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内蒙古高原湖泊碳(氮、磷、硅)的地球化学特征

发布时间:2020-05-11 11:30
【摘要】: 湖泊碳循环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它以高分辨率沉积物敏感地记录着区域气候环境的变化历史。C、N、P、Si等生源要素在湖泊水-沉积物界面及其附近发生剧烈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并控制C、N、P、Si等在上覆水体和沉积物间的物质平衡、形态转化和沉积剖面分布。湖泊水-沉积物界面的碳通量和碳过程及其变化直接影响沉积物的碳源汇功能。沉积物是全球碳的重要源与汇,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碳形态及其变化对湖泊水-沉积物界面的碳通量及碳过程起关键控制作用,沉积物中碳形态是探讨碳循环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内蒙古高原湖泊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在我国湖泊湿地的整体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内蒙古高原西部湖泊中,以乌梁素海和岱海的富营养化类型及湖水盐度的差异性最为明显,是探讨富营养化类型和水平对湖泊水-沉积物界面碳通量和碳过程及碳的源/汇功能等影响机制的典型区域。然而,有关该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迄今尚属空白。 本文以碳形态研究为基础,以湖泊水-沉积物界面碳通量和碳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为主线,深入探讨了2个不同类型湖泊水-沉积物系统中碳形态分布的差异性,阐释了无机碳形态对2个湖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贡献,判识了2个湖泊沉积物的碳源/汇功能,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和进展。 1.开展了内蒙古高原西部湖泊水-沉积物界面DIC交换通量的模拟实验研究,判识了浅水草型和深水藻型等2个不同类型湖泊沉积物的碳源汇功能。该项研究成果对评价内蒙古高原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沉积物的碳源汇功能和强度,厘定内蒙古高原西部湖泊碳的时空分布格局等具有重要意义。 2.发现了恢复湖泊古环境古气候新的有效代用指标,拓展了古环境古气候恢复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利用陆源有机碳和形态无机碳成功恢复与重建了浅水草型和深水藻型等2个不同类型湖泊的古环境古气候。 3.对比总结了浅水草型和深水藻型等2个不同类型湖泊沉积物中无机碳形态分布的关键控制因子。研究发现,湖泊富营养化类型、湖泊初级生产力、C-N-P-Si的耦合作用、氮的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及水-沉积物界面的扰动等均是影响沉积物中无机碳形态分布及水-沉积物界面碳通量和过程的重要机制。 4.给出了浅水草型和深水藻型等2个不同类型湖泊沉积物中无机碳的主导形态,探讨了无机碳形态对湖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贡献及其差异性机制,阐释了无机碳形态对水-沉积物界面碳通量和碳过程及沉积物碳源/汇功能的控制作用机理。 5.利用BSi,结合湖泊水体营养状况及生产力水平,反演了浅水草型和深水藻型等2个不同类型湖泊的富营养化进程。 6.以无机碳形态研究为基础,紧密围绕湖泊水-沉积物界面碳源/汇功能及其转化机制这条主线,首次系统开展了内蒙古高原西部湖泊水-沉积物系统的碳循环研究,填补了该区湖泊碳循环研究的空白。 上述研究成果对厘定内蒙古高原湖泊碳源汇的时空分布格局,为干旱半干旱区湖泊沉积物碳源汇功能的研究提供借鉴,为与湿润区湖泊的对比研究积累基础资料,为湖泊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等均有重要意义。
【图文】:

空间分布,乌梁素海,空间分布,无机碳


DOCTOC图3.2乌梁素海上及水中破的空间分布(104娜川Fig.3.2Patterofhorizontaldis侧butionofDIC,TIC,DOCandTOCin场rLSHov“】yingwater乌梁素海西岸为上覆水中DIC、TIC、DOC和TOC的高值区,东岸则为低值区,DIC、TIC、DOC和ToC的空间分布格局相似(图3.2),反映无机碳和有机碳的同源性,揭示碳主要源西岸入湖补给水。西岸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主排干、八排干和九排干等3条干渠,含有机碳无机碳的河套灌区农田退水、上游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通过上述千渠入湖,恰与上搜水DIC、TIC、DOC和TOC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吻合。湖区西部和北部分布有大面积的芦苇,受大型挺水植物的阻碍,湖区西岸入湖的农田退水、上游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与东岸湖区水体充分混合;湖区东岸以雨季形成的地表径流为主要补给水源,,受降水和地形地势条件的影响,地表径流量小,流程短,水流急,携带的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受限。

形态分布,无机碳,乌梁素海,相和


乌梁素海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碳的形态分布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X524

【相似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昌伟;内蒙古高原湖泊碳(氮、磷、硅)的地球化学特征[D];内蒙古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583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583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a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