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微波结合碱解预处理改善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效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0 20:03
【摘要】:厌氧消化工艺在处理剩余污泥时由于同时具有资源化、稳定化和无害化的优点,长期以来一直在剩余污泥处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厌氧消化工艺也存在着对有机物处理效率低和处理速度慢等问题。本研究采用微波结合碱解预处理技术通过破坏剩余污泥(Waste Activated Sludge,WAS)絮体结构和菌体细胞壁而提高WAS中有机物的溶解性和可生化性,从而改善WAS厌氧消化性能。研究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即微波结合碱解预处理试验、静态高温和中温厌氧消化试验——生物化学甲烷势(Biochemical Methane Potential,BMP)试验和动态高温和中温厌氧消化试验。 首先,在微波结合碱解预处理试验中利用均匀设计法得到的数据分别建立了以WAS中的COD、SS和VSS溶解率为目标,以微波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氢氧化钠投加量为影响因素的回归方程。在本试验边界条件下,该回归方程预测在加热温度=210℃,加热时间=35min,加碱量=0.2 g-NaOH/g-SS时,WAS最大VSS溶解率可达85%,且与试验结果能很好吻合。 其次,采用BMP试验研究了12种预处理对WAS静态高温和中温厌氧消化过程中的甲烷累计产量、沼气累计产量、相对甲烷累计产量和甲烷产生速率的影响。利用修正的Gompertz方程求解得到的动力学参数表明:经过预处理后WAS的甲烷累计产量势(P)和最大甲烷产生速率(R)均高于对照。在高温BMP试验中其P和R的峰值分别为333 mL-CH4@STP·g-1-VS投入(mL-CH4 @STP·g-1-VS投入指在BMP试验中投入1g VS的甲烷累计产量在标准状态下的毫升数,其中@代表at,STP(Standard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代表标准状态(0℃和101.325 kPa))和73 mL-CH4@STP·g-1-VS投入·d-(1mL-CH4@STP·g-1-VS投入·d-1指在BMP试验中每天每投入1g VS的甲烷累计产量在标准状态下的毫升数),分别比对照提高41%和28%。在中温BMP试验中其P和R的峰值分别为426 mL-CH4 @STP·g-1-VS投入和56 mL-CH4@STP·g-1-VS投入·d-1,分别比对照提高64%和75%。经综合考虑后确定最佳预处理条件为加热温度=170℃,加热时间=1 min,加碱量=0.05 g-NaOH/g-SS。 最后,分别以WAS和未经中和处理的微波结合碱解预处理WAS为基质(预处理条件为:加热温度=170℃,加热时间=1 min,加碱量=0.05 g-NaOH/g-SS),研究了在水力停留时间为30 d的工况下,完全混合型的高温和中温厌氧消化反应器的厌氧消化性能及其消化污泥的脱水性能,并采用16S rDNA(ribosomal Deoxyribonucleic Acid,核糖体脱氧核糖核酸)克隆分析技术分别对高温和中温厌氧消化污泥进行了微生物解析。研究表明:WAS经微波结合碱解预处理后与对照相比,高温和中温厌氧消化工艺对WAS中的VS、总化学需氧量、总碳水化合物和总蛋白质的去除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高温和中温厌氧消化工艺对VS的去除率分别相对提高27%和21%,高温和中温厌氧消化污泥中的溶解性COD浓度分别相对提高51%和71%,高温和中温厌氧消化工艺甲烷产率(L-CH4 @STP /g-COD投入)分别相对提高13%和14%,高温和中温厌氧消化工艺所产沼气中甲烷的百分含量相对提高8%。16S rDNA克隆分析技术对高温和中温厌氧消化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分析表明:高温和中温厌氧消化污泥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53.2和138.0,即中温厌氧消化污泥的微生物多样性大于高温厌氧消化污泥的微生物多样性。高温和中温厌氧消化污泥脱水试验表明:WAS经微波结合碱解预处理后再经厌氧消化处理将使得高温和中温厌氧消化污泥的脱水性能下降。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玉芹;伍健东;周兴求;;污泥停留时间对微波-厌氧消化联合处理水解酸化残余污泥的影响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1年07期

2 徐文英;;加拿大污泥资源化利用和工程实践对中国的借鉴[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7期

3 王月香;陈茂林;;污泥处理处置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足良;Harald KLEIVEN;毕学军;Keith PANTER;Dan MOLONEY;;Cambi~(TM)高级污泥厌氧消化(CAAD)技术的特点和污泥中生物能源和资源的回收利用[A];上海(第二届)水业热点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孟春霖;常江;张树军;杨岸明;;城市污水厂能耗分布及消化液单独处理技术初探[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3 张宏旺;;专注产品技术持续创新、专注高端新型材料研制[A];沼气发展战略和对策研讨会文集[C];2010年

4 雷洋;王玉明;杨勇;郑祥;;我国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能源回收的潜力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5 席欣欣;徐鸿魁;王鹏;陈磊;闻笑男;王勋;;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综述[A];2011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6 马超;陈向明;;浅谈城市污水处理厂中的节能技术[A];2010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浩;周佳;赵洋;;污泥脱水机性能分析[A];2010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辰;孙晓;王国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标准研究[A];2007水业高级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唐建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和处置的关系[A];2009水业高级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唐建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和处置的关系[A];2009(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中国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雪见;污泥厌氧消化期待技术集成整合[N];中国建设报;2010年

2 谷林;处置应遵循哪些原则?[N];中国环境报;2011年

3 宗文;污泥处置走哪条路合适?[N];中国环境报;2011年

4 闻哲;上海建成亚洲最大污水处理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5 记者 杨蓓;昆于签订科技合作备忘录[N];昆明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任佳;污泥深度处理技术是支撑[N];中国建设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颖春;环保“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出炉[N];中国证券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晁毓山;我国将投入220亿元提升环境科技创新能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孙秀艳;八成污泥没有得到妥善处理[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池勇志;微波结合碱解预处理改善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效能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刘畅;超声预处理组合技术改善污水污泥厌氧消化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许科伟;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乙酸累积的微生态机理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李广;预处理后剩余污泥中温两相厌氧消化效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吴正松;城镇生活垃圾与污水厂污泥一体化处理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刘志华;剩余污泥为燃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特性及污泥减量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7 张蕾;厌氧氨氧化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东方;高含固率污泥厌氧消化搅拌技术及水力特性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2 袁文祥;促进污泥厌氧消化产沼气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杨倩茜;超声破解预处理对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赵野弛;超声波处理污泥厌氧消化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明磊;城市污水混凝预处理及污泥厌氧消化试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李华峰;微波预处理对污泥厌氧消化及脱水性能的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7 赵丹;铁腐蚀析氢强化甲烷产率实验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8 蒲贵兵;泔脚厌氧发酵产氢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牛娜;林可霉素废水处理工艺及启动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徐锦妙;高负荷厌氧生物反应器在污泥消化稳定中的应用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886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886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4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