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废水同步生物脱氮除硫特性与效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8 04:54
【摘要】: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大量高浓度氨氮和硫酸盐有机污染废水排入自然水体导致全球水污染日益严重,废水除氮和脱硫问题逐渐成为污水处理领域研究的热点。研究出一套高效的生物脱氮除硫技术,改善现有的水环境,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好氧硝化/厌氧硫酸盐还原-厌氧脱硫反硝化联合工艺应用于同步生物脱氮除硫:分别启动三种不同形式的反应器并对三个单元的运行影响因素、处理效能及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采用适合的操作参数优化运行各反应器;将独立稳定运行的三种反应器联合起来协调处理硫酸盐有机废水和氨氮废水,实现了氮、硫和碳的高效去除。 以高负荷富集方式成功启动容积为2.26L的好氧硝化反应器,溶解氧为0.7mg/L、pH值为8~9、温度为35oC、进水氨氮不大于600mg/L利于反应器内亚硝化效果的稳定,为了保证整体处理工艺的协调运行,调整并优化好氧硝化反应器,氨氮去除率和亚硝酸盐生成率分别达98.8%和64.2%。 用低负荷富集培养的方法成功启动容积为5.01L的厌氧硫酸盐还原生物膜反应器,进水pH值不小于7.5、水力停留时间为6.2~10.2h、进水硫酸盐为1500~1800mg/L、进水有机碳与硫酸盐之比大于0.45利于硫酸盐和有机碳的高效去除及出水高浓度硫化物的保持。优化运行厌氧硫酸盐还原反应器,硫酸盐和有机碳去除率分别达90.6%和87%,硫化物生成率可达91.5%。硫酸盐还原菌与产甲烷菌争夺共同的底物有机碳时,由于硫酸盐还原菌对有机碳有较高亲和力而在竞争中取胜。硫酸盐还原菌降解硫酸盐速率不符合Monod双曲饱和型曲线,而符合Hill变构模型的S型曲线。 以低负荷富集培养方式成功启动容积为3.52L的厌氧脱硫反硝化生物膜反应器,进水亚硝酸盐为20~80mgN/L、有机碳小于100mg/L、葡萄糖为碳源、硫化物为200~300mg/L、无机碳为100~150mg/L、水力停留时间为9.5~2.67h利于硫化物向单质硫的转化以及各种污染物质的高效去除。进水中有硫酸盐和氨氮会降低硫化物和硝酸盐的去除率。亚硝酸盐对电子供体的竞争力大于硝酸盐。根据调整后预处理反应器出水中各物质的比例,调整脱硫反硝化反应器的运行,硫化物、有机碳、亚硝酸盐及硝酸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9%、81.9%、99.9%和99.9%。 在兼养脱硫反硝化反应器中,硫化物和有机碳均以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作为电子供体,最终转化为单质硫、二氧化碳和氮气。单质硫转化为硫酸盐的速率低于硫化物转化为单质硫的速率,因此单质硫在反应器内累积。有机碳和硫化物共同将高浓度的亚硝酸盐还原为氮气,降低了硫化物和亚硝酸盐对微生物的抑制,使反应容易进行。反应器底部填料附着微生物量和种类多于顶部,填料外层微生物量和种类多于内层,底部外层丝状菌、球菌和短杆菌为优势菌种,底部内层杆菌为优势菌种,顶部外层以球菌为优势菌种,顶部内层以长杆菌为优势菌种。反应器内不同部位填料上附着大量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是脱硫反硝化反应器能够处理成分复杂的废水并取得较高污染物去除率的主要原因。 将好氧硝化反应器、厌氧硫酸盐还原反应器和厌氧脱硫反硝化反应器按照工艺流程连接,氨氮、硫酸盐及有机碳去除率分别为99.8%、91.5%和97.5%。对进出反应系统的氮、硫和碳元素进行物料平衡计算,检测原因和微生物同化作用造成的氮、硫和碳元素误差分别为3.3%、5.4%和3.8%。
【图文】:

工艺流程图,工艺流程,阶段,硫酸盐还原


2.1 实验设计与工艺流程2.1.1 工艺流程将同步脱氮除硫工艺分为 A、B、C 三个阶段:A 段,,好氧硝化阶段;B 段,厌氧硫酸盐还原阶段;C 段,厌氧脱硫反硝化阶段。在好氧硝化阶段,控制溶解氧量(DO)等影响参数,使反应器内的NH4+发生硝化反应,硝化产物以NO2-为主。在厌氧硫酸盐还原阶段,应用SRB将SO42-还原为S2-而不是H2S,并将有机物部分去除。在厌氧脱硫反硝化阶段,应用兼养脱硫反硝化微生物,以硫酸盐还原阶段出水中的S2-和TOC为电子供体,以硝化阶段出水中的NO2-和NO3-为电子受体,将S2-最终转化为S而非SO42-,将NO2-和NO3-还原为N2。实验工艺流程见图 2-1。硫酸盐有机废水

好氧,反应器,药品,厌氧


器单独运行阶段,为了优化整体工艺,使其取得较好对各种参数对每种反应器运行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反应器。进水用人工配水,自来水稀释分析纯药品提供进水内所需长所需其它微量元素,具体药品和用途见表 2-1。装置艺流程,整套联合工艺中运用三种不同形式的反应器应器、厌氧硫酸盐还原生物膜反应器和厌氧脱硫反硝氧硝化装置化阶段采用完全混合式曝气池,见图 2-2。溶解氧测定仪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美;孙晓明;芦阳;徐莉;陆红锋;;南海台西南盆地自生管状黄铁矿矿物学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示踪意义[J];矿床地质;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小倩;周爱国;刘存富;蔡鹤生;甘义群;余婷婷;刘运德;;额济纳盆地硫酸盐沉积物中δ~(17)O异常的发现[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家辉;商U_;陈光浩;;以甲烷为单一碳源的脱氮及硫酸盐还原[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3 冯东;陈多福;苏正;刘芊;;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微生物作用及冷泉碳酸盐岩的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江峰;彭国良;陈光浩;;烟气脱硫-生活污水厌氧处理联合工艺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5 李甲亮;田家怡;陆兆华;;造纸废水灌溉对芦苇湿地微生物的影响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6 栾锡武;;天然气水合物的上界面[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7 董均锋;薛成自;;水解酸化+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青霉素废水试验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8 王爱杰;陈川;任南琪;刘春爽;邓旭亮;;废水碳氮硫同步脱除新工艺及其功能微生物分析[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刘春莲;车平;石贵勇;Wolfgang Oschmann;谢叶彩;董艺辛;;广东三水盆地古近系土布心组黑色页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有机质堆积条件[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戴均;;碳酸盐与硫酸盐类对电瓷产品的危害[A];电工陶瓷第七次学术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 洪;洗涤剂甲醛超标严重[N];中国质量报;2006年

2 倪永华;铁管道腐蚀之谜揭开[N];科技日报;2004年

3 韦万春邋龙信标;广西局“厌氧菌活菌计数培养平板”获国家专利[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4 叶莲;防腐:军舰“保颜有术”[N];中国国防报;2010年

5 翟陆;火山喷发可导致全球变冷[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6 潘石;美绘出腐蚀油气管细菌基因组图谱[N];中国石化报;2004年

7 陈锋;北京部分商品房长期空置致自来水变质[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8 记者 滕艳;我国学者确定海域“可燃冰”成矿带上界面[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9 记者 王建高 通讯员 刘洋;我专家首次定义“可燃冰”成矿带上界面[N];科技日报;2009年

10 王建高 刘洋;天然气水合物成矿带上界面被首次定义[N];中国海洋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巍;废水同步生物脱氮除硫特性与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2 任红燕;油藏原位与实验室模拟系统中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吴自军;沉积物甲烷厌氧氧化—从珠江河口至南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4 郭夏丽;厌氧生物除磷技术的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刘春爽;有机废水同步脱硫脱氮组合工艺运行特性及关键影响因素[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高霏;二硝基二甲苯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罗莎莎;云贵高原湖泊近代沉积作用的Fe、Mn、S指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1年

8 王兴祖;氧化还原介体对光合细菌偶氮染料脱色的促进作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9 李烨;不同厌氧环境中四氯乙烯生物降解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罗根明;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微生物地质过程和C-N-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超;高效脱硫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杨军威;硫酸盐还原体系中EDTA的生物降解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旭东;提高供水生物安全的初步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王艳兴;球形红细菌硫酸盐活化酶复合体底物通道机理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5 丁敏;外源硫酸盐对武汉东湖沉积物磷的短期效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6 王静;硫酸盐对水稻土中异化铁还原过程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7 付朝臣;高硫酸盐核黄素生产废水处理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徐永波;废水生物脱氮除硫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武丽丽;生物—电解法处理含硫酸盐有机废水应用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沈其杰;两相厌氧工艺处理富含硫酸盐的高浓度制药废水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541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541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1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