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土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解吸特性及其迁移修复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7 18:34
【摘要】: 重金属污染土非常普遍,危害性大,有必要开展重金属离子在典型土中的归宿、迁移特性与修复的研究。本文以室内试验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多种因素(离子浓度、pH、温度、土水比等)影响下四种重金属离子(Cd、Cu、Pb、Zn)在两种典型土(高岭土和Q_4黄土)中的吸附、解吸特性及其机理;提出了一套基于质量浓度的运移参数反演新方法;新定义了基于解吸过程的解吸附分配系数,相应提出了解吸等温线的分析方法;发展了可模拟污染土修复过程的试验方法与理论模型,获得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 1)重金属离子在土壤上的吸附受离子类型、土质、平衡时间、pH、土水比的共同影响;黄土中方解石成分对Pb(Ⅱ)、Cu(Ⅱ)的吸附具有重要贡献,而对Zn(Ⅱ)、Cd(Ⅱ)的吸附作用甚微;首次发现黄土中粉质石英可吸附Pb(Ⅱ)、Cd(Ⅱ)、Zn(Ⅱ);高岭石、针铁矿等粘土矿物会产生表面络合型吸附。 2)试验验证并表征了解吸滞回特性和络合物在土中再吸附的现象,发现其与离子类型、离子的初始浓度、土壤质地、解吸方法等密切相关。提出的基于解吸过程的解吸附分配系数可考虑离子初始浓度和解吸方法,优于现有方法。 3)建立了基于土中污染物总质量浓度的运移参数反演新方法,并编制了反分析程序;通过对已有文献数据及本文土柱试验结果的整理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此方法具有概念清晰、测试简便、结果稳定的特点。 4)一维土柱扩散试验表明黄土阻滞Pb(Ⅱ)、Cd(Ⅱ)的能力明显优于高岭土,污染物在土中的有效扩散系数随离子半径增加而减小:Pb(Ⅱ)<Cd(Ⅱ)<Zn(Ⅱ);土柱法反演所得的K_d明显小于Batch法的结果;建议用土柱法测定运移参数。 5)采用衰变型运移理并对络合物运移过程进行简化,建立了可模拟修复过程的理论模型,并在试验结果分析中得到验证;土柱解吸试验表明络合剂NTA可极大提高冲洗法对重金属污染土的修复能力,且对Cd(Ⅱ)的解吸效果好于Pb(Ⅱ),对污染高岭土的修复效果明显好于黄土,有望应用于污染场地的冲洗法修复之中。
【图文】:

居民区,粉尘,土壤污染


污染区雨水中的砷含量高达265召g几,超过墨西哥饮用水质量标准(5伽g/L)5倍,另有一处水池中的砷含量高达 >5900陀几,超标100倍之多。地表径流和采矿粉尘的大气传播是污染物扩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图1.1),并导致矿区31%儿童的血铅含量>10林g/L,28%儿童小便中砷含量>loo林留g,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图1.1矿区粉尘被风吹向居民区的情况 (Razoetal二2004) T()kunaga(1996)报道了日本土壤污染的历史和现状。仅 1994年,日本的城区土壤污染达到232处。1880年 AshioMine铜矿区的酸性采矿废水被雨水冲刷至下游的1460公顷土地,导致铜和硫酸的重度污染。污染影响了农作物产量和居民身体健康,,并持续了20多年。日本第二次土壤污染事故始于1945年,是由cd(II)引起的慢性中毒,分布于富山县的五nzu河沿岸。河流上游的一个炼锌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cd(II)

有效扩散系数,溶质浓度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未深入探讨。这也说明目前广泛存在的一个问题:溶论支持。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习水晰。rd(2002)报道了溶质在GcL中的化学渗析现对无机离子类污染物的阻滞能力。但是,GCL的化加、向土体内部渗透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并最终导致加,使其性能劣化,如图,.2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X1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即将出台 总量控制5种重金属[J];表面工程资讯;2011年03期

2 ;我国重金属污染将建终身追责制[J];表面工程资讯;2011年04期

3 ;湖北黄石整治重金属污染[J];黄金科学技术;2011年04期

4 ;青岛编制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年08期

5 朱梓烨;;重金属围城[J];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33期

6 ;要闻[J];环境教育;2011年06期

7 ;2011年电镀行业需重点防控重金属污染[J];表面工程资讯;2011年03期

8 ;国务院批复《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J];涂装与电镀;2011年03期

9 曹松屹;刘慧;张少斌;;重金属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年06期

10 ;腐植酸在修复水体重金属污染方面的应用[J];腐植酸;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雨;冯海波;万宝春;王莹;;重金属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设对策研究[A];河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冠;刘圆;叶方舟;廖夏伟;蔡菁;张卫国;;上海工业区表土重金属污染的磁学诊断[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董蕊妮;李少佩;李国庆;;浅析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4 ;21世纪初我国重金属、类金属污染事件回顾[A];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伟;;典型国家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防治立法研究[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6 韦炳干;姜逢清;李雪梅;牟书勇;;乌鲁木齐市道路沙尘重金属污染及其健康风险评价[A];第二届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崔玉静;王丽明;张旭红;朱永官;;in vitro方法对重金属污染经土壤-人途径的健康风险评价[A];第二届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杜河清;谢国华;曹健;高龙华;;受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资源化处置系统研究[A];第三届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专刊[C];2011年

9 纪晓红;曹阳;周建平;黄娟;刘红瑛;;有色金属冶炼厂周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变化趋势调查及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10 谢晓亮;田伟;温春秀;刘铭;方阵;;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对板兰根影响研究[A];全国第六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杜玉萍 实习生 卢丹青;正视新环境危害——重金属污染[N];江苏科技报;2005年

2 张黎;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治[N];中国环境报;2009年

3 苏辉 徐刚 肖颖;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N];陕西日报;2009年

4 记者 王映;我省全面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N];河南日报;2009年

5 章轲;环保部重拳治理重金属污染[N];中国矿业报;2009年

6 刘凯;全国重金属污染整治方案加紧制定[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7 杨一苗;我国将全面治理重金属污染[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8 杨爱群;12条措施防治重金属污染[N];中国环境报;2009年

9 记者 程颖;我市开展重金属污染企业专项检查[N];平顶山日报;2009年

10 祁进成;西宁整治重金属污染企业[N];中国化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远鹏;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及对修复效应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2 唐将;三峡库区镉等重金属元素迁移富集及转化规律[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3 刘景春;福建红树林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4 薛红喜;黄河包头段沉积物重金属吸附机制及污染生态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5 王辉;长江中下游干流沉积物磁学及重金属地球化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邱海源;厦门市翔安区土壤重金属分布、形态及生态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李功振;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底泥重金属污染与释放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8 李志鹏;土地利用变化和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土壤呼吸和有机碳损失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9 李振泽;土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解吸特性及其迁移修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龚玲兰;山西汾河河流生态地球化学特征与重金属污染机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耀华;浙江省八味中药材中有机农药和有害重金属本底调查[D];浙江大学;2006年

2 刘晓辉;君子兰公园沟谷地不同植被下元素迁移对比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黄静宜;天津市东丽区大毕庄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在矿物中的稳定性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4 宋玉芝;土壤铅污染对我国主要农作物影响的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5 储玲;铜尾矿废弃地重金属污染对三叶草幼苗生长和植物—土壤酶系统影响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6 何小燕;工业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初探[D];中南林学院;2005年

7 李波;江苏省主要公路两侧农田土壤及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8 刘乃瑜;长春市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累积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谢丹超;湿地修复生态工程中水生植物对重金属Cu、Zn污染废水的净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刘欣;天津污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可溶性无机盐对镉的形态和生物效应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68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68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3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