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论文报道从海洋中分离到的一株聚磷菌的分离、鉴定、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除磷特性、菌体内多磷酸盐颗粒的研究、D-海因酶和核苷二磷酸激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为海水系统的生物除磷提供部分基础资料。 从黄海海域分离到聚磷菌Halomonas sp. YSR-3,菌体呈杆状,大小为3.5μm×1μm,革兰氏阴性,好氧生长,能运动。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菌体内有致密颗粒。经DAPI染色确定该致密颗粒是多磷酸盐,亦可称为异染粒、迂回体。16S rDNA鉴定结果表明,YSR-3与Halomonas属中的marine bacterium B5-7有较高的同源性,相似值99%。YSR-3的生理生化特性:对氯霉素和卡那霉素敏感;淀粉水解呈阳性;反硝化和几丁质降解呈阴性;能将葡萄糖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 对YSR-3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以海水2216培养基、24℃、180 rpm、pH 6.5的条件培养,更利于菌体生长和菌体内多磷酸盐的形成。 对YSR-3的除磷特性进行研究。无磷培养时,菌体不能生长;用磷酸钾盐作为磷源时,菌体生长较好,形成多磷酸盐的菌体比例较高;较适合YSR-3菌体生长和多磷酸盐形成的磷源是KH2PO4,较适磷浓度为1.5 mmol/L。pH的变化影响菌株的生长、多磷酸盐形成和除磷效果。pH值为5时,菌体的数量几乎不增加,体内多磷酸盐和培养基中磷含量变化不大;pH值为6、7和8时,菌体生长良好,95%以上的菌体内形成多磷酸盐,培养基中磷含量明显下降。YSR-3在不同培养基中除磷量和除磷率不同。在高磷培养基中除磷量为0.7 mmol/L(磷含量由1.84 mmol/L降到1.14 mmol/L),除磷率为37.5%;在低磷培养基中除磷量为0.02 mmol/L(磷含量由0.028 mmol/L降到0.008 mmol/L),除磷率为72.2%。 以海洋聚磷菌Halomonas sp. YSR-3的总DNA为模板,用PCR法扩增D-海因酶基因和核苷二磷酸激酶基因,将扩增片段克隆到pGM-T载体,转化E.coli TOP10菌株,经蓝白斑筛选、菌落PCR得到阳性克隆,测序后对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得到的D-海因酶基因序列长度为1510 bp,与Pseudomonas entomophilaL48的海因酶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为77%。翻译后的序列与Pseudomonas fluorescens Pf-5,Marinomonas sp. MED121,Burkholderia vietnamiensis G4的海因酶蛋白序列相似性分别为75%,73%,70%。得到的核苷二磷酸激酶基因序列长度为420bp,翻译后的序列与Loktanella vestfoldensis SKA53,Jannaschia sp. CCS1,Roseobacter sp. CCS2的核苷二磷酸激酶蛋白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9%,86%,85%。 聚磷菌能将外界环境中的磷吸收到体内,并以多磷酸盐的形式储存。多磷酸盐对于细胞的生存和生长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于多磷酸盐的形成过程以及过程调控还不是很清楚。在今后可以通过构建高效表达的重组菌,提高与除磷相关的酶的纯度及活性。同时可以将相关酶的基因进行突变,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以及酶的代谢以及功能结构等多方面进行基础研究,使聚磷菌在生物除磷中得到广泛应用。
【图文】:
白喉杆菌用美蓝或奈瑟氏染色(Neisserstain),菌体内深色颗粒为多磷酸盐

白喉杆菌用Albert染色,菌体内深色颗粒为多磷酸盐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X7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东野脉兴,樊竹青,张灼,夏学惠,田升平,周建民;滇池微生物解磷与聚磷作用的实验研究及磷的现代沉积与微生物成矿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3期
2 魏琛,张晚凉;废水除磷工艺中聚磷菌及其缺氧态下吸磷现象[J];重庆环境科学;2000年04期
3 贾晓燕;废水除磷技术的研究进展[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12期
4 曾江宁,曾淦宁,黄韦艮,郑平,周青松,陈全震,高爱根;赤潮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东海海洋;2004年02期
5 徐德强,黄静娟,张纪忠,范钦,,刘东来,彭伟,林弘;盐单胞菌属一新种的鉴定[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6 刘用场;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危害及防治[J];福建农业科技;2003年06期
7 成水平,吴振斌,况琪军;人工湿地植物研究[J];湖泊科学;2002年02期
8 姜永军,丁敏,丁磊;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因子及其污染途径研究[J];甘肃科技;2003年10期
9 田淑媛,王景峰,杨睿,郎铁柱,杨秀文;厌氧下的PHB和聚磷酸盐及其生化机理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0年07期
10 王建龙;核酸杂交技术用于废水处理的微生物学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罗宁;双泥生物反硝化吸磷脱氮系统工艺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2 郭夏丽;厌氧生物除磷技术的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丁彩娟;反硝化除磷系统基质转化和生物特性初探[D];重庆大学;2005年
2 高小平;反硝化除磷系统稳定运行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3 孙源;聚磷菌的分离和其微生物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
26556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55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