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热分离工艺及挥发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6 18:58
【摘要】: 垃圾焚烧飞灰因含有高浸出浓度的重金属被视为危险废物,必须经水泥固化、化学药剂稳定化、熔融固化、高温烧结等技术将重金属固化后方可填埋或资源再利用。从环境长期的安全性考虑,经这些方法处理后残留在飞灰产品中的重金属不但会对环境构成潜在的危害,而且也是一种金属资源的浪费。为此,本文充分利用飞灰中重金属在高温处理过程中易挥发这一特性,对飞灰中高含量的Pb、Cd、Cu、Zn等重金属进行高温热分离研究,重金属挥发物随烟气一起冷凝形成二次飞灰。经高温热分离技术处理后的飞灰可作为普通废物填埋或建筑原材料,而二次飞灰中的重金属含量较高,相当于一种特殊的重金属富矿,可作为冶金原料。 通过热分离工艺参数优化,确定了温度和时间为焚烧飞灰高温热处理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气氛和进气流量对重金属的挥发影响不显著。从重金属挥发效率和节能角度考虑,其最佳挥发温度和时间分别为1000℃和120min,此时重金属Pb的挥发率高达99.7%,Cd和Cu的挥发率达89.7%和77.9%,Zn仅为53.2%;若提高温度和延长热处理时间,可使Pb的最大挥发率接近100%,Cd、Cu分别高达98%和95%以上,而Zn也能达到90%以上。实验通过添加不同种类的氯制剂(CaCl2、MgCl2、AlCl3、FeCl3和NaCl)和“飞灰水洗预处理工艺”等研究方法,对重金属热分离的氯化反应机理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以氯制剂“平衡分压”和“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函数变”两种理论对氯化反应机理进行了解释。为了进一步验证氯化反应机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本文采用人工配灰模拟实验对氯化反应机理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模拟实验曲线与飞灰实验曲线非常拟合,从而验证了氯化反应机理的正确性。 在飞灰“热重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利用Friedman和Ozawa法对飞灰热重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并采用三步连串反应模型:A --(Fn)-- B --(Fn)-- C --(Fn)-- D对飞灰热力学进行模拟,得到模型v=kcn=Ae-E/RTcn;并在氯化反应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重金属热分离动力学模型C=Cg(1-e-kt/h)。二次飞灰理化特性分析表明:在宏观上,干燥的二次飞灰为黄褐色粉末,吸潮后逐渐形成粘稠浆状体,颜色由黄色渐变为天蓝色,随着水分的增加变为蓝绿色或浅绿色;在微观上(SEM),二次飞灰颗粒形状大小不一,多以不规则块状、棒状体居多,不规则形状的大颗粒表面上附着了一些形状各异的小颗粒。与原灰相比,二次飞灰中重金属Pb、Cu、Zn和Cd的含量大幅度提高,其中Pb的质量百分含量高达10%,是原灰的5倍;Cu和Zn的质量百分含量也高达5.7%和8.7%,与矿石的工业品位相近,说明二次飞灰可作为金属矿藏。物相分析表明二次飞灰中主要由Cl、Pb、Cu、Zn、K组成,占总量的98.1%,其中Cl约占了40%左右;二次飞灰中还存在大量金属氯化物,如PbCl2,这进一步验证了飞灰中重金属在高温热处理过程中主要以氯化物形式挥发的反应机理。 总之,飞灰中重金属的高温热分离是可行的,可解决传统的飞灰处理方法给环境造成的隐患问题。
【图文】:
扫描电镜下飞灰颗粒微观形态多种多样。图3-2 为飞灰颗粒的表面形貌,从形态特征方面可概括总结如下:a bcdfea,b-球形飞灰颗粒;c-不规则形状聚合体;d-絮状集合体;e-块状体;f-棒状集合体图 3-2 不同形状飞灰颗粒表面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SEM)Fig.3-2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of fly ash(1) 球形体(图 3-2a~b):颗粒为球状,表面附着碎屑颗粒,,其中图 3-2a- 31 -
这与文献[107]报道基本相符。3.1.3 飞灰颗粒的元素组成3.1.3.1 飞灰球形颗粒的元素组成 选择一球形飞灰颗粒表面部分区域,利用X-ray energy dispersive microanalysis 分析元素组成,结果如图 3-3(b)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X701
本文编号:2651717
【图文】:
扫描电镜下飞灰颗粒微观形态多种多样。图3-2 为飞灰颗粒的表面形貌,从形态特征方面可概括总结如下:a bcdfea,b-球形飞灰颗粒;c-不规则形状聚合体;d-絮状集合体;e-块状体;f-棒状集合体图 3-2 不同形状飞灰颗粒表面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SEM)Fig.3-2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of fly ash(1) 球形体(图 3-2a~b):颗粒为球状,表面附着碎屑颗粒,,其中图 3-2a- 31 -
这与文献[107]报道基本相符。3.1.3 飞灰颗粒的元素组成3.1.3.1 飞灰球形颗粒的元素组成 选择一球形飞灰颗粒表面部分区域,利用X-ray energy dispersive microanalysis 分析元素组成,结果如图 3-3(b)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X7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章骅,何品晶;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灰渣的资源化利用[J];环境卫生工程;2002年01期
2 席北斗;王琪;张晓萱;姜永海;;不同浸出毒性鉴别方法对垃圾焚烧飞灰浸出毒性鉴别的适宜性[J];环境科学研究;2005年S1期
3 何品晶,章骅,王正达,章灿钢;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污染特性[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8期
4 严建华,彭雯,李晓东,李建新,岑可法;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的浸出特性[J];燃料化学学报;2004年01期
5 陈彤,李晓东,严建华,陆胜勇,金余其,岑可法;垃圾焚烧炉飞灰中二VA英的分布特性[J];燃料化学学报;2004年01期
6 罗宇,石英;垃圾焚烧发电厂飞灰稳定化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热力发电;2004年02期
7 李建新;王永川;张美琴;严建华;池涌;;国内城市生活垃圾特性及其处理技术研究[J];热力发电;2006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春晖;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水洗—稳定化试验研究[D];东华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51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51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