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进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5 02:51
【摘要】:中国碳排放强度减排承诺既是出于对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体现中国由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逐步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决心,也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对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使命与担当。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在资源禀赋、历史渊源、政策导向以及功能区定位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制定公平、高效的减排政策,对于协调区域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具有重要作用。而这依赖于对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及其驱动机制的科学认识。鉴于此,本研究运用碳排放演进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立足于地理空间载体,全面解构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机理,通过时空数据建模方法揭示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一般规律,明晰主要影响因素对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驱动机制,找到促进经济低碳转型的可行路径,防止或减少高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锁定,提出区域碳排放强度减排的政策组合体系与实施方法,破解碳减排的路径依赖困境,提高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绩效,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为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制定科学的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政策和构建激励相容的碳排放约束体系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为:(1)在测算1997-2016年中国碳排放强度空间面板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与ArcGIS技术分析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差异及其来源。(2)基于探索性时空分析方法测算出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关联性,借助时态地理信息系统(TGIS)、GeoDA等软件分析技术精准刻画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过程。(3)检验中国30个省区碳排放强度的异质性收敛,检验各分异区域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倒“U”型关系的存在性,进一步构建分异区域碳排放强度的Markov概率矩阵,揭示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机理。(4)构建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STIRPAT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与分位数回归模型,检验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时空溢出性,进一步揭示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深层次原因。(5)通过构造各驱动因素的分位响应类型与碳排放强度时空跃迁类型的嵌套矩阵,揭示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多维因素耦合驱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碳排放强度减排的政策组合体系与实施方法。本文的主要结论为:(1)中国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各省区碳排放强度长期演进中具有收敛的态势。按照五大区域划分标准,应格外重视缩小京津冀经济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包含省区间的碳排放强度差异。(2)中央政府应该关注到中国各省区碳排放强度收敛的路径差异,考虑空间相关性后,五种分异区域碳排放强度EKC的假设成立。中国碳排放强度整体上仍处于EKC曲线左侧的上升阶段,19个省区将成为中国2030年碳排放总量达峰目标的关键治理区域。(3)中国碳排放强度具有一定的空间锁定或路径依赖特征;中国低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集聚进一步增强,呈现出逐渐优化的态势。高碳排放强度集聚区的辐射作用要远高于低碳排放强度集聚区,碳排放强度较高的地区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4)政府需要在考察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溢出性的基础上,结合各驱动因素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动影响的阶段性特征,突破各影响因素对地区碳排放强度减排驱动作用的“临界效应”,进而从根本上改变该地区要素制约所产生的高碳排放强度“空间锁定”的困境,在预定期限内实现碳排放强度的下降。(5)重视各省区之间的经济关联,考虑以分布式系统架构为基础,融合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网络分布式处理技术,构建基于Web浏览器的碳排放预警决策GIS系统。根据地理分布信息反馈实现分区域有重点的碳排放监控及应急管理,进而更加有效地提高碳排放预警决策系统的预警决策效率。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为:(1)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将区域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进看成一个复杂适应系统,从系统的“集聚-分异-跃迁-驱动机制-治理模式”的逻辑关系出发,分析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时空分异与时空跃迁交互作用的要素之间的关联方式。从时空交互的角度阐明中国省际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关联及其演进过程,通过异质性收敛、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分异及其跃迁的涌现规律,运用时空跃迁矩阵及分位数回归嵌套方法探究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驱动机制,为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索提供新的研究方法。(2)将时空效应纳入分析框架,通过检验中国30个省区碳排放强度的异质性收敛,各区域满足“EKC环境拐点”的同质性研究假设要求,从而形成碳排放强度EKC曲线的检验和拐点阈值的判断,化解碳排放EKC研究中的“异质性难题”。(3)将空间地理思想融入实证模型,分析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时空溢出性,探究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多维因素耦合驱动机制,提出区域碳排放强度减排的政策组合体系与实施方法,破解高碳排放的“空间锁定”困境。
【图文】:

框架图,碳排放强度,框架图,时空演进


现状分析第六章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异质性收敛研究第四章 基于时空分布的中国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分析第五章 基于ESTDA的中国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关联分析收敛类型 收敛区域 EKC 检验收敛区域 Markov 稳态预测碳排放强度的变动状况分析 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状况分析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分析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测算量第三章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测度及时空分布分析空间差异的测度空间差异的分解全局空间关联 局部空间关联第七章 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影响因素研究时空集聚 时空跃迁

碳排放强度,时空分布,情况,排放强度


2004年 2008年2012年 2016年图3.6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情况图3.6是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情况。由图3.6可知,,高碳排放强度区域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省区,属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省区;而低碳排放强度区域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福建等沿海省区,位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3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祥琬;杨波;刘晓龙;王振海;易建;;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及碳排放解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12期

2 张友国;;碳排放视角下的区域间贸易模式:污染避难所与要素禀赋[J];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08期

3 吴玉鸣;;中国省域碳排放异质性趋同及其决定因素研究——基于变参数面板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年08期

4 高大伟;;中国科技创新与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07期

5 付云鹏;马树才;宋琪;;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的空间计量分析[J];统计研究;2015年06期

6 肖皓;杨佳衡;乔晗;;需求侧全球碳排放强度的度量及分解[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年07期

7 李新;王海滨;陈朝镇;刘泉;于晓菡;;中国电力能源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及省际间差异性[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年01期

8 胡宗义;唐李伟;苏静;;省域碳排放强度的收敛性与动态演进[J];资源科学;2015年01期

9 冯宗宪;陈志伟;;区域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趋势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01期

10 邹庆;陈迅;吕俊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型分析与计量检验[J];科研管理;2014年12期



本文编号:2664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64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0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