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支撑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0 20:42
【摘要】: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生态环境问题受到空前关注的世界性议题,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逾越的制约因素。加入WTO,对我国各级政府职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生态破坏(污染、荒漠化及沙尘暴)等外部性问题是无法用市场竞争机制解决的问题,政府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由于生态环境这种特殊的“资源”已经凸显其公益性特征,因此,政府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思维观念上应该冲破陈旧的桎i[,进而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近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之后遭遇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困境和困扰,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包括政府行为)存在的不合理而造成的。值得庆幸的是,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已经开始重视社会经济急速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然而,如何科学地、客观地、有效地分析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作用的理论基础,综合评价实际政府的生态支撑能力,最终为解决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府行为选择和对策,仍然是生态学、环境科学,乃至相关社会学领域的重大课题。 本研究围绕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政府的关键作用,首先从其生态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提出并阐述了政府生态支撑能力的内涵,其目的是,实现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的有效生物生产,同时稳定人类的生存和生产环境稳定,以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性为目标。其次,通过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与层次分析方法的比较,建立了政府生态支撑能力评价的方法体系(基本原则、概念框架、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模型)。最后,运用本文建立的评价方法体系定量、定性相结合,对于吉林省西部白城市、东部通化市与延边地区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层次分析模型的理论分析和吉林省东西部地区的实证研究,表明决定政府生态支撑能力的主要因素重要性如下:核心支撑能力>外部影响能力;政府职能作用>生态环境承载力>政府行为效能;人口压力>生态本底>土地退化程度>法规政策决策能力>主导性>生产力水平>宏观管理协调性>灵活性>公民教育程度>公民技术能力。 同时,本文结合全省的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和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政府的行为选择对策和相关的重要建议。突出强调了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要职能作用是,如何制定规则和立法,解决国内生产、境外投资和贸易增长所带来的生态破坏问题,制定并严格执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标准,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文的创新性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初次提出并且定义政府的生态支撑能力,为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事业,以及与其相关的产业发展中的职能作用及其行为效能。 2)系统地阐述了政府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生态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相应评价途径。从生态、资源、环境的角度考察政府的角色与作用;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辨析生态可持续性。 3)确立了生态环境建设中政府生态支撑能力评价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建立了政府支撑能力的指标评价体系框架(3个层次、14个指标),首次采用层次分析法,根据选择问题的特点和实际评价获得有效数据,建立了层次分析模型(AHP)。从而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价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作用提供了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4)针对吉林省的典型地区及全省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提出了政府行为选择的实际对策。
【图文】:
域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他们利用最新的长白山2003一2005年通量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站点尺度的模拟和验证,结果表明,,观测值和模拟值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CEVSA模型能够模拟陆地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碳通量变化过程(图3一2)。讼妙军或多丫攀妙妙军盛丫鲜攀凡双瀚该凡横拟镶!、阅名lx价一的吸尺盆O叭)00乙04,l
本文编号:2688696
【图文】:
域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他们利用最新的长白山2003一2005年通量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站点尺度的模拟和验证,结果表明,,观测值和模拟值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CEVSA模型能够模拟陆地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碳通量变化过程(图3一2)。讼妙军或多丫攀妙妙军盛丫鲜攀凡双瀚该凡横拟镶!、阅名lx价一的吸尺盆O叭)00乙04,l
本文编号:2688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88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