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中国工业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2 00:49
【摘要】:工业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因此,工业既面临大气污染物减排的压力,又面临二氧化碳减排的压力,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然而,目前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协同减排的理论尚未厘清,协同减排水平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有待深入。因此,工业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协同减排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针对工业大气污染物及二氧化碳协同减排展开研究,通过界定大气污染物及温室气体的协同减排含义,构建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系统的理论模型,厘清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的影响因素及内在关系,测算不同地区工业大气污染物及二氧化碳协同减排程度,提出工业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的对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在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的理论分析方面,首先界定了协同减排的内涵,并对本文所研究的大气污染物及二氧化碳的研究范围进行了说明;其次,运用DSGE模型对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进行描述,并对该系统进行了模拟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学习等因素对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的影响。在工业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程度测算方面,基于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概念,本文建立了大气污染物及二氧化碳协同减排测算指标;并借助于该指标对中国各地区工业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程度进行了测度,分析了不同省份及地区工业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变化的趋势。在工业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影响因素研究方面,基于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影响因素理论分析结果,本文借助于中介效应模型,建立了工业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影响因素分析的实证模型,将环境规制、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学习、能源结构等因素作为不同类型的变量纳入到模型中,对中国不同地区工业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工业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的对策研究方面,根据工业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水平测算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模拟工业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的情景。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工业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的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构建了以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为核心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简称DSGE模型)。传统研究大多关注行业大气污染物减排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分析,本文所构建的协同减排的DSGE模型能够描述出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系统各主体行为,模拟技术冲击下、环境规制政策冲击下的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状态,是一个典型的能源-环境-经济模型。其次,建立了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水平的测算指数。借鉴已有的协同指标及方法,建立了工业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水平测度指数,比较了各省份之间工业大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协同减排水平的差异。已有的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的测度模型和方法关注于总量减排,本文所构建的协同减排指标则能反映协同减排量相对变化的程度。最后,识别了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的主要影响因素。已有研究成果将结构减排、技术减排和政策减排作为共同影响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的影响因素,未能有效区分变量间的关系,本文分析了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中介效应模型识别出大气污染物及二氧化碳协同减排的关键变量。
【图文】: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


本文的技术路线

环保税,脉冲响应分析


注:t 代表前面的环境规制冲击,2CO 代表最终品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PM 代表最终品部门的大气污染物,KE 代表能源部门的资本投入。图 2-1 环保税冲击的脉冲响应分析Fig. 2-1 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tax impact图 2-2 环保税及技术进步冲击的脉冲响应分析Fig. 2-2 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tax and impact of technologicalprogress第一,,正向的环境规制冲击会对化石能源在总能源中的比例、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产生负向影响,同时对环境质量产生正向影响。如图 2-1 所示,0.1 单位正向的环境规制冲击会导致化石能源在总能源中的比例、二氧化硫、氮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婕;袁新杰;马俊英;吕任生;刘世杰;邓文叶;陈枭萌;;基于LMDI模型的乌鲁木齐工业废气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5年05期

2 刘满芝;杨继贤;马丁;丁志华;;基于LMDI模型的中国主要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15年02期

3 马丁;陈文颖;;中国钢铁行业技术减排的协同效益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5年01期

4 郭玲玲;武春友;;中国节能减排潜力测度与优化路径[J];技术经济;2014年11期

5 马丽梅;张晓;;中国雾霾污染的空间效应及经济、能源结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04期

6 闫文琪;高丽洁;任纪佼;冯银厂;;CDM项目大气污染物减排的协同效应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09期

7 尹祥;陈文颖;;基于中国TIMES模型的碳排放情景比较[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9期

8 谢元博;李巍;;基于能源消费情景模拟的北京市主要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研究[J];环境科学;2013年05期

9 徐盈之;张峗;;中国区域碳减排责任及碳减排潜力研究[J];财贸研究;2013年02期

10 邵帅;杨莉莉;黄涛;;能源回弹效应的理论模型与中国经验[J];经济研究;2013年02期



本文编号:26923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923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5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