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有机废水选择性厌氧产酸发酵过程的调控与产物回收新技术

发布时间:2020-06-12 19:38
【摘要】:很多工业和农业的生产过程会产生有机废水,其中含有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两步厌氧生物转化是实现有机废水资源化处理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废水中复杂的有机物被转化成相对简单的挥发性脂肪酸(VFAs)。这些VFAs能被直接回收或进一步原位利用转化成高价值产品,但VFAs的纯度和浓度往往较低,制约了其回收转化。因此,如何实现高效、选择性产酸是急需解决的一个关键挑战。本论文报道了一种通过用pH调控有机废水厌氧发酵过程实现连续的、高选择性产乙酸的简便方法。在酸性pH(5.0)条件下,液相产物中乙酸达到66%,气体产品中富含CH4(41%),未检测到H2。微生物群落分析显示,在低pH条件下,Clostridium、Bacteroides产酸菌和嗜氢产甲烷菌是主要的微生物种群。H2的快速消耗显著降低了氢分压,从而有利于产乙酸。因此,本工作证实了通过简单的pH调控能实现高选择性同时产乙酸和CH4。为了回收厌氧系统中产生的VFAs,我们设计了一套厌氧反应器-电渗析(ED)耦合系统。该装置能浓缩和原位回收厌氧反应器产的VFAs。当给系统施加20.0 V电压时,在运行528小时后乙酸被浓缩了 4倍,丙酸和丁酸也能够被浓缩超过3倍,显示了很高的回收效率和运行稳定性。该工作为有机废水的资源化提供了新的思路。虽然短链VFAs是一种有用的工业原料,但由于价值较低限制了这种资源化途径的实际应用。几年来,研究者尝试将VFAs通过链延长进一步发酵生成更高价值的产品,但该过程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尚未明晰。在本工作中,我们采用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来富集产己酸微生物,并研究了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当利用乙酸和乙醇作为底物产己酸时,产己酸菌是富集的主要微生物。接下来的小瓶实验证明,气相产物的成分能显著影响产己酸过程。其中,CH4对产己酸没有影响,CO2能够促进链延长过程产己酸,而H2会完全抑制链延长过程。但当H2与CO2共存时,H2能被嗜氢产甲烷菌消耗从而减轻对链延长过程的抑制,并减少乙醇氧化。这些工作为有机废水定向产酸和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图文】:

厌氧消化,乙酸,阶段,有机物


逦第1章文献综述逦逡逑复杂有机物的厌氧消化通常分为四个阶段:水解、发酵、产乙酸和产CH4逡逑(Angenentetal.2004)。第一步,是复杂有机聚合物(多糖、蛋白和脂质)水解成逡逑溶解性的单体物质(单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然后这些简单的单体物质被发酵逡逑成低分子量的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和乙醇、H2还有co2。产乙酸微生物逡逑会把低分子量的脂肪酸再转化成乙酸和H2d乙酸也能通过同型产乙酸过程利用逡逑H2和C02产生。最后,乙酸型产甲烷菌把乙酸转化成CH4。同时H2和co2被嗜逡逑氢产甲烷菌转化成CH4。逡逑

糖类物质,厌氧消化,阶段,酸化


(iv)邋Methanogenesis逡逑CH4邋+邋co2逡逑图1.1复杂有机物的厌氧消化(Angenent邋et邋al.邋2004)逡逑两步厌氧消化通过分离酸化阶段和产CH4阶段,,使发酵性能得到优化(Wang逡逑3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文;鞠烨;;基于传统湿式氧化技术处理难降解高有机废水的应用研究[J];建筑与预算;2017年03期

2 赵书敏;周慧君;;高浓度有机废水浓缩技术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7年07期

3 杨金明;杨卉;李绪坤;王清作;莫倩雯;潘学军;杨本芹;;高浓度有机废水生物蒸发处理技术及展望[J];工业水处理;2017年06期

4 张锦泰;黄亚继;刘秀宁;梁晶;杨钊;王健;;浸没燃烧技术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研究[J];环境工程;2017年07期

5 夏兵;;硫酸盐还原菌处理含硫酸盐有机废水的原理及其应用[J];石化技术;2017年07期

6 王琦;杨彦超;王文江;;高盐有机废水热力学组合工艺应用[J];水运工程;2017年08期

7 ;煤制油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J];山西化工;2014年06期

8 刘守成;金艳芳;隋志强;张烨;寇焕起;;“UASB+微电解+BCO+BAC”组合工艺处理有机废水的中试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7年17期

9 李瑞波;;让“重茬症”土地丰收 变高污染有机废水为宝[J];中国农资;2017年37期

10 沙爽;;催化氧化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与应用[J];城市地理;2015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毋伟;高爽;涂伟霞;陈建峰;;颗粒稳定乳液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2 刘鸿;王川;刘元;黄秋云;宋诚;;高浓度有机废水污染控制的电化学原理与技术[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六分会:环境化学[C];2016年

3 崔秋;魏殿礼;孙昕;孙昀;;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处理试验研究[A];中国水污染防治技术装备论文集(第六期)[C];2000年

4 朱昌平;黄波;韩庆邦;倪才华;朱光军;余建刚;;两种典型有机废水的超声降解实验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功率超声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胡加茂;余志龙;;焚烧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A];金华生态·人居环境城市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朱志昂;;磁电效应在玉米淀粉有机废水回收利用应用实验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罗慧东;曾国驱;王文秀;李登兰;孙国萍;;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高浓度含硫酸盐有机废水研究[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吴昌永;周岳溪;宋玉栋;席宏波;;松花江石化行业有毒有机废水预处理技术评估方法研究[A];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6年

9 李昭;王宝庆;刘士琪;汪敬恒;任保增;;溶剂萃取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A];2013中国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第33届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李维军;曹鹏;李春;鲁建江;;好氧-厌氧耦合法处理番茄酱加工有机废水的基础研究[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军;西洽会展示一批石化成果[N];中国化工报;2015年

2 记者 杨希伟 熊金超;湖北安琪公司表示加紧建设治污项目[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3 张兴刚邋张建民;有机废水治理难在哪里[N];中国化工报;2007年

4 蔡忠仁;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有了新技术[N];中国化工报;2008年

5 特约记者 李权生;高浓度有机废水排放难题初解[N];中国化工报;2002年

6 记者 马云霄;高浓度有机废水从此“有治”了[N];黑龙江日报;2005年

7 彭万峰;高浓度有机废水净化好帮手[N];中国水利报;2003年

8 任洪强;有机废水治理技术亟待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5年

9 钟昕;有效治理高浓度有机废水[N];中国环境报;2007年

10 张淑英;高浓度有机废水有克星[N];中国化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欣荣;有机废水选择性厌氧产酸发酵过程的调控与产物回收新技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2 赵光明;有机废水过热近临界水氧化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北大学;2015年

3 刘春爽;有机废水同步脱硫脱氮组合工艺运行特性及关键影响因素[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刘琳东;基于Ni/PS和Mo-Sch/H_2O_2高级氧化体系处理含酚有机废水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5 李天成;重金属有机废水电生物修复及生物膜结构与生物吸附模拟[D];天津大学;2003年

6 聂艳秋;废水产氢产酸/同型产乙酸耦合系统厌氧发酵产酸工艺及条件优化[D];江南大学;2007年

7 陈武;三维电极处理几种模拟有机废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曹礼梅;电加热—液态气相催化法在环境中的应用探索[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刘亚纳;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生化法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史晓燕;污水及其碳氢资源回用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紫宇;基于生物质棉纤维的功能材料制备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D];安徽工业大学;2018年

2 祁文强;藻菌体系下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营养回收和能量利用机制研究[D];上海大学;2018年

3 洪永强;高盐有机废水蒸馏压缩过程污染物迁移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4 孟泓杉;GA基阴极的制备及其对有机废水降解的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8年

5 许硕;含盐有机废水生物降解群落结构分析及其耐盐机理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8年

6 孙芳立;集成电渗析分离强化有机废水厌氧发酵产酸和膜污染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8年

7 杨昭;过硫酸盐气液两相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8 徐爱琴;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高盐有机废水的可行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9 章轶磊;微生物燃料电池强化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10 俞晟;电解催化技术在高浓度有机废水中的研究与应用[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100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100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0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