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UASB-MBR工艺短程硝化—同时甲烷化反硝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1 11:10
【摘要】: 在能源紧缺,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节能减碳和高效的污水治理技术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与重点。本研究采用UASB-MBR组合工艺系统试图在实现同时有机碳与氮去除的前提下,最大化保证厌氧产甲烷的功能,目的在于为新加坡新生水厂提供可靠的进水来源,同时也为低浓度市政污水处理开辟一条高质、高效、产能的新路径。 本研究中,MBR被选为UASB出水的后处理设施,在保障高效稳定的出水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污水中NH_4~+-N的氨氧化-硝化过程;而前置的UASB系统既要实现水体中反硝化的去除氮的功能,又要最大限度的保证UASB产甲烷的优势。鉴于甲烷化与反硝化是由两类相互独立的厌氧微生物完成,并且反硝化的底物以及中间产物对甲烷化有较大的抑制与毒害作用。因此,在组合系统操作前,首先采用批试验的方法研究反硝化对甲烷化的抑制作用和甲烷菌的适应能力。试验结果显示:当底物中的NO_2~--N浓度高于15mg/L时,能对有机碳的降解速率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当以NO_3~--N为反硝化底物时,显著的抑制作用发生在底物浓度高于60 mg/L时;NO_2~--N比NO_3~--N对厌氧条件下有机碳的降解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但是以NO_2~--N为底物的反硝化过程具有较快的反应速率,相对抑制作用时间短,且对于环境pH和温度的适应范围更广。 为了进一步验证同时甲烷化/反硝化的长期稳定性与可行性,本试验中以不同浓度的反硝化底物NO_2~--N为代表,进行了长期抑制或适应性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较低的NO_2~--N浓度条件下,厌氧系统能够很好的实现有机碳与氮去除,并且甲烷的产生与回收利用仅受到较小的影响;而在较高NO_2~--N浓度条件下,尽管有机碳与氮的去除效率不变,但是产生的气体中以N_2为主,破坏了厌氧产能的功能。DGGE指纹图谱也证明高NO_2~--N浓度条件下,系统中菌群分布以及优势菌群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要想在厌氧系统中实现反硝化的同时回收利用甲烷,就只能在相对较低的NO_2~--N浓度下进行,换言之,这种脱碳、脱氮、产能的一体化过程只适用于处理低氮负荷的废水。 因此,UASB-MBR组合工艺的操作适用于低浓度生活污水处理,不同运行条件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循环比从50%增加到800%的过程中,TN的去除效率从48.1%增加到82.8%;在系统实现较高的有机碳与氮去除的同时,甲烷生成没有因为反硝化的引入而受到显著的影响,这主要是系统中实现了短程硝化反硝化的结果,在确保较低碳源竞争的同时,缩短了对甲烷菌的抑制时间;但当循环比从400%增加到800%时,TN的去除效率仅轻微增加,较大的上流速率和较高的DO条件却破坏了UASB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因此建议根据进水中氮含量将循环比控制在200-400%之间能够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同时,研究了MBR中曝气强度对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的影响:在较低的曝气速率条件下,能够维持系统中较高的甲烷产量,但是较低的硝化速率抑制了系统中TN的去除表现;在曝气速率高于2.5 L/min时,系统中TN去除能够达到80%,并且UASB中存在的部分好氧菌,对厌氧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得甲烷的产生量随着DO浓度的升高仅轻微的降低。因此,在控制适当的循环比和曝气强度的条件下,这种技术在处理生活污水中是可行的,在完成有机碳与氮去除的同时实现了甲烷气的回收利用,并且系统污泥产量较低,后处理费用降低。 经过进一步的实验验证:这种伴随着甲烷产生的高氮去除过程主要是由于系统中实现了短程硝化反硝化。MBR中NO_2~--N的累积现象主要是由于活性污泥混合液在厌氧与好氧环境下的内循环模式,较高的pH值以及较低的C/N比加速了对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抑制和淘洗作用而实现的,从而使UASB-MBR组合工艺在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中实现了高出水质量、高处理效率和较高的甲烷能源回收。 最后,针对本UASB-MBR组合工艺中MBR的膜污染形成过程、膜污染物主要成份以及膜污染控制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结果显示:该运行条件下MBR的膜污染速率较高,几乎呈线性增长趋势,胶体粒子和溶解性有机物,尤其是分子量与膜孔径相当的物质,比大的污泥絮体更容易沉积到膜表面,形成过滤凝胶层,加速膜污染进程;同时注意到当悬浮液中蛋白质为EPS主要成分时,多糖确是膜污染物中EPS的主要成分,尤其是在污染物形成的初期,多糖是构成污染物的主要物质。试验也同时证明了间歇运行模式和气体曝气剪切力模式都是有效的减缓膜污染的方法。间歇运行时,膜污染速率随着闲置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尤其是在高通量条件下,间歇运行对膜污染的改善更加明显;但当采用气体曝气模式时,存在最佳曝气强度。
【图文】:

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生物反应器,膜生物反应器,分离膜


1.4.2膜生物反应器的组成与特性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MBR已经逐渐引起了环境工作者的兴趣和广泛的研究与关注,根据膜组件与生物反应器的组合方式,可将MBR分为分置式和浸没式(图1.5)。分置式是指膜组件与生物反应器分开设置,膜的压力驱动依靠加压泵。浸没式是将膜组件置入反应器内,压力驱动靠水头压差,或用抽吸泵。

膜材质,膜过滤,膜材料,表面电荷


Fig.1.6F朗torsaffectingmembranefiltrationProeessinMBRS①膜材料的性质:膜材质、膜孔径大小、孔隙率、表面电荷、表面粗糙度和亲/疏性质等都会对膜过滤特性产生影响【’09]。膜孔径:膜孔径是MBR分离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当采用膜孔较小的膜进行分离(如时,,生物絮体和大分子量的物质都将被截留在MBR中,而当采用相对较大的膜孔料(如:MF)时,仅能截留部分颗粒物11’01,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膜孔径在分离中的用也是与过滤介质相关的。Imasaka等[川]考察了甲烷发酵出水膜过滤中膜孔径对膜过的影响,实验中采用孔径为0.2,0.48和0.57脚的陶瓷膜,由于膜孔堵塞和内外污染,大孔径的膜显示了最严重的膜污染趋势。G掀enholms等I”0]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mizu等11’2]研究了MBR中膜孔分布在0.01一1.6脚的一系列膜的过滤性能,结果表明:分布在0.05一0.2阿的膜具有最大的通量。Meireles等【”3]研究表明:随着膜孔径的增,膜的通透量增加,但膜表面的污染呈上升趋势,存在一个最佳孔径。相同的孔径下,过滤行为还与膜孔结构相关,在对称和不对称膜孔结构对比分析中,不对称膜孔结构示了更高的膜通量,可能因为不对称膜由表面过滤层和结构支撑层组成,分离行为主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X703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彭绪亚;李治阳;洪俊华;何清明;刘玉浩;;产甲烷反硝化工艺处理畜禽粪液可行性试验研究[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2年04期

2 唐琼;林松;成英;韩耀霞;;4-硝基酚的污泥减量化作用及对污泥性质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2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菁;IC+BCO+氧化塘工艺处理养猪废水的工程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余保财;混凝沉淀—厌氧—好氧组合工艺处理水性油墨生产废水的研究与应用[D];南昌大学;2011年

3 苏忠萍;厌氧反应器处理酱油废水过程中颗粒污泥的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洪俊华;CSTR同时产甲烷反硝化-SBR短程硝化耦合工艺处理畜禽粪水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913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913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4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