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区气溶胶颗粒挥发性及汽车尾气源谱特征研究
【图文】:
本研究采用稀释器来替代图 2.1 中热熔蚀器的活性炭吸附器部分,具体的仪器( 热 稀 释 器 , Thermodiluter , TDi) 连 接 见 图 2.2 ( 稀 释 器 部 分 引 自http://dekati.com/cms/dekati_diluter/operating_principle,当稀释器压力达到 0.2 MPa时,稀释比例为 1:8)。气溶胶颗粒通过通道 1(热稀释器)的加热管(驻留时间为1.8s,流速 5.6 L min-1),设置不同加热温度,加热后挥发产生挥发性气体和挥发后的颗粒,进入稀释器部分,利用干净干燥冷的空气对加热挥发后的气体和颗粒进行稀释,使颗粒温度降低并短时间内不与气体发生冷凝(此处干净干燥冷的空气由室内空气经过空气压缩机、干燥器、颗粒过滤器而产生,使用前需经 SPAMS 检测为无颗粒方可使用),最后进入 SPAMS 进行单个颗粒粒径和化学质谱信息的检测。SPAMS 的具体原理可参照文献(Li et al., 2012),简言之,颗粒物随着气流经临界小孔进入仪器内部真空,随后被空气动力学透镜聚焦形成准直颗粒束,经过两束连续的激光获得与粒径大小相关的信息,到达离子源中心处被脉冲激光电离,产生的正负离子经双极飞行时间质谱仪获得质谱信息。通过对比气溶胶颗粒经通道 2 与通道 1(两个通道具有相同长度的硅胶管)的粒径、颗粒数及质谱信息,可以获得气溶胶颗粒在不同温度下的挥发性。
图 5.1 珠江隧道采样点示意图Figure 5.1. Sampling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Zhujiang Tunnel.2. 样品采集汽车尾气 PM2.5样品在 2013 年 8 月 10 日至 14 日被采集。采样点位于广州市的珠江隧道,,它有两个孔,每个孔有三车道,如图 5.1 显示。两个大流量 PM2.5的采样器放置在进出口 75m 处。采样期间汽车的速度为 18-45 km h-1,平均速度为 33.4 km h-1。采样器的流速为 1.13 m3min 1。采样膜为石英纤维滤膜(QFFs,20.3 cm×25.4 cm,Whatman)。同时也采集了场地空白样品,将采样膜放入采样器中,不开泵 5 分钟,将膜取出。样品用铝箔包好储存在 40°C 的冰箱中,待分析。记录气象参数,如温度、湿度、大气压等。一个摄像机放置在出口处,以记录采样期间通过的车辆,然后将这些车辆分为三类,柴油车(DV):重型卡车、轻型卡车和大客车;汽油车(GV):小型汽车和摩托车;液化石油气车(LPGV):公交巴士和出租车。平均的交通密度为 1797 辆汽车每小时,其中 DV、GV、LPGV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513;X73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刚;植物产生的异戊二烯可在大气中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J];中国环境科学;2004年03期
2 胡睿,方黎,郑海洋,朱元,张玉莹,孔祥和,周留柱,顾学军,张为俊,鲍健,熊鲁源;若干芳香族化合物气溶胶单粒子的在线测量[J];量子电子学报;2005年03期
3 赵海波;郑楚光;;水滴清除气溶胶过程的随机算法和数值模拟[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6年10期
4 徐建中;孙俊英;秦大河;任贾文;王晓香;;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沿线气溶胶可溶性离子分布特征和来源[J];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9期
5 汪午;王省良;李黎;张东平;王扬君;盛国英;傅家谟;;天然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研究进展[J];地球化学;2008年01期
6 吕子峰;郝吉明;李俊华;武山;;硫酸钙及硫酸铵气溶胶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影响[J];化学学报;2008年04期
7 汪建君;陈立奇;杨绪林;;南极中山站站区上空气溶胶金属成分特征研究[J];极地研究;2009年01期
8 崔文岭;郭瑞;张浩;;亚洲沙尘由蒙古戈壁向长江三角洲的传输及其与污染气溶胶的混合特征[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9 丁珏;李家骅;翁培奋;;浓雾天气气溶胶颗粒物的输运和转化特性[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施孝增;吴家正;李曹县;鄢庆春;;室内气溶胶颗粒物沉积特性的实验研究[J];洁净与空调技术;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军;张旭;;室内气溶胶稀疏颗粒相动力学判定依据[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霞;杨青;吴彦;;乌鲁木齐地区雨雪对气溶胶湿清除能力的比较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大气气溶胶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分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亚强;张小曳;曹军骥;王丹;;中国西北粉尘源区气溶胶中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源区示踪意义[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4 张兴赢;庄国顺;陈建民;吴洪波;王晓;薛华欣;;二氧化硫在矿物气溶胶颗粒物表面的复相反应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5 于军营;仝海杰;张韫宏;;丙三醇/氯化钠/水混合气溶胶的结构随湿度变化的红外光谱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杨红龙;李磊;卢超;陈星登;刘爱明;;深圳城市气溶胶物理光学特性的观测研究[A];城市气象论坛(2012年)·城市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12年
7 刘畅;刘永春;马庆鑫;马金珠;贺泓;楚碧武;李俊华;郝吉明;;矿质气溶胶颗粒的在线制备及其在烟雾箱研究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8 宗鹏程;魏晓奕;;不同混合方案对气溶胶辐射特性的影响[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孙玉稳;董晓波;齐作辉;姜岩;赵志军;;不同天气条件下石家庄市区气溶胶分布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10 李家骅;丁珏;翁培奋;刘丽颖;;雾霾天气气溶胶颗粒物动力学特性的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福州肺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 翁恒;盐气溶胶吸入治疗呼吸道疾病[N];健康报;2009年
2 采访人 本报记者 贾敏;气溶胶的“冷暖面孔”[N];中国气象报;2013年
3 汪安璞;寻找控制污染的利器[N];科技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姬钢;空气除菌消毒设备蜂拥入市[N];中国环境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黎;天然源二次气溶胶组成、分布以及来源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2 康辉;生物成因气溶胶的时空特征、来源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许万智;北京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与辐射效应的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4 马良;气溶胶颗粒逆排旋流去除原理与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5 冯业荣;珠江三角洲气溶胶污染的机理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山大学;2006年
6 黄忠伟;气溶胶物理光学特性的激光雷达遥感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张光学;燃煤飞灰气溶胶声波团聚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刘筱红;气溶胶中烃类化合物的同位素测定及其用于源解析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9 周强;有机/无机混合气溶胶吸湿性的拉曼光谱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10 刘俊杰;高效纤维滤料最易透过粒径计数效率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辉;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2 陈超;西安市春季大气碳气溶胶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3 张丽薇;气溶胶颗粒在矩形风管系统中沉降特性的实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4 黄雄风;典型大城市大气中有机胺的特性、来源及其对二次气溶胶的可能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5 孙琳;紫外光氧化反应硫酸气溶胶二次粒子的形成与增长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1年
6 王莹;人为气溶胶对东亚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7 肖林;基于光纤光谱仪的气溶胶光谱特征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8 罗凯;基于卫星遥感的东亚气溶胶特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明月;空调房间人体气溶胶颗粒污染物运动规律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年
10 王娉;华北地区碳气溶胶排放源状况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本文编号:2658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58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