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岷江上游是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已危及到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并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开展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流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岷江上游包括汶川、理县、茂县、松潘、黑水五县,幅员总面积为25426.875平方公里,地域差异明显。但该区域是以干旱河谷为基带的一类较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增加、水土流失严重,森林退缩、生态功能降低,干旱河谷逐步扩展、自然灾害频繁,河流年径流量呈减少趋势、水文变化加剧,草场退化与荒漠化严重。生态脆弱性的主要成因是以气候条件、地质地貌条件为基底的原生脆弱性,加上人为活动的胁迫性影响而导致的次生脆弱性交互作用的结果。本文调查分析了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形成因素,对区域气候、森林、人类活动、人口变化、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 为了研究该区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的发生机制和变化规律,为寻求恢复与重建的方法奠定基础,论文选取了20个影响因子、25个样本年共2500个数据,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发生机制及驱动力进行研究,初步确定了影响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六大驱动因子,即水土流失状况、产业结构水平状况、土地利用状况、投资水平与结构状况、人口承载状祝。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时间演替表明,1985年以前由于结构脆弱和胁迫脆弱的共同作用,岷江上游脆弱度呈不断恶化的趋势,1985年以后 由于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人类活动受到限制,胁迫脆弱度明显下降, 主要受结构脆弱性的延续影响,综合脆弱性也出现较稳定的状况。论文分析 了眠江上游脆弱性的空间分布格局,表明脆弱度由以干旱河谷为中心的区域 向南北方向减弱。因此,山民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是自然与人为共 同作用的结果,而以自然作用为主,而人类可以通过政策制度、调整产业结 构缓解生态环境脆弱性。 眠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的综合评价属于模式识别问题,本文结合模糊评价 结果,创造性地运用在模式识别中有广泛应用的、迅速发展的人工神经网络 和投影寻踪技术,对眠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较全面的定量分析和评 价,其结果均高度一致地表明,崛江上游生态环境处于高度脆弱状态,尤其 是干燥度指数、蒸发系数、草场退化及荒漠化率、森林覆盖率等结构脆弱性 指标明显恶化,严重制约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和人类活动强度。论文据此有 针对性地提出眠江上游地区恢复重建的原则及措施,主要包括:退耕还林还 草、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强干旱河 谷治理,解决超载过牧、草原退化问题,减少人为性水土流失和山地灾害,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居聚落分布、合理安排劳动力,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统一的环境管理机构进行科学管理等。 论文对眠江上游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研究结论与眠江上 游生态脆弱性的发生发展过程具有一致性,提出的影响因子和脆弱生态环境 的恢复重建措施等为该区域制定合理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促进区域可持续 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健询:山民江上游生态脆弱性形成机制演变规律恢复与重建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X826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谢霞;王宏卫;塔西甫拉提·特依拜;;艾比湖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估与保护[J];新疆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2 万星;周建中;丁晶;姚建;;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的集对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利;北京典型山地森林生态脆弱性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刘铁冬;四川省杂谷脑河流域景观格局与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万星;水电科学中若干新方法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那伟;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谢霞;艾比湖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价遥感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磊;陕西秦岭山地生态脆弱性评价[D];西北大学;2011年
2 张丽君;岷江上游植被的GAP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3 谭媛;RS和GIS支持下景区生态脆弱性研究及旅游资源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4 李翠菊;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测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樊宏烨;企业脆弱性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额冬梅;岷江上游干旱河谷5种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耗水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7 艾合麦提·吾买尔;人类活动驱动下于田绿洲生态环境演变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8 潘争伟;区域水环境系统脆弱性评价的集对分析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钱贞兵;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及案例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孙倩;祁连山东段景观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
26610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61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