 1-2 论文技术路线Figure 1-2 Technical route of this paper(1) 以 Brevibacillus panacihumi W25 和 Gordonia alkanivorans W33 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株菌的原油降解谱分析、多环芳烃降解分析及原油与多环芳烃的混合底物降解分析,详细研究两株菌的石油烃降解特性。(2) 将 Brevibacillus panacihumi W25 和 Gordonia alkanivorans W33 两株菌混合,开展混合菌降解原油、多环芳烃及原油与多环芳烃混合底物的研究,验证株菌的协同关系。(3) 为了了解 Brevibacillus panacihumi W25 和 Gordonia alkanivorans W33的降解机理,对 Gordonia alkanivorans W33 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并对 Brevibacillus panacihumi W25 和 Gordonia alkanivorans W33 的石油降解基因进行分析,利用 Q-PCR 方法对 Gordonia alkanivorans W33的石油降解基因进行实验验证,从基因水平开展两株菌降解石油的机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洪杰;杨茹君;张传松;陆金仁;石晓勇;王修林;;东海赤潮频发区石油烃的季节分布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2007年05期

2 谭丽菊;张哲;王江涛;张文浩;;山东近海水体石油烃的分布特征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3 吕艳冰;;浅论石油烃的检测方法[J];科技资讯;2011年34期

4 梁爱萍;姜雪梅;柳瑞翠;刘伟;;有机-无机复合污染对扇贝积累石油烃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5 梁爱萍;马兆虎;姜雪梅;刘伟;柳瑞翠;;复合污染条件下石油烃在扇贝体内的积累状况[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12年03期

6 岳贵春;海湾与河流中石油烃降解的模拟研究[J];海洋科学;1990年06期

7 王修林,杨茹君,祝陈坚;石油烃污染物存在下旋链角毛藻生长的粒度效应初步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8 蔡文贵,林钦,贾晓平,甘居利,吕晓瑜,李纯厚;基于等级模型的考洲洋石油烃污染状况[J];生态学报;2005年10期

9 郑洲;缪锦来;;光镊拉曼光谱在南极细菌低温降解石油烃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4期

10 王江涛;赵卫红;李雪莲;李慧;;石油烃和营养盐的复合污染对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 Ⅰ.石油烃对海洋浮游植物吸收营养盐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蔡文贵;林钦;贾晓平;甘居利;吕晓瑜;李纯厚;;考洲洋养殖水域石油烃综合水平评价[A];中国水产学会第七届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04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朱云海;斯烈钢;尤仲杰;;宁波滩涂养殖贝类及环境中石油烃的残留[A];浙江省动物学会第十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叶新荣;史君贤;陈忠元;;应用气相色谱法分析石油降解细菌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上册)[C];2005年

4 吕福荣;熊德琪;刚猛;;石油烃分散液对马粪海胆体液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5 张倩茹;周启星;;石油烃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对沙蚕乙酰胆碱酯酶的毒性效应[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6 陈虹;陈硕;全燮;赵慧敏;赵雅芝;;石油烃的吸附行为及其对其他有机污染物吸附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继武 记者 张哲浩;中美学者发现一种“吃”油细菌[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荣;石油烃污染对僧帽牡蛎的氧化胁迫[D];厦门大学;2001年

2 刚锰;石油烃污染对海洋模式生物海胆的分子毒理效应及机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3 王新红;厦门附近海区多相介质中石油烃的组成特征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指示[D];厦门大学;2001年

4 陈宇;石油烃降解菌降解性能、机理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明遥;石油烃在包气带中迁移转化规律与数值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孙学娟;渤海石油烃污染扩散数值模拟及环境容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李茂毅;石油烃降解菌株的选育以及对石油中烃类物质降解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郑秀瑾;石油烃在海水/沉积物中的物理生物过程[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5 朱云海;宁波市滩涂养殖贝类农药残留与石油烃污染及其安全性评价[D];宁波大学;2012年

6 陈来琳;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及表面活性剂对其亲脂性和降解能力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白云;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8 王晶;沙蚕暴露于镉、铜和石油烃单一与复合污染的生态毒理学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9 张金亮;石油烃污染对马粪海胆的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49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49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1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