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Bio-trap技术研发及其在地下水中萘降解相关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5-26 14:06
【摘要】:中国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70%的饮用水来源于地下水。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地下水污染调查结果显示,90%的地下水已被污染,其中60%属于严重污染。在石油开采区域,地下水中有机物污染严重,其中萘被广泛检出,且其含量占PAHs总量的70%以上。江汉平原地处湖北省中南部腹地,有“鱼米之乡”之称,同时江汉油田也位于此。由于江汉油田长期的开采或油制品加工,给当地的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本文选取江汉平原广华监控区的CZK8和QZK1监测井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了连续三年(2014年至2016年)的调查监测,结果显示其地下水中萘的浓度基本维持在26~39μg/L,而水生生物可接受的萘的浓度为1μg/L,这给当地的地下水生物造成了一定的毒害作用,同时也威胁到了当地人的饮用水安全。为了给当地地下水萘的污染修复提供最基本的资料,我们进行了地下水中萘的原位微生物可降解性的研究,同时也期望为其他类似问题的研究提供借鉴。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Bio-trap技术的自主研发Bio-trap技术可以在地下水中原位富集能潜在降解特定污染物的微生物群落,从而对特定污染物在实际地下水环境中能否发生微生物降解进行评估。我们采用滴入-成型法自主研发了Bio-trap技术的核心材料Bio-beads,为了完善Bio-beads的性能,在制备完成后又进行了后续处理。为了验证Bio-beads的性能,我们进行了全方位的表征,如FT-IR、SEM、微生物负载和萘的吸附解吸等,表征结果显示,Bio-beads的制备原料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Bio-beads具有多孔开孔的结构;微生物能自由进入到Bio-beads中;Bio-beads能吸附足够量的萘,且其解吸量小于7.5×10-2mg/Bio-bead(推荐限值)。以上结果显示,自主研发的Bio-beads可以满足地下水实验的要求。(2)地下水中的微生物群落特征为了掌握地下水中的微生物群落特征,首先将自主设计的Bio-trap装置分别放入QZK1和CZK8监测井地下水中60天,取出后放入干冰保温箱中运回实验室进行分析。SEM结果显示,Bio-beads中有少量的微生物。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QZK1监测井中第一优势微生物种群是g_Halomonas,而CZK8则为g_Lactococcus和s_Bacillus cereus。微生物种群功能的文献检索分析显示,QZK1和CZK8监测井中微生物的功能大致可分为5类,其中,潜在降解石油类污染物的是最大的微生物功能类别。(3)地下水中潜在原位降解萘的微生物群落特征为了研究地下水中潜在降解萘的微生物群落,首先对Bio-beads进行了萘的吸附解吸研究,目的是寻找合适的萘吸附量,避免因过大的吸附量所引起的解吸量过大,而污染地下水。研究结果显示,吸附量为2.62mg/Bio-bead的Bio-beads可以满足要求,因此把其作为此次实验材料。将不同处理的Bio-trap装置(CK:Bio-beads未吸附萘;Loaded:Bio-beads吸附萘))分别放入QZK1或CZK8监测井中60天,取出后,放入干冰保温箱中,运回实验室分析。Bio-beads(Loaded样品)上萘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其3/4以上的萘被去除(部署前Bio-beads萘吸附量:2.62mg/Bio-bead)。SEM显示,Bio-beads(Loaded样品)上有大量的球形微生物细胞的聚集。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g_Lactococcus是最大的微生物优势种类,其可能具有潜在的降解萘的功能。萘功能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存在萘好氧降解基因nahA和厌氧降解基因ncr4。以上结果显示,Bio-beads捕获到了研究区地下水中潜在降解萘的微生物群落,同时预测g_Lactococcus可能具有降解萘的功能。(4)氧对地下水中潜在原位降解萘的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研究资料显示,氧对地下水中有机物的微生物降解有加速作用。为了探讨氧在本研究区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了氧对地下水中潜在降解萘的原位微生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首先自主研制了氧缓释剂,然后将不同处理的Bio-trap装置(CK:Biobeads未吸附萘;NA:Bio-beads吸附有萘;NA-O2:Bio-beads吸附有萘+氧缓释剂)分别放入QZK1或CZK8监测井中45天,取出后用干冰保温箱运回实验室分析。结果显示,在CZK8与QZK1监测井地下水中,氧对萘原位微生物降解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别。NA-O2样品上萘的去除率CZK8监测井为56%,而QZK1监测井则为28%(部署前Bio-beads萘吸附量:1.58mg/Bio-bead),同时这两口监测井中NA样品上萘的去除率都在62%左右;NA-O2样品Bio-beads的SEM显示,CZK8监测井中的Bio-beads上有大量的凹陷的微生物细胞,而QZK1的Bio-beads上则没有发现微生物。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两口监测井的NA-O2样品中的序列数量与其他处理相比都是最少的。以上结果表明,氧对研究区地下水中潜在降解萘的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可能是负面的。
【图文】:

好氧微生物,代谢途径,苯环,氧化裂解


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解需要氧的参与,氧不仅是最终的电子受体,还参与到降如羟基化和苯环的氧化裂解。萘的好氧降解的较详细的研, Murray K & Williams PA等[87]就开始了,他们用的菌株为6),,底物为14C标记的萘且为唯一碳源,他们认为萘的好酶首先攻击苯环而非单加氧酶,其重要的代谢产物是环过物而非反式产物,这些研究成果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坚实

不同介质,流速,微生物,矿化


们日9A月1f1-2水在不同介质中的流速[2]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523;X1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应时;全哲学;;人体皮肤微生物群落研究进展[J];微生物与感染;2013年03期

2 师舞阳;王淑玉;施剑锋;;酸性矿坑废水及目前研究酸性矿坑废水微生物群落的方法(英文)[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5期

3 陈晓倩,殷浩文;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方法的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03期

4 易维洁;贺江舟;曲东;;不同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利用有机酸的铁还原特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5 王秀丽,徐建民,姚槐应,谢正苗;重金属铜、锌、镉、铅复合污染对土壤环境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6 曾翠平;鲁安怀;李艳;吴婧;王鑫;丁瑞;颜云花;;红壤中微生物群落对半导体矿物日光催化作用的响应[J];高校地质学报;2011年01期

7 李卓佳;林亮;杨莺莺;林小涛;;芽孢杆菌制剂对虾池环境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8 叶央芳;闵航;;代谢指纹评估苯噻草胺对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的短期影响[J];土壤学报;2006年02期

9 曾炜;曾光明;黄丹莲;冯冲凌;胡霜;;铅污染对垃圾堆肥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7年06期

10 李旭;谢世鹏;胡聪聪;吕铖;徐清萌;邢辉;;安徽铜陵酸性矿山环境中微生物群落构成调查[J];中学生物学;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立平;;分子生态学与微生物群落的动力学监测、结构解析及功能调控[A];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五届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刘五星;骆永明;余冬梅;滕应;李振高;;油泥的预制床修复及其微生物群落变化[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刘波;郑雪芳;林营志;兰江林;林斌;叶耀辉;罗仰奋;;零排放猪场基质垫层微生物群落脂肪酸生物标记多样性分析[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4 李慧;何晶晶;张颖;徐慧;史荣久;陈冠雄;;选择16S rDNA不同高变区研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比较[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赵立平;;生态基因组学与复杂微生物群落的结构解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三届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强;张敏;周鹏;方炎明;;基于16S rRNA PCR-DGGE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分析(英文)[A];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分会场: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C];2013年

7 郑瑶瑶;田相利;王芳;董双林;;草鱼混养系统细菌数量变动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朱玲;张锐;钱培元;;南海海盆微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9 陈晓倩;殷浩文;;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方法的进展[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10 ;Preparation of Dual Crosslinked Alginate-Chitosan Blend Beads and in Vitro Controlled Release in Oral Site-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A];2006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张梦然;南极冰川湖下有各种微生物群落栖息[N];科技日报;2014年

2 华凌;南北极海洋微生物群落差异显著[N];科技日报;2012年

3 记者 刘海英;英发现以异糖酸为食的微生物群落[N];科技日报;2014年

4 何积惠 吕吉尔 编译;2020科学图景展望[N];文汇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峰;Bio-trap技术研发及其在地下水中萘降解相关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

2 郭建国;造纸和农药污染对大凌河微生物群落影响特征[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3 吴林寰;整合型元基因组序列分析平台构建及其在酿醋微生物群落功能研究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16年

4 黄春萍;高寒森林溪流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演变[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5 焦硕;微生物群落构建和演替对石油污染物的响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6 王尚;滇藏热泉微生物群落分布及其控制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刘正辉;东江氨氮污染河段的微生物群落特征[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胡晓娟;广东典型海域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D];暨南大学;2013年

9 谢建平;功能基因芯片(GeoChip)在两种典型环境微生物群落分析中应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肖升木;分子生态学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群落与功能基因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井坤;偶氮染料脱色特异微生物群落及其应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林佳;青岛市不同季节雾霾期与非雾霾期空气微生物多样性比较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3 杨桂丽;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连作栽培障碍及间作调节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4 张皓;养殖环境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及与水环境的互作[D];苏州大学;2015年

5 纪淑蓉;隔离降雨对米槠天然林土壤呼吸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罗锡梅;基于单碱基识别的qPCR微生物群落定量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黄琼;南昌市PM10和PM2.5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及其相关性分析[D];南昌大学;2015年

8 马丽;绿蛙蝌蚪消化道超微结构及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胡海啸;基于微生物群落特征的海岸带生境诊断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10 丁红利;添加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群落及其演替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819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819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5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