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川滇农牧交错带景观格局与生态脆弱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0-05-17 14:12
【摘要】: 川滇农牧交错带作为我国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在我国区域生态安全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但是由于农牧交错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再加上长期以来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对其带来的干扰,该区域不但未能有效发挥生态屏障的功能,相反成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区域,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进一步损害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该区的经济活动日趋频繁,贫困与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使本区的生态脆弱程度正在进一步加剧,,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论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川滇农牧交错带作为研究区域,开展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价研究,以期为研究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建议。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针对以往研究中对川滇农牧交错带地理位置和分布范围存在较大分歧的问题,在详细分析川滇地区的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条件对农牧业生产及其布局的影响上,以农业气候指标为主、结合农业经济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对川滇农牧交错带进行了地理界定;并综述了该区内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2)论文基于RS\GIS技术,利用研究区1988年、1995年和2000年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方法和景观格局方法,分析了川滇农牧交错带的景观格局特征、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虽然地广人稀,但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资源开发依然导致了天然林、高覆盖草地、湿地等高生态功能组分的数量减少,加剧了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生态系统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区域整体生态服务功能下降;同时,文中探讨了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自然因素中海拔和坡度对于该区内部景观格局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性作用,人为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和畜牧业发展强度是影响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3)论文重点研究了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首次提出用生态敏感度、生态弹性度和生态压力度三个基本指数作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基本判定指标,构建了多目标多层次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提出了以综合指数方法、层次分析法和RS\GIS相结合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计算过程简单,对于省级、地市级和县级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有较好的适用性;同时,文中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真正意义在于给出了一个评价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思路,具体应用时,可根据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选择不同的环境影响因子、权重及评分等级。基于该方法,论文完成了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的案例分析,评价结果明确了川滇农牧交错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现状和导致脆弱性发生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符合区域的实际情况。 本文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两重意义,一方面可以为他人进行脆弱生态环境和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另一方面,研究结果可以为研究区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和维护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现实意义。
【图文】:

示意图,地理位置,学者,示意图


即以耕地:草地:林地为1:0.5:1.5的比例,提取出中国农牧交错带,其结果中南方的农牧交错带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也未涉及西南川滇地区的农牧交错地区(见图2一1)。可见,迄今为止,有关文献对西南地区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确切的分布范围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示意图,欧亚大陆,略图,川滇


八轰凡引自杨建平(2005)引自邹亚荣(2003)图2一l不同学者研究中关于我国农牧交错带的地理位置示意图Fig.2一 1SketchmapoftheFarming一 PastoralzoneloeationinChinaeitedfromdifferentscholar, 5researchPaper2.3川滇农牧交错带范围界定的主要思路尽管对于川滇农牧交错带的分布范围还存在很大的分歧,但在事实上,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过渡地带的川西滇北区确实存在着一条明显的、被称之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X820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焱序;任志远;李春越;;秦岭山区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服务价值响应研究——以商洛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3期

2 钟晓娟;孙保平;赵岩;李锦荣;周湘山;王引乾;邱一丹;冯磊;;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云南省生态脆弱性评价[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铁冬;四川省杂谷脑河流域景观格局与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万高娃;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立成;呼伦贝尔森林—草原生态交错区景观格局时空动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3 原雪丽;农民工“融城”对内蒙古东部农牧交错带人地关系协调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4 夏福瑞;基于RS和GIS的自贡市长山盐矿区生态环境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关灵;蓄水保墒措施对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人工幼林生长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6 伍维翰;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有机碳特征[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686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686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9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