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通气—微生物降解耦合修复现场石油烃污染土壤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3 05:40
【摘要】: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费用低、处理效果好、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可用于被石油烃、重金属等污染物污染的土壤治理,但该技术存在修复周期长和特定高效降解菌难以获得等不利因素。土壤通气(Soil Venting,SV)技术是用于修复不饱和区域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新兴修复技术,该技术包括土壤气相抽提(Soil Vapor Extraction,SVE)及其衍生技术如生物通风技术(Bioventing,BV)等,土壤通气技术对于土壤渗透性要求较高并且后期存在拖尾效应。实际修复工程中单一修复技术往往不能解决土壤的石油烃污染问题,因此对土壤通气(SVE/BV)-微生物降解耦合修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对来自辽河油田污泥和天津开发区某现场被轻质油污染的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了筛选、分离,得到了四株能够对原油和轻质油降解的高效微生物菌株,并确定了优势菌种适宜的生长条件。同时对石油降解菌株固定化载体的选择进行研究,综合考虑载体的吸菌量、持水能力及密度等特性,确定了实验条件下固态菌剂的最佳载体。 以天津开发区现场具有代表性的粘性土壤-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砂为研究对象,通过吸附平衡实验和原油降解实验探讨了该类型土壤对原油的吸附性能以及高效石油降解菌对该土壤中原油的降解规律。通过吸附实验确定吸附常数等参数,探讨原油在土壤中的吸附机理。采用生物泥浆法考察了原油在现场粘性土壤中的降解规律,并且对一级降解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改进。本文同时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原油降解的影响,发现鼠李糖脂在降解初期能明显促进土壤中原油的降解。 基于高效石油降解菌剂的自然通风技术在辽河油田的应用研究中,采用土壤自然通风(辅助以定期深翻)-微生物降解的异位修复方法,验证了添加微生物菌剂在油田油泥中的应用效果,该固态菌剂对土壤中原油的降解效果明显优于自然降解。现场试验条件下,微生物生长相对生长缓慢,仍符合一级生长动力学,但没有明显的延迟期及对数生长期等阶段。 在天津开发区某轻质油污染场地建立原位修复试验体系,系统地研究了挥发性石油烃的土壤通气(SVE/BV)-微生物降解耦合修复的机理。单井稳态抽气试验,确定了SVE/BV过程的气相压力分布、不饱和区域土壤(粘性土壤)的空气渗透率、压力影响半径等重要参数。现场优势土著微生物(细菌)的原位自然驯化阶段(1~140天),考察了土壤含水量、 pH值以及土壤环境温度等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现场条件下,土壤中挥发性石油烃(异辛烷)的去除经历了105天,以土壤通气开始时间为节点,划分为单纯微生物降解(33~132天)和土壤通气(SVE/BV)-微生物降解耦合过程(133~138天)两个阶段。通过单纯微生物降解试验,获得了生物降解动力学模型参数;通过单井稳态土壤通气试验研究了抽提尾气中的污染物去除机制,尾气中的异辛烷的去除符合幂函数关系。顶空法测定土壤固相中污染物(异辛烷)的初始质量百分比含量为0.30%,单纯生物降解阶段污染物的去除率为63.33%,而土壤通气(SVE/BV)-微生物降解耦合修复过程污染物的去除率达到了72.73%。现场试验证明采用土壤通气(SVE/BV)-微生物降解耦合修复技术,可有效去除不饱和区域土壤中的挥发性石油烃。 在对土壤通气的气相流动方程和石油烃污染土壤微生物降解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挥发性石油烃的土壤通气(SVE/BV)-微生物降解耦合修复传质模型,并对单井抽气系统的稳态流场下的传质模型进行了求解。模拟污染物(异辛烷)去除的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数据基本吻合,说明本文提出的数学模型能够对现场土壤通气-微生物修复过程进行正确预测。 本文研究成果,特别是挥发性石油烃的原位土壤通气(SVE/BV)-微生物降解耦合修复的试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可作为土壤修复中试或现场修复的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
【图文】:
2.1 石油烃污染物在土壤不饱和区域运移基本规律2.1.1 土壤不饱和区域石油烃污染物运移物理模型通过如图2-1所示由于地下储油罐或输送管道泄漏石油产品而使土壤和地下水受到污染的例子,来分析石油烃污染物在土壤不饱和区域(渗流区或包气带)的基本运移规律。
后放入 30℃恒温冷冻摇床,摇匀 2 h 后取出,静置 30 m过平板计数法考察 10 d 内土壤中初始微生物数量及菌落中细菌采用 LB 培养基、霉菌采用察氏培养基、放线菌采养基的组成见附录一。好的土壤样品上层清液稀释为 10、102、103、104倍四个土壤溶液稀释液 0.1 mL,用耙子将其均匀地涂布在固态放入培养箱培养。培养箱温度设定为 30℃。以上操作均土壤中土著微生物种类分析通气和微生物现场修复试验之前,本节首先考察挥发性石生物的初始状态,并以此做为本底值。实验中所使用的实见 3.1 节。微生物筛选和分离流程(24 h)如图 3-9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53
本文编号:2661487
【图文】:
2.1 石油烃污染物在土壤不饱和区域运移基本规律2.1.1 土壤不饱和区域石油烃污染物运移物理模型通过如图2-1所示由于地下储油罐或输送管道泄漏石油产品而使土壤和地下水受到污染的例子,来分析石油烃污染物在土壤不饱和区域(渗流区或包气带)的基本运移规律。
后放入 30℃恒温冷冻摇床,摇匀 2 h 后取出,静置 30 m过平板计数法考察 10 d 内土壤中初始微生物数量及菌落中细菌采用 LB 培养基、霉菌采用察氏培养基、放线菌采养基的组成见附录一。好的土壤样品上层清液稀释为 10、102、103、104倍四个土壤溶液稀释液 0.1 mL,用耙子将其均匀地涂布在固态放入培养箱培养。培养箱温度设定为 30℃。以上操作均土壤中土著微生物种类分析通气和微生物现场修复试验之前,本节首先考察挥发性石生物的初始状态,并以此做为本底值。实验中所使用的实见 3.1 节。微生物筛选和分离流程(24 h)如图 3-9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远扬;;石油污染生化治理的进展[J];国外环境科学技术;1993年03期
2 孟庆云,张鹏;MC-109菌株对石油污染土壤中原油降解的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3 顾传辉,陈桂珠;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2期
4 李希明,向兰,柯家骏;微生物降解含油废水——微生物降解耗氧速率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1998年01期
5 李海龙,焦赳赳;海潮引起的滨海地区包气带气压周期性变化的数值模拟[J];地球科学;2003年05期
6 齐永强,王红旗,刘敬奇;土壤石油微生物降解影响因子的正交实验分析[J];地球学报;2003年03期
7 李晔,陈新才,王焰新;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最佳生态条件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年04期
8 宋新山;吴应玲;陈栋;;基于MATLAB的对流弥散方程的不稳定源解[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11期
9 王青海;郑军芳;贾海红;刘伟;;阻滞系数及其测试方法分析[J];辐射防护;2008年04期
10 汪嵘,赵颖怡,张云开,韦宇拓,林莹;高密度培养基因工程菌的条件优化[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薛强;石油污染物在地下环境系统中运移的多相流模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卢丽丽;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61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61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