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桑沟湾除草剂生态风险评估及其对海草的生态毒理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6 23:10
【摘要】:近几十年来除草剂的发明和使用大大节约了劳动力,在世界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其大量使用的同时,部分除草剂通过地上径流/地下水进入河口和浅海生态系统,威胁着非靶标植物——海草的健康。尤其是自上个世纪以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胁迫下海草床面积已严重衰退,因此除草剂对海草的威胁更加受到关注。为保护我国海草资源,本研究以桑沟湾为主要研究地点,对海草的生态功能——固碳、改善环境及提供食物来源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对桑沟湾的除草剂残留及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对比了残留浓度较高的除草剂阿特拉津和扑草净对4种海草的毒性作用,研究了阿特拉津长期暴露下,常见海草——鳗草(Zostera marina L.)的生理、有性繁殖及代谢的响应,并对高温下鳗草的代谢响应及高温和除草剂对鳗草的共同作用进行了探究。该工作将为我国海草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在管理浅海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上保护海草生态系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桑沟湾海草的生态功能评估对山东桑沟湾楮岛海区鳗草床的生物量、初级生产力和组织碳含量进行了调查研究,计算了其初级生产力固碳;对围堰池塘中鳗草区和裸露砂质底质区的温度、溶氧进行了比较测定,分析了刺参及其潜在食物源的同位素特征,并与邻近自然海域草场系统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楮岛海区鳗草生物量年度变化为313.5-769.3g DW·m~(-2);初级生产力年度内为2.0-6.4 g DW m~-22 d~(-1);总组织含碳量为35.5%;来自海草初级生产力的固碳贡献约为543.5 g C m~(-2)yr~(-1)。春夏季鳗草区底部温度比裸露砂质底质区温度低约0-0.33℃;50-100%的中高盖度下,海草区表层溶氧显著高于裸露底质区;混合模型的分析表明,其食物组成中来自鳗草碎屑的贡献最大,约为13-52%,高于底栖硅藻、悬浮颗粒有机物SPOM以及附着生物。而邻近的自然海区中,来自SPOM和褐藻海蒿子的食物贡献最大。本研究表明鳗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夏季池塘底部水温,增加水体溶氧,同时为刺参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2)桑沟湾除草剂生态风险评估对桑沟湾表层水及周边流域表层水中的除草剂阿特拉津残留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桑沟湾中有阿特拉津的残留,周边河流中除阿特拉津残留外还发现了扑草净的残留。阿特拉津在桑沟湾的平均残留浓度为106.3 ng l~(-1),分布趋势呈现出西南陆地沿岸高于湾内的趋势,环境中初级生产者面临的风险指数为0.081,但周边淡水流域中阿特拉津浓度较高,最高值可达489.1-701.2 ng l~(-1),风险熵为0.49-0.70。由于桑沟湾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海湾和海草分布的重要海湾,研究结果表明,需要防范阿特拉津和其他环境因子共同作用对初级生产者或养殖生物带来的威胁。3)特拉津和扑草净对桑沟湾四种海草的急性毒性比较以叶绿素荧光为主要指标测定桑沟湾及周边河流中检出的除草剂阿特拉津和扑草净的低、中、高(1μg l~(-1)、5μg l~(-1)和25μg l~(-1))浓度对四种常见海草:鳗草(Z.marina L.)、丛生鳗草(Z.caespitosa M.)、日本鳗草(Z.japonica Aschers.Graebn.)、红须根虾形藻(Phyllospadix iwatensis M.)的光合抑制。结果显示,浓度为1μg l~(-1)的扑草净和5μg l~(-1)的阿特拉津对日本鳗草产生了显著的光合抑制,抑制率约为7.54%-12.97%;鳗草、丛生鳗草和红须根虾形藻的扑草净和阿特拉津的显著作用浓度为5μg l~(-1),相同浓度下,扑草净的光合抑制较阿特拉津更强,同时,日本鳗草对除草剂的作用更为敏感。4)阿特拉津长期暴露下鳗草生理、有性繁殖及代谢的响应我们将处于有性繁殖过程中的鳗草暴露于阿特拉津(1,3和10μg l~(-1))中30天,对其光合生理、色素含量及生长进行了测定,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四级杆-飞行时间(Q-TOF)质谱联用技术对其代谢物质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3和10μg l~(-1)阿特拉津显著抑制光合效率(ΔF/F'm和Fv/Fm),但并不影响鳗草的有性繁殖能力(即子房数量)。阿特拉津的长期作用改变了鳗草组织氮含量和C:N比,降低了糖和三羧酸循环(TCA)中间产物的水平。这说明长期的阿特拉津暴露(10μg l~(-1))会降低能量供应并改变碳氮代谢。阿特拉津诱导了γ-氨基丁酸(GABA)和1-氨基环丙烷羧酸(ACC)含量的升高,它们可能共同/单独参与了代谢或信号转导过程。5)高温下鳗草的代谢响应及高温和阿特拉津对鳗草的共同作用研究表明30℃及以上的高温会影响鳗草的生长,我们将鳗草在高温下(32℃)进行短时间暴露,测定了以叶绿素荧光参数ΔF/F'm和Fv/Fm表征的光合作用变化,并利用气相色谱-时间飞行质谱(GC-TOF-MS)对其代谢组的变化进行分析;此外将鳗草在6个温度梯度下(15-32℃)暴露于3组(0,3和10μg l~(-1))浓度的阿特拉津中7天,在此期间使用荧光技术评估了鳗草光合效率的变化情况,测定了光合色素和叶片生长速率,并利用独立作用模型(IA)对高温和阿特拉津的共同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32℃的短期暴露下鳗草的光合生理和代谢发生了改变,高温抑制了光合作用,增强了呼吸作用;多数糖类和TCA循环的中间产物含量降低;高温还使得鳗草硬脂酸和亚油酸含量的降低。2):阿特拉津和30℃以上的温度都会抑制有效量子产量(ΔF/F'm)和最大产量(Fv/Fm)所表征的光系统II(PSII)的光合效率和能量转换潜力,高温(31℃和32℃)还降低了叶绿素含量,抑制了叶片的生长。独立作用模型的分析发现,光合作用抑制的实测值和预测值之间一致,表明高温和阿特拉津的共同作用比单一压力对鳗草的危害更大。
【图文】:

分布情况,取样点,碳汇,池塘


桑沟湾位于山东北部,湾内主要海草分布情况如图2.1 所示,集中在八河港海域与楮岛海域,八河港海域海草种类主要为鳗草和日本鳗草,其中鳗草为优势种;楮岛海域海草种类为鳗草、丛生鳗草和红纤维虾形草,其中以丛生鳗草和鳗草两种的生物量最大。海草固碳潜力的评估在楮岛海区鳗草自然分布区进行(E 122°34'04“,N37°02'32”)(图 2.1)。海草对环境的改善及提供食物源等生态功能的评估主要在自然分布区邻近的一处海参围堰池塘(37°02′06″N,122°32′46″E)(图 2.1)中进行。该池塘水深 0.8-1.8 m,经进排水口每天纳潮与外部海域进行水交换,池底为泥砂底质,同时有建池初所投石块,约覆盖池塘 10-20%的面积。自然生长起来的鳗草覆盖池塘的大部分面积,形成草场,据 Norris et al.(1997)及陈祖刚 等(2014)的方法,利用拍摄数码照片,,与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自动或半自动的植被盖度测量,计算得到该围堰池塘内鳗草平均覆盖度约 60%。图 2.1 鳗草床碳汇潜力评估取样点*与围堰池塘★取样点。田格状为海草床区域。Fig. 2.1 Sampling site for eelgrass bed carbon sink * in and eelgrass pond★ in SanggouBay. Grid area show the seagrass beds in the bay.2.2.2 桑沟湾海草床碳汇潜力评估实验方法对桑沟湾主要海草分布区——楮岛海域的鳗草初级生产力、生物量、附着生物量、鳗草组织碳含量进行了逐月调查,实验持续时间为 2010 年 5 月至 2011 年4 月。鳗草初级生产力采用扎孔标记法进行(Kentula and McIntire

砂质底,溶氧,盖度,差异显著


.5 不同盖度鳗草区(A:0-25%,B:~50%,C:75-100%)与邻近砂质底质层溶氧比较注:*表示与砂质底质区差异显著. 2.5 The bottom dissolved oxygen of different eelgrass coverageage and adjacentsandflat(A:0-25%,B:~50%,C:75-100%)Note: * mean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adjacent sandfla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17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聚海;;桑沟湾海水中磷的地球化学特征[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88年01期

2 尹相淳;;桑沟湾海水中氮的地球化学特征[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88年01期

3 孙耀,宋云利,崔毅,方建光;桑沟湾养殖海域无机氮营养盐的分布与行为[J];海洋水产研究;1996年02期

4 张为先;桑沟湾环境与水产资源关系探讨[J];黄渤海海洋;1990年04期

5 肖亚;桑沟湾如何再现丰饶[J];凿岩机械气动工具;1995年02期

6 王兴章,洪超;桑沟湾养殖业的现状及对策[J];海洋信息;1997年07期

7 刘赛;杨庶;杨茜;孙耀;;桑沟湾沉积碳库年汇入速率的长期变化及其区域性差异[J];海洋学报;2018年01期

8 车强;政府治污 百姓受益──荣成市政府治理桑沟湾污染成绩斐然[J];山东环境;1997年03期

9 ;山东荣成:野生白鹭栖息桑沟湾城市湿地[J];小城镇建设;2014年04期

10 毛兴华,杨小龙;桑沟湾浮游动物生产力及其转换效率[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尚;王丽;夏涛;邢建芬;;养殖对桑沟湾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评估[A];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杨庶;刘赛;杨茜;宋娴丽;孙耀;;桑沟湾养殖海域碳埋藏通量的长期记录[A];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13年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唐望;方建光;高亚平;邹建;吴桃;;桑沟湾常见温带海草的光合活性比较[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菲;杨红生;毛玉泽;周毅;;环境胁迫对桑沟湾栉孔扇贝及长牡蛎生理生态学特征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5年

5 齐占会;方建光;张继红;毛玉泽;蒋增杰;葛长字;;贝壳上污损生物的重量对栉孔扇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A];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齐占会;方建光;张继红;毛玉泽;蒋增杰;葛长字;;贝壳上污损生物的重量对栉孔扇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7 周毅;毛玉泽;杨红生;张福绥;;桑沟湾虾夷扇贝的生物沉积、耗氧率及氮磷排泄率的现场测定及其季节性变化特征[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5年

8 周毅;杨红生;毛玉泽;袁秀堂;张涛;刘鹰;张福绥;;桑沟湾栉孔扇贝生物沉积的现场测定[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9 张继红;王巍;蒋增杰;薛素艳;方建光;;桑沟湾夏季栉孔扇贝养殖笼内水质变化[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10 周毅;杨红生;毛玉泽;袁秀堂;文海翔;张涛;刘鹰;张福绥;;桑沟湾养殖海区双壳贝类生物沉积及呼吸排泄的现场测定[A];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金众;桑沟湾鲟鱼面临新冰情考验[N];中国渔业报;2011年

2 记者 荣启涵;规划用海 严格管海 修复护海[N];威海日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亚平;桑沟湾除草剂生态风险评估及其对海草的生态毒理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年

2 毛玉泽;桑沟湾滤食性贝类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态调控[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3 张朝晖;桑沟湾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张学雷;滤食性贝类与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养殖容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5 任黎华;桑沟湾筏式养殖长牡蛎及其主要滤食性附着生物固碳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6 史洁;物理过程对半封闭海湾养殖容量影响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刘学海;南黄海及养殖功能海域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齐占会;桑沟湾贝藻养殖区附着生物生态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9 徐娜;中国北方海区部分单胞藻的分离、培养及基因条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10 李瑞环;生态养殖活动下营养盐动力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达;桑沟湾溶存氧化亚氮的产生、分布和通量[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王晓敏;桑沟湾多营养级综合养殖模式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D];暨南大学;2017年

3 王晓丽;桑沟湾养殖水域颗粒态有机物迁移转化过程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4 姚永锋;桑沟湾海区刺参摄食与笼养的初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5 江双林;桑沟湾养殖海域生源要素在柱状沉积物中的分布及其生态学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武晋宣;桑沟湾养殖海域氮、磷收支及环境容量模型[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孙明爽;东、黄海及桑沟湾海域溶解甲烷的分布、释放和产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8 唐望;桑沟湾大叶藻生理生态学及草场恢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9 张小勇;黄、东海陆架沉积物中氮、磷的形态分布及与浮游植物的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张国玲;桑沟湾、浙闽沿岸铝的分布、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520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520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d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